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条编织制作技艺

发布时间:2018-06-28 10:56:34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郭海鹏丨责任编辑:阿艺思

柳条每隔两三年必须割掉一次,叫做“平茬”,会越割越旺。如果不割,就会“顶死”,不像大多数树木那样怕砍伐。

柳这种植物包含两大体系,一种是旱柳,就是大家平常说的柳树,另外一种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柳条。柳条有黄柳、红柳、紫柳、灰柳、黑柳、沙柳、山柳等多种,蒙古语一律称作“包尔嘠斯”,汉语意为“柳条”。

在内蒙古正蓝旗北部草原上,生长着较大面积的黄柳、红柳、灰柳等柳条,这是一种非常好活的植物,有的牧人在围封草场时,不注意落下几把柳条,它们就会自己生根发芽,验证了那句“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俗语。

柳条耐旱抗风沙,生长迅速,枝叶茂密,根系庞大,固沙保土能力强。生长在正蓝旗浑善达克沙地上的柳条,最深、最长的根可达30多米,以更好的吸取水分。柳条把被流沙掩埋的枝干变成根须,再从沙层的表面冒出来,伸出一丛丛细枝,顽强地开出淡红色的小花,给早春的沙地带来一道美丽的风景,使寸草不生的荒漠和沙丘变为林草茂盛的绿地。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草原上的柳条长的比现在要好许多,如那日图、扎格斯台、宝绍岱一带,柳林方园数百里,有的地方不透阳光,牧民称之为“黑柳林”。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那时牧民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柳条编制品,人们每年都要分片割许多柳条。元末明初著名高僧楚石,在从杭州北游上都期间,用315首诗写下了一部北游记,其中《细柳》一诗中便有“细柳军营掩,长杨猎骑归”的诗句,可见当时元上都周边区域柳条之茂密。

柳条每隔两三年必须割掉一次,叫做“平茬”,会越割越旺。如果不割,就会“顶死”,不像大多数树木那样怕砍伐。现在牧民们大都转移进城,留在牧区的也住上了砖瓦房,牲畜用上了暖棚,柳条编制品失去了原来的作用,人们不再大量采割柳条,天然柳条反而变得越来越少了。

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柳条编织代表性传承人,正蓝旗赛音胡都嘎苏木巴音查干嘎查牧民吉·巴雅尔图,给我们讲了不少关于柳条的传奇故事。他说年轻时他曾把一根湿柳条抓住一端,让他的朋友在另一端使劲扭曲,结果柳条就是不断,而且越扭曲承担力越大,挂上一桶水都断不了。有时牧民在野外赶勒勒车,半路上牛鞅子下面与车辕子拴在一起的那根绳子断了,人们便会找一根湿柳条换上去,完全可以坚持一天,走到家里。

过去,牧民住的是柳制蒙古包,牛羊圈是红柳扎的,草垛是黄柳围的,草库仑的围墙是用柳条编的,车上的囤笆子是用柳条穿的。此外,制作奶食品用的笊篱,拾粪用的背篓和叉子,装草料用的大筐,接羔保育时节用的栅栏,当做仓库、伙房使用的崩克等生产生活用品,也都是牧民用柳条编制而成的,他们人人是制作者,人人又是使用者,他们不是职业匠人,没有传统的秘诀技艺,那时候也不谈什么柳编文化,但实际上柳编已经融在了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蒙古族民间艺术中重要组成部分,到处散发着一种自然的清香和温馨。

柳条编织是一门科学,有许多要求和讲究。牧民由于长期和柳条打交道,对它的性能了如指掌,知道什么样的柳条适合编制什么样的生产生活用品,什么季节割的柳条最好用。据牧民老乡介绍,一般来说,最好在春天发芽前、秋天上冻前割柳。柳条春天发芽后开始生长,上手容易脱皮,夏天正在发育,质量欠佳。秋天已经成熟,皮与心结为一体,质量最好。冬天柳条上冻,脆而易折,也不好用。采割柳条时不能成片连根打光,察哈尔蒙古人有“背阳割柳、不抱阳打柳,落叶割柳,不绿叶打柳”的说法。割好的柳条不能马上用来编制,起码要在外面晾晒5天,让它变得更加柔韧有弹性,且不易折断。

编织柳制品不需要任何工具,有一双勤劳而灵巧的手就行。但前期需要一种特殊的镰刀,称为柳镰。柳镰柄比普通镰刀长,但刀头很短,看惯普通镰刀的人觉得它畸形,其实这是一种自然选择。柳条丛生密集,必须单根采割,刀头宽了不好出入而且易割了别枝。打枝杈的柳刀刀头也小,刀柄短得出奇。这两种柳刀,刀柄不是长就是短,完全是为了适应柳编生产需要。编制柳制品的柳条,都要打杈,光光地留一根,不用旁枝逸叶。

柳条编织制作技艺是正蓝旗旗级、盟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柳条编制用品从人们的视野中渐渐淡出,但正蓝旗通过在该旗蒙古族中小学校开办柳条编制工艺美术课、举办柳条编制讲座展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录制音像资料、扶持民间艺人从事柳条工艺品编制、开展民间艺术作品交流评比等形式,不断加大对柳条编制这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力度,使人们至今仍然能够从中感受到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高超的传统技艺。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近年来正蓝旗开展了人工种植柳条工程。柳条喜温好光耐寒,而且根系发达,宜繁殖,夏季小暑前后都可以种植。打好畦后先浇一遍透水再插,湿插的成活率较高。无论是干插还是湿插,株距都是10厘米,行距都是40厘米。不同的是干插后,一定要浇一遍透水,以保证土壤的湿度,充足的水份是保证柳条茁壮成长的关键。如今,在浑善达克茫茫沙地上,大面积生长着以蓝旗榆为主的沙地疏林,其间柳树幽深、湿地草浓、淖尔如镜,柳树丛中的生态屏障已初步形成,由沙海茫茫变为浓浓绿色,柳条青青。

苍穹、毡包、骏马、牧歌和那一片片柳条,构成了金莲川草原上一道奇特的风景线,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模式,展现出了蒙元文化的无穷魅力。这正如同牧民老乡所说的那样“有柳条串起来的日子,人们的生存空间才更加清新洁净。”

    (来源:锡林郭勒日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