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这样形容:湿地是大地的肺。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就有这样一处“肺”:丰库牧场万亩湿地。走进这片湿地,眼见的是一望无垠的芦苇荡,芦苇荡中水道弯弯曲曲通向远方。芦苇荡深处,成群结队的野鸭体型硕大,密密麻麻,船一到野鸭就腾空飞起,落到另外一片水域。“清早船儿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四处野鸭和菱藕,秋收满帆稻谷香……”这段歌词是对这片湿地的最好写照。
守护这片湿地的是一对夫妇,名字叫张祖昌、张铁莉。十六年前,他们夫妇进入这片湿地后,想方设法阻挡前来踩踏的大牲畜,使得芦苇的长势越来越繁茂,面积逐年扩大;他们投入鱼苗放水养鱼;他们保护珍稀鸟类,为受伤的鸟医治、疗养、放生;他们发展生态旅游业……他们投入巨资十几年如一日,目的就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十几年就干了一件事,守护这一片草原湿地
张铁莉走进这片草原湿地的时候,才39岁,还很年轻。如今,他们都年过半百。那时候的草原湿地,还没有现在这么多的芦苇。原因是周边村屯牲畜的踩踏与啃食。春天,芦苇幼苗刚刚长出来,就被牲畜啃了。张祖昌、张铁莉夫妇走进这片湿地的第一件大事儿,就是想方设法把这片湿地围起来,不让牲畜踩踏。
湿地很大,一眼望不到边,围护起来何谈容易。这一干就是9年,偌大的湿地终于围了起来。牲畜进不去了,芦苇得到了保护,迅速生长了起来,放眼望去已是一大片,成群结队的野鸭,还有被称之为“长脖子老等”的大鸟,都把这里当做它们的家。
张铁莉说,一到秋天,芦花盛开的时候,那场面更是壮美。他们夫妇爱这里的草也爱这里的鸟,为造访湿地的鸟遮风挡雨。有一天,下湖打鱼的工人对张祖昌说,湖中心芦苇丛里有一只大鸟受伤了,奄奄一息。张祖昌立即划船前往,发现这只受伤的大鸟是一只丹顶鹤。他将丹顶鹤抱回家中,发现是翅膀受伤了,于是为这只仙鹤细心敷药、调养。一段时间过后,仙鹤伤势见好、体能恢复,被张祖昌放飞后还在他的房顶上盘旋了好几圈,不愿意飞走。
为了及时掌握芦苇中鸟类的栖息状况,张祖昌决定在芦苇中开辟出一条水道来。这项工作要在冬天上冻时进行。伴着凛冽的寒风,经过3年的努力,终于开辟出一条水道来。有了水道,他就可以深入到芦苇荡的深处,去抢救受伤的鸟儿。
虽然眼前的湿地景色如画,但是常人无法呆下去
眼前的湖水、芦苇荡、成群的野鸭,对于初来乍到的人来说十分新奇。但是,对于常年驻守在这片湿地上的张祖昌张铁莉夫妇来说,日子并不好过。没电、没信号、没电视,简直一座人间孤岛。
记者与张铁莉来到湖边,她指着从远方延伸过来的一排电线杆子说:“你看,这一排电线杆子,才把电从很远处引到湿地中来。每根电线杆子,都不易。” 丈夫张祖昌被临近十里八村的人称作“张老五”。有人说,张老五真不容易,立这些电线杆子一共就两个人,一个扶着电线杆子,一个人负责填埋。一根水泥的电线杆子,十分沉重,脚下的土地又十分松软。这一根根电线杆子,不知道流淌下了他们多少汗水。经过不停努力,电灯终于亮了,为他们坚守湿地带来了方便。
小五湖畔渔业有限公司成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张祖昌张铁莉夫妇成立了小五湖畔渔业有限公司,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湿地对他们最大的回报就是湿地里的鱼。
湿地有草鱼、胖头鱼、三道鳞等20余种鱼类。他们严格遵守禁渔期,只在开渔的日期里捕鱼。早晨3点上船,4点开渔,芦苇荡里洋溢着收获的快乐。在岸上,新鲜的鱼直接进入厨房。张祖昌张铁立夫妇开设了餐厅,客人多的时候,大约有7、8桌。他们做的菜也很粗犷,把各种鱼放入大锅炖煮,里面配上茄子,就是一道原生态的“大锅炖”,每桌都是这道菜。再加上腌制的野鸭蛋,很受游客的欢迎。
湿地属原生态草原湿地,是全市境内生态链较为完整、水域面较大的草原湿地。境内水生芦苇等植物茂盛,大量珍稀鸟类栖息于此,有天鹅、大雁、灰鹤等30多种水鸟,是北归侯鸟重要繁殖栖息地和迁徙路线上的驿站。这里地形平缓开阔,天然形成了壮美隽秀的草原湿地景观,丰库湿地有别于全国其他湿地的最大不同,在于美丽乡村、草原与湿地相互融合,体现了独具特色的科尔沁生态风貌。
记者见到几条游船在岸边横七竖八地停放。偌大的湿地鲜有人来。据介绍,他们致力于发展生态旅游业,但是苦于自身的力量单薄,虽然投入了很多资金,欠下了不少外债,但是生态旅游业还是处在初始状态,旅游资源还远远没有开发出来。喜人的是丰库牧场新风分场通往湿地的水泥路已经修建完毕,科左中旗保康镇至湿地公园的旅游公路也已经竣工通车,前往湿地的交通更加便捷了。
(文:杨朝东 张启民 管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