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批援青干部人才扎根高原 真情奉献支援帮扶工作硕果累累

发布时间:2022-07-26 14:45:00丨来源:省支援合作办省支援合作办丨作者: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扎根高原、真情奉献,全面展现新时代援青干部“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良好风貌。

2019年7月,第四批援青干部人才带着责任和重托,怀着热忱与激情,踏上雪域高原,奉献大美青海。三年来,援青干部紧紧围绕打造“高地”建设“四地”需要,扎根高原、真情奉献,与青海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风雨同舟、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为青海改革发展稳定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人才智力支援体系不断健全。第四批援青干部人才准确把握对口支援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注重把人才智力支援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不断拓展领域、创新模式,实现人才智力援青由点对点帮扶向搭平台、汇资源、带队伍、强基础转变,为受援地打造了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北京市依托“智汇三江源·助力新青海”“博士服务团”“京青专家服务活动”“千人计划”等人才项目,三年累计投入4020万元,实施项目8个,培训干部人才7179人次。天津市建立“平台+项目+结对+组团”等四种方式聚才引智,依托青海省人才项目洽谈会平台,引进绿色有机畜产品研究院等43个人才项目、161名高层次专家人才,通过“项目+人才”方式,先后柔性引才360余人,安排1800余万元,对25个行业部门12000余人进行专业培训。上海市加大人才“订单式”培养规模,制定“3+7+N”干部人才能力提升计划,签约人才项目21项,落实项目资金600万元,引进人才项目30项,柔性引进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博士生2名。江苏省依托“智汇三江源 助力新青海”人才项目洽谈会,累计引进柔性人才371人,技能培训103期2800余人次。先后组织江苏医疗卫生单位专家团、援青医学博士团、“江苏曼巴走遍海南”、国家中医医疗队赴海南会诊,开展“心佑工程青海行”“江苏名师进海南计划”“江苏高校研究生支教”等活动。浙江省先后选派各类长期、柔性人才87名,直接向海西“输血”,累计完成各类培训201期,培训本土干部人才8321人次,组织浙江企业提供就业岗位1万余个,涉及近200个工种,吸引求职者近6000人次。山东省落实“智汇三江源·助力新青海”部署,对接人才智力项目60余个,招引120多名专家人才,组建“山东援青人才库”,成立“鲁青高原农牧产业专家工作站”,创办“鲁青教育论坛”,累计柔性引才3批383人。

对口支援项目资金落实有力。各支援方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推进援青政策落实、资金项目落地见效,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多渠道争取援青资金78.89亿元,按照援青资金80%面向民生、80%面向基层的总体要求,实施生态扶贫、异地扶贫搬迁、特色产业发展、旅游、教育、卫生等各领域项目1274个,重点解决了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水、电、路、暖、医等民生问题,助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作出了积极贡献。

产业支援成效显著。各支援方立足受援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在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等领域探索实施了一大批生态畜牧业、文化旅游业、特色种植业、商贸服务业等产业支援项目,累计签订产业发展、能源开发、城市建设、生态环保等领域合作协议181个,有力助推受援地改善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北京市依托首都专家资源,帮助玉树州制定牦牛产业发展规划,安排资金1.1亿元建设高原生态畜牧业示范基地,创建玉树牦牛区域公共品牌。天津市与黄南州合作建设绿色有机畜产品研究院,已研发牛奶蛋白粉、奶粉、精酿啤酒等10多个新产品。上海市推动建立果洛州产业发展公益联盟,持续推广“公司+牧户+基地”的产业链模式,扶持79家农牧业产业合作社,推动建成17个牦牛藏羊养殖基地。江苏省协调省内文旅企业与贵德县达成旅游全面合作协议,成功打造全州第一家知名品牌连锁酒店。浙江省组织京东、淘宝等知名电商平台走进海西,推动近300种产品走向全国,实现线上销售额超2亿元。山东省持续开展“千牛万羊进山东”活动,共销售牦牛6800多头、藏羊77万多只,价值8.4亿元。

医疗教育帮扶整体提升。以“组团式”援青为牵引,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拓展工作领域,积极为受援地干部群众提供优质医疗、教育服务。医疗方面:共开展新技术新项目622个,填补各州空白256项,累计开展远程会诊4000余例、病例讨论2700余例、远程培训1100余次,组建专科联盟28个。北京市协调专家指导完成玉树州第四医院设计方案,推进结核、肝炎等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上海市帮助青海省中医院规划设计建设河湟新院区,助推“高原中医”高质量发展。浙江省支持海西州人民医院启动三甲创建,呼吸内科已成为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学科。山东省推动建立海北州鲁青眼科医院,创建鲁青肺癌诊疗中心等7家诊疗中心,探索形成“支持特色科室—建设诊疗中心—组建专科医院”的梯子形医疗援青模式。教育方面:三年来,用于学校建设、设施改善、远程教育等方面的资金超过10.6亿元,异地办班招生人数15993人(省外4126人)。天津市在黄南州同时开办3个“天津班”,中高考科目全部由28名援青教师授课。上海市深化打造“西宁果洛中学”教育发展基地,构建“上海—西宁—果洛”三级渐进式教师培训体系。江苏省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并举,引入30个“名师工作室”深入开展本土教研;同时邀请江苏专家作高考改革、“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课题研究等专题报告。山东省创新开展“医教协同”,聘任援青医疗专家为海北州职校客座教授,开展授课活动52次,安排学生612人次到医院跟岗见习,打通医教人才互通共享渠道。

民生福祉不断改善。各支援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大基本公共服务补短板投入,累计新建和改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37.25万平米,改善2.44万户农牧民住房和12.52万人安全饮水条件,修建农村道路632公里,铺设给排水管网413公里,新建和改建厕所13564座,安装太阳能路灯4767盏。北京市支持玉树州边界混居混牧区帐篷工程,建成576套住房,提供棉帐篷1531套,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天津市实施“补短板”连通工程,修建连通3个乡镇的村路工程,解决沿线村社牧民群众“出行难”问题。上海市加大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投入力度,在甘德县青珍乡实施集镇污水处理站工程和江千乡恰曲纳村小康示范村二期项目。江苏省按照1200元/户的标准为农牧民改造住房围护结构节能保温和户用厕所,进一步改善居住条件。浙江省安排生活条件改善类项目124个,通过新(改)建公交站点、打通断头路、建设农村养老服务中心等,提升农牧区人居环境。山东省在海北州4县建设8个乡村振兴示范点,引领带动乡村全面发展进步。

交流合作持续深化。援受双方坚持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都要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开展交流交往交融工作,切实形成党政引领、经贸搭台、文化带动、民间互动的良好局面。北京市建立两地师生常态化交流机制,“感恩祖国·圆梦北京”活动、“京玉少年手拉手”夏令营等品牌深入人心。天津市开展“石榴籽”计划,定期组织黄南州各类人才、青少年、乡村干部、致富带头人、民族团结模范等到天津参观学习。上海市与果洛州共同打造《从黄河到长江》主题音乐会,在全国进行巡演。江苏省与海南州共同制作原创民族音乐剧《遇上你是我的缘》,全面展示江苏干部投身援青事业的感人事迹,在苏青两地巡演后反响强烈。浙江省建设完成浙江援青陈列馆、天峻党史教育馆,打造“两山”理念转化陈列馆、海西州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览馆。山东省组织吕剧《连心锁》、民族歌剧《沂蒙山》赴青巡演,打造援青题材电影《牛王》,举办“20万人游海北”暨援青文旅联盟“千车万人青海行”等活动。在全省上下形成了感恩党、感恩祖国的浓厚氛围,让各族群众深切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了支援方人民的深情厚谊,更加坚定了“五个认同”,筑牢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根基。

三年援青行,一生高原情,第四批援青干部人才将大美青海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视青海各族干部群众为亲人,扎根高原、真情奉献,全面展现新时代援青干部“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良好风貌,用坚韧根植雪域高原,用实干扛起责任当担,用真情书写援青情怀,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付出了辛勤汗水、贡献了智慧力量,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援青干部人才扎根高原、建功青海的奉献精神、意志品质和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