首页> 草原生态> 图片

草原丝路 古道遗珍

2015-06-15 11:05:34 |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 作者: 许浩成 | 责任编辑: 许浩成
摘要:       亚洲大陆中部有大片的沙漠,上面的绿洲从河西走廊延伸到地中海之滨。绿洲是沙漠文明的摇篮,但却不能达到完全自给自足,需要交换才能更好地生存。

山河表里古道通衢

 

相比沙漠、海上、西南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的开辟最早,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已经形成贸易路线,西汉时就有通过当时七河地区的乌孙至蒙古高原的记载,这与草原民族的活动有密切关系。匈奴以及其后的突厥、回纥、鲜卑、柔然、粟特、乌孙、月氏和蒙古民族,都先后活跃在草原丝绸之路上。

这条草原贸易通道的形成得益于自然环境。北亚地处寒冷的苔原和亚寒带针叶林带,人类难以适宜;中亚又有崇山峻岭、戈壁沙漠筑成一道夭然屏障横亘在东西方通道上。这样的地理环境下,欧亚大陆要想沟通东西方交往很困难。环境考古发现,欧亚大陆只有在北纬40度至50度之间的中纬度地区,才有利于人类的东西向交通,这个地区恰好是东起蒙古高原向西经过南西伯利亚和中亚北部,进入黑海北岸的南俄草原,直达喀尔巴吁山脉的草原地带。除了局部有丘陵外,狭长的草原地带地势平坦,生态环境一致,中国北方草原地区正好位于欧亚草原地带之上。这条夭然的草原通道,向西连接中亚和东欧,向东南通往中国的中原地区。

中原旱作农业地区盛产粮食、麻、丝与手工制品,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牛、马等畜力;畜牧业为主的北方草原地区盛产牛、马、羊、皮、毛、肉、乳等畜产品,而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在经济上互有需求,对于草原丝绸之路的贸易发展来说,恰逢其时。

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形态的接近,使得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区进入青铜时代后,欧亚草原通道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文化呈现共同的特征。作为欧亚大陆的动脉,在这条道路上,塞人、羌人、丁零人、月氏人、匈奴人、突厥人、回鹘人、契丹人、蒙古人以及明清时期的汉族自动向西迁徙,希腊人、阿拉伯人、雅利安人、粟特人自西向东迁徙,各

民族的兴衰起伏,使丝绸之路的历史不断变幻。公元4世纪开始,大量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的粟特人陆续移居中国,直到公元8世纪,吐鲁番以东,沿河西走廊到西安、洛阳、大同,都有粟特人的聚居区。

 

遗珍散尽千年繁华

 

考古发现,北方草原地区存在诸多兼具唐代风格与西方特征的金银器。原来,唐代的草原丝绸之路处于一个繁盛时期,许多西方的金银器和制作技术随着这条通道抵达草原地区,并南下传入中原和南方。中原与南方地区的金银器也通过唐朝政府的赏赐进人北方草原地区,并传播到西方国家。

然而,唐代晚期吐蕃兴起,安史之乱后的公元758~776年之间占据了河西走廊,割断了沙漠丝绸之路。当时控制草原丝绸之路的是回鹘人,分崩离析后,契丹人乘虚而人,成为草原的新主人,因此,草原丝绸之路仍然畅通无阻。唐人不得不选择草原丝绸之路与西域交流。

以草原为腹地的辽王朝,开发草原进步颇大,但毕竟能力有限,对外贸易的需求带动了辽与西方国家和中原王朝的文化往来。西域各国送来了珠玉、琥珀、玛瑙器、珊瑚、犀、毛织品、乳香、金银器、玻璃器……辽王朝送去了马、牛、羊、貂鼠皮、皮靴鞋、海豹皮带、朝霞锦、云霞锦、绢纱、北珠、陶瓷、青盐、白盐……

由于西夏占据着河西走廊,辽王朝与西方的交往只能走草原丝绸之路,为了维护草原丝绸之路的畅通,修筑旧时回鹘的“可敦城”,作为钳制西夏和西北诸部落的军事重镇。北路自上京临潢府,经乌古敌烈、统军司,西经札刺部,到西北路招讨司辖◇内;南路自南京析津府,过居庸,到西京大同府,西北经丰州夭德军,越阴山,过黑水,经过白达旦部。南、北两线在可敦城会和,经达旦到北庭,进入高昌、龟兹,到达大宛,与沙漠丝绸之路北道会合,再通往西域及亚欧腹地。

西夏处于沙漠丝绸之路的咽喉,西行可以进入草原丝绸之路。西域诸国的商人、使者前往宋、辽、金必经西夏,这里成为中转站,一旦受阻,便只能绕路借道了。西域、中亚诸国与宋朝的金银器贡赐往来,有些使者走的就是草原丝绸之路,通过草原丝绸之路或者沙漠丝绸之路再进入各自的境内。

色目商人把西域生长的葡萄、西瓜和棉花等经济作物输入东亚各地,从此很多人吃到了进口水果。贩运来的珠宝、香料等奢侈品则大多供给元朝统治者。

明清时期,中亚地区生产金银器的诸国分崩离析,加之,明代的蒙古族又退居北方草原地区,与明王朝形成对峙的局面,影响了草原丝绸之路的畅通,而那时的西方已经出现了工业与科学技术,保守的清王朝难以接受新文化,从而导致了草原丝绸之路的衰落。取而代之的却是逐渐繁盛的海上丝绸之路。

 商队与使团离开后,茫茫草原又恢复了往昔的平静,连寒冷的空气也随风而去,水流蜿蜒向远方,一直延伸到那蓝绿相接的夭际,只有鸟儿留在这里悠然地的飞来飞去。

   上一页   1   2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