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坦整洁的道路,绿树掩映下的村落,美丽的农家小院……如今,在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义隆永镇各村,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成为群众幸福生活的最好诠释。
为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义隆永镇聚焦“活产业、活资产、活源头”,扎实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走进奈曼旗义隆永镇朱家杖子村,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占地近2000平方米的村部和旁边新建的牛棚,牛棚内配备了草料区、产房区、喂料区,每阶段出生的牛都被分开饲养。年近70岁的村书记安振英手里拿着针管,正从牛舍里出来。有4头新出生不久的小牛犊被栅栏圈在一角,其中一个毛有点翻卷。“我正给前几天新下生的小牛犊打针。”安振英介绍,这头小牛犊有点早产,体质不是太好,正在治疗。
牛棚外的栅栏里,大大小小的牛有40多头。“别小看这群牛,一年能让我们村集体多增收10多万,解决了我们不少燃眉之急。”安书记一边抽药,一边指着棚外的牛群说道。看着熟练的操作,就知道“牛经”没少学。原来,这是村集体养牛的第五个年头了,从喂养技术到一些小毛病的治疗,安书记早已熟练掌握。
说起养牛,安书记打开了自己的话匣子。“村里的土地不多,村集体的土体少之又少,没养牛之前,村集体收入就是零,还有很多负债,我们不能为村民找到致富路,村民自然也不信服,那段日子真的很苦,没有钱,想做什么都畏手畏脚。能有今天,全靠国家的好政策了。”安书记看着牛群,思绪回到了几年之前。
2016年,全国脱贫攻坚战役正式打响,朱家杖子村抓住机遇,利用扶贫项目资金40万元,走上了发展养牛的路子,一下改变了村集体收入为零的窘迫。“我们成功了,村民就开始效仿,养殖上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我们村两委都会帮助他们,现在我们村养殖户有80多户,牛存栏近1000头。”安书记的话语,正是这几年村党支部养牛成功的最好见证。
村集体收入的增加,增的不仅仅是经济,更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增强的实力表现。义隆永镇党委书记唐国成介绍,朱家杖子村养牛只是全镇党支部为村集体经济“破题”的一个缩影。农机、土地都成了村集体经济实现清零递增的“本钱”。
在义隆永镇方家营子村部两侧,车库里停着20多辆农机设备,好不壮观。据了解,义隆永镇通过方家营子村农机合作社开始向全镇各村推广村集体规模化种植,从种到收每亩可节约40元,2022年,全镇在土地规模化种植领域为农民节省资金60万元,农机合作社也借此机会壮大起来,利用京蒙帮扶资金、乡村振兴项目投入的300余万元资金,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收益达40万元。
穿过一片又一片绿油油的玉米地,我们见到了五家村原党支部书记任佰学,当了二十多年村书记的他现在转任村党支部副书记。说起过去,任佰学用八个字形容村上:负债累累,上访不断。2012年之后,村上将所有集体土地整合,分地块、分亩数科学化管理承包、流转给村民,通过科学化流转土地,分片经营的模式,村集体开始有了收入。现如今,仅土地流转一项收入,就能为村集体创收15万元,使五家村从“负债”村变成“富裕”村。
如今,义隆永镇村集体经济收入从最初的“零”到每年400余万元,实现了质的飞跃。“因地制宜,找到适合自己的增收项目最为关键。”唐国成说,只有村集体有了钱,有了能赚钱的本事,村民才会信服,基层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才会越来越强。
村集体经济一头连着乡村振兴重任,一头连着群众增收期盼。十年来,义隆永镇通过不断探索,以党的十八大以来惠民政策为导向,以“产业振兴”为主动脉,以村集体和群众增收为出发点,让村党支部在乡村振兴中“挑大梁”、“唱主角”,激活乡村振兴内动力,走出一条党支部有作为、群众得实惠、集体有收益的乡村振兴之路。
(文:朱彤 侯显峰 刘阳 镡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