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南:坚持生态友好 守护绿水青山

发布时间:2022-07-26 13:25:00丨来源:新华网综合丨作者: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解读青海省生态保护建设情况。

7月23日,“与江源和谐共生”2022青海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论坛在西宁市举行。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李晓南在论坛中做了专题推介。对此,本网专访李晓南,就青海省生态保护建设情况进行解读。

李晓南发表推介演讲(新华网发)

新华网:青海是“中华水塔”,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中国国家公园示范省。近年来,青海省在生态保护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李晓南: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占全省总面积的90%为全面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安全,青海将全省72万平方公里中的64.5万平方公里划为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其中,限制开发区为41.41万平方公里,禁止开发区域23.04万平方公里。在限制开发区内,严格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活动,尽可能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确保生态环境质量不下降。在禁止开发区内,严格实施生态保护,禁止从事开发性、生产性活动。

这是7月15日在曲麻莱县巴干乡代曲村拍摄的雪豹(新华社发,尼玛摄)

纳入生态保护红线保护的面积为42%

青海统筹考虑自然生态整体性和系统性,根据生态功能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脆弱性,将全省92%的冰川雪山、82%的湖泊水域、51%的天然草地、57%的林地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总面积达到29万平方公里,对于纳入红线保护的区域,采取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严禁一切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严禁任意改变用途。

自然保护地占全省总面积的38%

2019年以来,青海在全国率先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将8类109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为79处,涵盖三江源区、青海湖流域、祁连山地区、柴达木盆地、湟水流域五大生态板块,建立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新体系。

这是黄河源腹地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的星星海一角(6月23日,无人机照片,摄影: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目前,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各类自然保护地达到26.77万平方公里,新增3.41万平方公里,全省64%的湿地、30.7%的森林、85%的野生动物栖息地纳入自然保护地管理,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加,祁连山国家公园内的雪豹达到100多只,藏羚羊从不足3万只增加到7万多只,普氏原羚从300多只增加到2700多只。

湿地资源占全国总量的22%

青海独特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全省有5000多个湖泊,4200多条河流,湿地面积510万公顷,是中国最大的湿地省。

青海持续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在全国最早实施湿地管护员制度、落实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实施青海湖湿地保护与修复、湿地公园建设等工程,全省湿地保护率达到64.32%,高于全国平均12%,在筑牢“中华水塔”生态安全屏障,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建立了青海湖鸟岛、扎陵湖、鄂陵湖3处国际重要湿地,8处湿地型自然保护区,19处国家湿地公园,32处省级重要湿地。

(资料图)这是拍摄的年保玉则国家地质公园一角(摄影:新华社记者 张龙)

国家公园占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77%

2015年以来,青海突出国家公园建设,国家公园在自然保护地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2021年10月,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园,总面积达19.07万平方公里,目前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2020年9月,完成了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青海片区面积达1.58万平方公里,正在推进正式设园。今年4月,国家批准创建青海湖国家公园,拟建总面积2.85万平方公里。我们还启动了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前期工作。目前,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已经初具规模。

年均出省水量900多亿立方米

青海是亚洲孕育大江大河最多、最集中的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黑河的发源地。全面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和培育,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治理、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大规模国土绿化、防沙治沙等一系列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水源涵养功能不断增强,三江源区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祁连山地区河流年径流量增加27.5%,全省年均出境水量从过去的600亿立方米增加到900多亿立方米。

期望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生态系统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扩大交流,保护好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共同描绘人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