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榕荐《您一定不要错过》:致敬坚守初心的"民族艺术精神"

发布时间:2018-06-22 17:35:52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李树榕丨责任编辑:阿艺思

李树榕:致敬坚守初心的"民族艺术精神"


李树榕资料图(摄影:苏文彦)

在国内外电影市场的激烈角逐中,内蒙古民族电影为什么从不媚俗、不低俗、不庸俗,为什么从不戏说、不搞笑、不为票房而哗众取宠?

大型文献纪录片《您一定不要错过》或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本片原名为《内蒙古民族电影70年》,萃取1949年到1965年的民族“老电影”和改革开放后荣获国际大奖、国家大奖的作品之精华,再现内蒙古民族电影的珍贵镜头,请著名艺术家讲述影片背后的故事,凸显内蒙古民族电影的优良传统。

内蒙古民族电影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太多“第一”                 

这部纪录片告诉我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被清王朝、北洋军阀和国民党长期统治的内蒙古何去何从,故事片《内蒙春光》不仅旗帜鲜明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也为之后新疆、宁夏、广西、西藏建立民族自治区积累了经验。为此,1950年毛泽东主席将其改名为《内蒙人民的胜利》,因其是新中国民族电影的奠基之作!

看过影片,周恩来总理说:“片子里演顿得布的这个恩和森演得很好嘛。要好好培养我国第一代少数民族演员。”1952年,由凌子峰执导的反映藏族人民求解放的故事片《金银滩》拍摄完成,女主角卓玛特邀蒙古族演员珠兰其其柯出演。他们是内蒙古民族电影的开创者、先驱者,也是新中国民族电影的奠基人!

随之,内蒙古民族电影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太多的“第一”!恩和森,是第一位蒙古族电影演员,广布道尔基是第一位蒙古族电影导演,敖德斯尔是第一位能够用蒙古语和汉语双语写作的编剧,通福是第一位达斡尔族的电影音乐作曲家,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是第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的电影制片厂,《草原晨曲》是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珠兰其其柯是内蒙古电影制片厂第一任女厂长……伴随着新中国电影前进的步伐,内蒙古民族电影硕果累累。

随着解说,1966年之前内蒙古民族电影“与国脉相通”的发展道路愈加清晰起来——

当“沉浸式异形立体投影”的天幕上出现了一位美丽的藏族姑娘时,我们可以看到1952年珠兰其其柯主演的《金银滩》。这部影片与《内蒙人民的胜利》一样,表达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使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建设美好家园”的主题思想。继而,1953年,反映牧业合作化题材的《草原上的人们》在《敖包相会》的歌声里出现在银幕上。

接着,又讲述了蒙汉合作的在当时很有影响的“老电影”,如王心刚与葛根塔娜联袂主演的《牧人之子》,朱文顺与珠兰其其柯联合执导的故事片《草原晨曲》,云照光与王晓棠主创的故事片《鄂尔多斯风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等等。当《内蒙古民族电影70年》展现了这些影片的精彩片段时,崔永元和年轻的蒙古族主持人梁植共同高歌:“我们是双翼的神马,飞驰在草原上”,高亢的旋律,将讴歌英雄的艺术精神显现得淋漓尽致!从此,塑造英雄,逐渐沉淀为内蒙古民族电影的优良传统。

涉70多部影片117位老中青艺术家 纪录民族电影精品和自豪感

《内蒙古民族电影70年》涉猎影片70多部,涉及老中青三代艺术家117人,采访优秀艺术家52人。为此,我一直认为,这部片子的出镜阵容酷似电视剧《大宅门》。凡是内蒙古民族电影的优秀人才,都如约而至,尽情讲述,把民族电影精品和自豪感留在了长长的胶片上……

无论是老一代艺术家于洋和勒格尔玛(杨静)讲述周总理关怀民族电影发展的往事,斯琴高娃讲述自己“没有上过大学,却在文艺团体和社会的大课堂颇有收获”的成长经历,还是三宝通过音乐讲述为影片《嘎达梅林》和《天上草原》作曲的文化感悟,以及金鸡奖影帝宁才、影后艾丽娅、娜仁花、巴德玛回忆获奖影片的创作轶事,都妙趣横生、非常感人!

特别令人难忘的是这部影片的高潮——塞夫、麦丽丝执导的《悲情布鲁克》荣获金鸡奖“集体表演奖”的主创人员讲述拍摄现场的桥段,更是催人泪下。这是一部驰名中外典型的“马背动作片”,其中的经典镜头已选入好莱坞的电影教材。“马背上的芭蕾”是专家们对这部影片的赞誉。四个蒙古族汉子就像长在了马背上,忽而在马上,忽而在马侧,忽而仰脖喝酒,忽而张臂“飞翔”……

说到《悲情布鲁克》里男主角车凌与坐骑一同坠马的镜头,麦丽丝几次哽咽得讲不下去。由于危险,导演塞夫要替主演巴音额日乐跳下70米悬崖,但是倔强的巴音却不同意,他说:“美国电影演员能做到的,我们蒙古人也能做到!”当他向下跳时,那根捆着他的绳子立刻被剧组全体人员自发地紧紧拽住了!此刻,随着麦丽丝的眼泪,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蒙古族女艺术家是亮丽风景 传统文化在感恩中代代坚守传承

在这部纪录片中,接受采访的蒙古族女艺术家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您可以看到主演《二嫫》《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告别》的艾丽娅,主演《牧人之子》的葛根塔娜,主演《额吉》《天上草原》《黑骏马》的娜仁花,主演《东归英雄传》《圣地额吉纳》的哈斯高娃,主演《诺日吉玛》的巴德玛,可以看到驰名中外的表演艺术家斯琴高娃,还可以看到著名的女导演麦丽丝,新锐导演德格娜。

见到像妈妈一样的老厂长葛根塔娜,艾丽娅异常激动,把双手放在右膝上的一个蒙古式“蹲拜礼”,之后两人紧紧相拥。这个细节,让我读懂了草原民族传统文化里的“感恩”和“传承”。

“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得主麦丽丝,亲自执导《内蒙古民族电影70年》,其中既有感恩的情愫,也有传承的自觉和继往开来的自信。她认为,传承“与国脉相通”的时代担当和“英雄主义精神”,传承对民族文化的思考与坚守与“蒙古马”精神,就是传承内蒙古民族电影的优良传统。

作为影视界常青藤的斯琴高娃,无疑是影片中的一个闪光点。平和的话语,沉静的神色,让我再一次悟出什么是“去留无意,荣辱不惊”的淡然和风范。

当有人赞誉斯琴高娃的表演“达到蒙古族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平”时,她立刻打断说:“不能这样讲。我只是其中的一个,只能说我还算合格!”然后她对艾丽娅和哈斯高娃说:“你们在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在北京电影学院毕业。我没有上过大学的。但我十几岁就到内蒙古歌舞团当演员了,一干就是15年,这就是我的大学。我在这里学到了乌兰牧骑精神,学到了很多本领。”当有人问斯琴高娃获得今天这样高的艺术成就主要靠什么?她回答:“当然是靠我们这块土地,靠草原的血脉。是这块土地给了我养份”。停了一下,她又说:“天赋和技巧对于表演都很重要。不把人物研究透,是不可能把演好各种形象的。学习,一定要学习,要有生活积累。”“我不喜欢小鲜肉这个词。有筋骨、有热血、有奋斗目标的艺术家,尤其是蒙古族英雄形象能是小鲜肉吗?”斯琴高娃对年轻人提出希望:“大家要扭成一股绳,这个力量才是强大的。我们只有共同努力,才能继承内蒙古民族电影的优秀传统,创造出辉煌的未来!”其实,这也是《内蒙古民族电影70年》最强烈的思想诉求!

珍贵镜头:塞夫弥留之际谈民族电影“要表现辉煌历史民族英雄”

时间,像一条贯穿线,经典的内蒙古民族影片像一颗颗宝石,缀挂在上面,以其不同的光泽而熠熠生辉。有的一直伴随着祖国的脉搏而跃动,有的发自内心地不断地歌颂英雄,有的坚守对草原文化的思考和自我确认,也有的用“马背动作”弘扬蒙古马精神。其中,塞夫、麦丽丝的影片无疑是“中国民族电影标杆”之作!

2005年,蒙古族杰出的电影艺术家塞夫英年早逝。当银幕上出现了他弥留之际的采访视频时,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想法,都是那样弥足珍贵!“我们的民族,有辉煌的历史,有了不起的民族英雄。今天,我们风餐露宿、筚路蓝缕、呕心沥血要用电影把他们表现出来,就是为了对得起自己的民族,对得起自己的文化。”化疗,使他面部浮肿,头发脱尽。但是,在表述他的思想和对民族电影的殷殷希望时,眼神炯炯有神,平和的语句里蕴含着精神的豪迈与铿锵!

因而,20世纪90年代,在电影市场的奋力搏击中,“探索出一条民族电影的康庄大道”,是塞夫、麦丽丝矢志不移连续推出《东归英雄传》《悲情布鲁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初心”。

纪录片里,当人们回顾这些震撼中国影坛“井喷”式的宏伟巨制时,“撑起了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一片天”之美誉是伴随着泪水酿就的。

《东归英雄传》是央视六频道第一部“上星”的故事片,是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第一部闯市场获得巨大成功的影片,是开启了内蒙古民族电影在历史中挖掘文化资源,在文化资源中寻找英雄的创作之风!

说到这部片子,接受采访的女主角哈斯高娃哽咽地几乎说不下去说:“大家特别怀念我们的导演塞夫老师……”随之她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导演不仅让我们熟悉剧本、熟悉戏中的对手,还要熟悉草原和山丘,熟悉自己要骑乘的马匹。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很辛苦。但是,导演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一直影响着我后来的演艺生涯。”

在“虚拟沉浸式”背景出现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镜像奇观时,受访者有进入到了另一部“英雄史诗”的回忆中。

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成吉思汗是如何炼成的”。饰演成吉思汗的白发苍苍的涂们沉稳地说:“成吉思汗,在人类历史上的分量太重了!当时,我很困惑,不知道自己如何能演好这个千年风云第一人。导演给了我巨大的思考空间和创作空间。”当母亲执意为乞颜部的崛起、为蒙古高原的和平,去札答阑部做人质时,铁木真踏越冰河冲过去要阻拦,母子对视,没有语言。“蒙古族人那双有力量的眼睛”表达了一切。涂们说,那一瞬间,我和铁木真都懂得了一个真理:为部众、为民族,甘愿牺牲自己,才是英雄!

艾丽娅扮演的母亲,性格鲜明。她身教胜于言教,终于用“宽阔地胸怀”让儿子懂得“英雄,不能为个人争一日之长短;要为百姓求长久之和平”。

扮演成吉思汗父亲的巴雅尔图,已定居西班牙。他是内蒙古民族电影培养出来的“走向世界”的表演人才,曾在与法国艺术家、俄罗斯艺术家的合作中获奖。他对当年的拍摄,也记忆犹新……

民族电影与时代共进的文化担当 激励新一代青年电影人崛起

通过这部纪录片不难发现,在电影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在美国大片的不断冲击中,在“小时代”、媚俗神剧的冲击中,要坚守“与国脉相同、讴歌英雄、文化自信”的内蒙古民族电影传统,很不容易。

当“80后”蒙古族青年导演德格娜把镜头也聚焦于一位英雄时,影片《老哨卡》带着“与国脉相通”的文化自信,就在告慰一代又一代的电影前辈。

1969年珍宝岛事件,将中国和苏联的冷战推向了巅峰,中苏边境的中国哨卡上,只有两个人,班长何大壮和蒙古族战士阿尔斯楞。有一天,当阿尔斯楞发现了被大风刮过来的对面哨卡的一封家书时,他会怎么办?当看见“敌方”的战士谢尔盖因此痛不欲生时,他又会怎么办?查阅词典,他看懂了信的内容,这是谢尔盖的未婚妻诉说家事,并盼望他早日回归故里的家信。他瞒着班长,在面朝“敌方哨卡”的雪地上,用脚印把信的内容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写”了出来。当谢尔盖感慨地自言自语:“真有你的,兄弟”时,“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的古训,就有了现实的意义。最终,阿尔斯楞为了拯救踩上水雷的谢尔盖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时代的特殊性,使1972年牺牲的阿尔斯楞,迟迟得不到“烈士”的追认。40年后,德格娜借助故事片《老哨卡》终于讲清了那段历史时,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继而,2015年,巴音编导、巴德玛主演的故事片《诺日吉玛》,脱颖而出,一举获得了第三十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小成本影片奖和最佳女演员奖。获得女主演提名的有赵薇、徐帆、吕中,巴德玛何以能够力克群雄?答案很明确,得益于内蒙古民族电影与时代共进的文化担当。

这部影片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位于蒙古高原的“诺门罕战役”为背景,侧面反映抗日战争的。故事非常简单,思想却很深刻。

人们为避战火纷纷离开故乡,只有诺日吉玛固执地留在了草原,为的是等待远征20多年的未婚夫。牧归途中,偶遇重伤的苏联士兵瓦西里,她毫不犹豫地将其背回疗伤。几天后,她又遇见昏迷的日本鬼子阿萨努。救,还是不救?一个闪回镜头:战场上,年轻士兵在炮火中纷纷倒下,恍惚中诺日吉玛看见未婚夫杭盖就在其中……显然,这是导演的政治立场为主人公下一步行为设定的文化依据和情感基础——战争,在吞噬人的性命!那一个个倒下的战士,无论哪个民族或哪个国度,都是有爹有妈有人牵挂的鲜活的生命啊!为此她又拯救了日本人阿萨努。

同处一个蒙古包,语言不通、国界不同、政治立场对立的三个人之间会发生些什么呢?崇尚生命的草原文化,能否化解敌对阵营之间的矛盾?融化在血脉里的草原文化给予诺日吉玛的难道仅仅是自信?

带着这些疑问,观众会感受到蒙古族文化“珍惜生命”的那条主线。这主线在影片中延伸着,延伸着,一直延伸到了一个崇高的主题“主张世界和平”!

今天,“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正在普惠世界上许多国家,中国的多边关系正在稳健发展。由此再看《老哨卡》和《诺日吉玛》,你就会悟出什么是内蒙古民族电影的英雄豪情和文化自信! 

【作者简介】

李树榕(摄影:苏娜)

李树榕,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常委、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大型文献纪录片《内蒙古民族电影70年》总撰稿人。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内蒙古自治区教学名师。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内蒙古自治区文史研究馆馆员。日本东京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特聘教授,蒙古国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特聘教授。

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社会科学战线》《学术界》《中国戏剧》《中国图书评论》《中国电视》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260多篇,出版《文化资源学概论》《艺术概论》《艺术智慧》《艺术识见》《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史》《草原艺术年谱.电视艺术卷》等。其中在C刊及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六十篇。

曾受邀为中央电视台2套4套15套、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内蒙古卫视等一些文化栏目特约嘉宾。2010年5月主持上海世博会内蒙古活动周“草原文化推介活动”等。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