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巩固脱贫成果 推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2-08-02 10:06:11丨来源:丨作者: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2021年以来,内蒙古通辽市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重心,总结脱贫攻坚经验作法,健全体制机制,落实政策举措,推动乡村振兴。

2021年以来,内蒙古通辽市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重心,总结脱贫攻坚经验作法,健全体制机制,落实政策举措,推动乡村振兴。

完善“三项机制”,压实责任链条

一是健全机制有保障。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成立市委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调整完善“五大振兴”、社会治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7个工作推进组,建立议事规则、调度督导机制,常态化开展重点工作调研督导。印发《通辽市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组织编制旗级乡村振兴衔接规划和68个示范村村级乡村振兴规划方案。成立通辽乡村振兴学院及市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开展乡村振兴干部和实用人才系统培训,助推农牧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

库伦旗种鸭养殖产业扶贫项目壮大嘎查村集体经济

强化驻村增活力。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制定《2022年度市派乡村振兴驻村干部及包联部门(单位)考核工作方案(试行)》,成立驻村工作管理办公室,加强日常管理和能力培养。调整派驻嘎查村工作队840支、1816人。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开展乡村振兴干部培训3期、1.16万人次。同时,积极引导专家人才服务基层,选派120支实用技术团队实地指导,组织55家非公企业与示范村结对帮扶。通过“小云书记”APP推送第一书记事迹典型。

资产管理增效益。完成扶贫资产清算核实,全市2012-2020年投入资金82.8亿元,形成资产63.98亿,其中:经营性资产原值26.58亿、到户资产原值25.09亿、公益性资产原值12.31亿。进一步明确资产权属,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做好资产的盘活处置工作,衔接资金形成资产参照扶贫资产管理办法建立台账。各旗县市区建立了资产管理办法或实施方案,并形成了规范的三类台账,完成了国家系统录入;部分旗县通过聘请第三方,再一次摸清底数、核实确权移交,完善了档案材料。

科左中旗高效节水农业示范田甜菜种植

落实“五项政策”,提升脱贫成效

一是监测帮扶常态化。落实“农户自主申报、镇村干部排查、部门筛查预警”发现机制。每季度开展一次摸底排查,每年集中开展一次动态调整,指导苏木乡镇、嘎查村发挥好“防贫监测窗口”“网格员”职能,及时发现“三类人”,对“十类重点对象”和低收入群体实时监控,年初以来新识别监测对象849户、2146人,全市系统内现有监测对象4647户、11743人,同步落实三保障饮水和产业、就业、培训、临时救助等帮扶措施,实现及时发现、及时纳入、及时帮扶。

二是产业增收扩渠道。印发《通辽市“十四五”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发展规划》《推进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衔接的政策措施》,保持财政、金融信贷、农业保险、土地等政策支持。加强农畜产品加工流通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带动脱贫人口就业较多的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帮扶力度,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全市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12家,年产值210亿元,户企利益联结83%以上。63个村镇成为自治区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规模化玉米生物企业19家,年加工转化玉米370万吨以上,全市肉牛存栏338万头,“通辽黄玉米”和“科尔沁牛”入选全国品牌价值百强。发展农牧专业合作社7930个、家庭农牧场3846家,扎鲁特旗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农牧民群众在扶贫车间务工,实现“家门口”就业

三是促进就业增收入。印发《关于切实加强就业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12类就业帮扶政策补贴范围和标准。出台《关于切实加强就业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的补充通知》,对脱贫人口、低收入人口及帮扶车间、社区工厂、卫星工厂、就业帮扶基地等就业载体给予扶持,全市已实现外出务工29581人,完成年度总任务的79%;全市核定公益岗位数10984个,已到岗人数10934人;现有帮扶车间22个,吸纳就业人数259人,其中吸纳脱贫人口就业116人。

四是京蒙协作向深入。年初以来,京通两地开展互访对接7次,组织旗区间签订年度合作框架协议。北京市镇村、企事业单位与我市45个苏木乡镇、96个嘎查村、47所学校、41家医院新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今年投入京蒙协作资金(北京市级财政援助资金)2.3亿元,实施项目61个。合作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嘎查村7个,转移劳动力就业3225人(含脱贫人口1622人),采购、销售农畜牧产品和特色手工艺产品1.1亿元。四个旗县向北京对口帮扶区县捐赠抗疫物资70万元。

五是小额信贷兴产业。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通过金融精准支持产业发展,带动广大农牧民增收致富。脱贫攻坚以来,我市依托优势特色产业,建立以肉牛产业为依托的脱贫增收机制,引导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肉牛等产业的信贷投放,截至2022年6月末,全市累计投放小额信贷35.5亿元,小额信贷余额6亿元,其中90%左右用于发展肉牛产业,惠及2.7万户养殖户。肉牛产业深入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全产业链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

京蒙协作在奈曼旗兴隆地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助力乡村振兴

细化“三项举措”,推进乡村振兴

一是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截至2021年末,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项目585万亩,粮食产量达到179.66亿斤,化肥农药用量保持负增长,当季地膜收回率8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农村牧区公路总里程达1.95万公里,所有行政嘎查村全部通沥青或水泥路。完成190处集中供水工程问题整改,新建和改造集中供水工程61处。完善旗、镇、村三级物流体系,快递到村实现时效48小时。行政村重点区域实现4G网络全覆盖,272个村屯接通光纤宽带,全市农村牧区已基本具备百兆固定宽带接入能力。完成嘎查村卫生室、小学、幼儿园等改造提升。今年,全市将继续新建旱作高标准农田12万亩,改良盐碱化耕地16万亩,完成40万亩大豆种植任务;升级农村电网1845公里;建设补网优网4G基站30个,新建5G基站632个,实现“五区”5G网络有效覆盖。

二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改善人居环境,印发《通辽市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2022年通辽市农村牧区生活垃圾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等,全市农村牧区生活垃圾处理场9座、中转站65座,收运处置覆盖687个行政嘎查村。6个乡镇具备污水处理设施,污水管网长度91.63公里。今年,实施垃圾处理项目54个,整治非正规垃圾堆放点265个,实施建制镇污水治理项目18个,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9个。推进“厕所革命”,累计改造农村牧区卫生户厕14.86万户,建设改造卫生公厕2033座;建设厕所粪污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22个,运行吸污车236台,粪污清掏、转运、处理长效管护体系基本形成。 今年继续改造农村牧区户厕15761户,其中:水厕4854户、旱厕10907户。

三是持续推进乡村治理。学习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挖掘“三共三联”社区治理经验,大力推广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三建三解决”典型做法,提升村级治理水平。在9个旗县市区打造积分制、清单制试点村12个,引导社会组织、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农牧民群众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旗(库伦旗)选派科技特派团,壮大乡村人才队伍。选派120多支专家团队服务基层,已提供专业技术服务1292批次。结合“万企兴万村”行动,组织580家社会组织、民营企业对口帮扶嘎查村,依托各自优势,帮助嘎查村、农牧户生产发展。

下一步,通辽市将深入贯彻中央、自治区党委各项决策部署,进一步强化举措,加强日常监测帮扶,保持主要帮扶政策稳定可持续,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推进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各项工作,统筹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促进农牧业和农村牧区高质量发展,全力推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和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通辽市乡村振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