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文艺事业的红色基因

发布时间:2018-06-28 10:32:32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刘博丨责任编辑:阿艺思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中,肯定的也正是这种精神——“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总书记的回信,极大地鼓舞了全体乌兰牧骑队员和广大干部群众,草原大地迅速掀起了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精神热潮。

周恩来总理曾说过:“乌兰牧骑是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你们要走向全国,到全国各地去巡回演出,宣传毛泽东思想,把乌兰牧骑精神带到全国去!”

60多年来,乌兰牧骑演绎了什么、传承了什么,正如乌兰牧骑的蒙古语原意——“红色的嫩芽”一样,乌兰牧骑走到哪里,就把红色初心带到哪里,从最初的一支9人队伍发展到几十支队伍、数千名队员,乌兰牧骑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一次又一次演绎着时代的光辉,一代又一代传承着为人民服务的红色初心。

没有高额片酬,没有经纪公司,也没有红地毯走秀,人民的乌兰牧骑,舞台在基层、观众在基层、素材来源于基层,使命就是为人民服务!乌兰牧骑,立足民族文化的鲜明个性和扎根基层艰苦奋斗的宝贵品质,60多年的坚守和传承,一直熠熠生辉。

上世纪80年代,乌兰牧骑队员在农舍或蒙古包中间的空地上,拉块幕布,点着煤油灯为农牧民演出,尽管条件艰苦,但观众热情高涨,队员们为把文化送到农牧民家中,冒着风霜雨雪、酷暑严寒,走遍了内蒙古草原的每个苏木、嘎查和浩特。乌兰牧骑不仅是一支传播文化的队伍,也是一支践行全心全意为农牧民服务的工作队,他们能在台上演出,还能在台下做饭洗衣,为农牧民修理家用电器,传达政策,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甚至参与帮助生产、送医送药等工作。

过去,草原上通信不便、信息闭塞,为了让农牧民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乌兰牧骑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手法,运用农牧民容易接受的语言和形式将方针政策的准确含义表达出来。他们的节目大多是自编自演,主要是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内容,富有民族特点、地区特点和时代特点。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乌兰牧骑不再是纯粹的“马车上的文艺轻骑兵”,队员们有了演出大巴车,有了先进的音响设备,有了现代化的排练厅,但扎根农牧区的精神不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始终不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中,肯定的也正是这种精神——“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总书记的回信,极大地鼓舞了全体乌兰牧骑队员和广大干部群众,草原大地迅速掀起了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精神热潮。

喜悦、振奋、信心、鼓舞……这些关键词萦绕在各地乌兰牧骑的排练厅内,习总书记回信内容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深深刻在队员们的心里,“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成为乌兰牧骑队员们矢志不渝的人生追求。

乌兰牧骑不仅是草原文化艺术界的瑰宝,也是孕育艺术人才和打造艺术精品的摇篮。60多年来,全盟乌兰牧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紧扣时代脉搏,贴近群众生活,聚焦现实题材,从生活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养料,巧妙地将草原农牧民的日常生活加以提炼,充分发挥演出、宣传、辅导、服务四项功能,创作演出了许许多多独树一帜的乌兰牧骑文艺精品剧目,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乌兰牧骑成立60年来,有400多个节目获得盟级奖励,有180多个节目在自治区和国家获奖,其中舞蹈《挤奶员》《捣茶舞》,歌曲《锡林河》《像撒缰的骏马驰骋在草原上》《文化轻骑队之歌》,表演唱《请帖》,舞剧《草原记忆》等一批乌兰牧骑特色精品节目,数十年来久演不衰,并涌现出了哈扎布、色·额尔登格、桑杰等一批享誉草原的民族艺术家,深受农牧民和各族群众欢迎,得到盟内外观众的喜爱。

2007年以来,全盟每年创作剧(节)目近130余个,平均每支乌兰牧骑每年完成一台剧(节)目创作并演出。全盟文艺作品共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项1个,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项20个,自治区文化艺术创作“萨日纳”奖9部,在自治区级以上各类赛事活动中获奖作品有160个。

(来源:锡林郭勒日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