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草原守望者的三个“十年”

2018-05-18 21:41:34 | 来源:锡林郭勒日报 | 作者:许浩成 | 责任编辑:许浩成
摘要:张明,现任苏尼特右旗民贸土畜产农资公司总经理。终于,十年的守望云开雾散,作为苏尼特右旗供销合作社唯一的社有企业,苏尼特右旗民贸土畜产农资公司正式运作,摘掉了“154个空白县之一”的帽子。
张明:草原守望者的三个“十年”

张明,现任苏尼特右旗民贸土畜产农资公司总经理。自1988年至今,他从未离开过供销系统,一心扑在边疆草原的供销合作事业上,用行动践行着他草原供销守望者的承诺。今年7月24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纪念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成立60年电视电话会上,张明被授予“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10月28日,《中华合作时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题为《张明:草原守望者的三个“十年”》的长篇通讯。本报今予转载,敬请关注。

北京至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赛汉塔拉镇相距600余公里,张明在此间往返已整整十年。晚上9时,长途汽车在休息区停靠,张明捧着泡面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随口说道:“肾脏移植手术后的这十年,我每两个月都要在这儿途经一次,每次都要在这儿吃碗泡面。”无意间的一句话,于他而言却是“五味杂陈”。

这个年过半百、衣着朴素、瘦削中难掩疲惫的身影,一眼望去,着实让人难以“咂摸”出一个社有企业总经理的“味道”。曾经连续18载的苏尼特右旗供销合作社办公室主任兼人事股长,现任内蒙古苏尼特右旗民贸土畜产农资公司总经理的张明,在辽阔的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已坚守了三个“十年”。

十年“不惑”:低谷挑起重担

有关苏尼特右旗供销合作社的“恢弘叙事”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便随着一场至今仍让老供销社人刻骨铭心的变革而戛然停摆——1997年苏尼特右旗供销合作社进行企业转制,20个核算单位和1300多职工仅留下8个人,企业没留一个,房没留一间。用时任办公室主任兼人事股长张明的话来说,就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供销合作社遇到的困难是我们始料未及的,这场改革大潮对我们冲击很大。”

“真好像天塌下来一样!”如此彻底的转型对留守8人之一的张明来说,简直措手不及,“那么大的摊子,突然就没了。”从此,处理转制后的遗留问题成了张明的主要工作内容。这样的状态,一持续就是十年。

这十年,对于张明来说是困惑与解惑不断交织的十年:“说没动摇过是假的,过去那么多人的队伍,那么大的行业,突然就剩这几个人,思想也产生很大波动。该不该走?往哪走?心里也很苦恼。”

经历了迷茫和动摇,还在办公室主任兼人事股长岗位上的张明意识到必须“绝地反击”,于是他调整心态,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下定了坚守供销合作社阵地的决心。此时,供销合作社业务已经停滞多年,张明的工作涉及到的事务多为下岗职工养老保险、转复军人回原籍、民族干部退休,甚至下岗职工来咨询孩子上大学、找工作等繁杂“小事”。尽管如此,张明都会亲自帮忙打听,遇到具体事宜更是挨家挨户落实,在他看来:“看似小事,关系到人的就是大事。他们找到我,就是还把供销社当家,就要帮他们解决实实在在的难题。”

与此同时,他一直在找寻供销合作社发展的路子。就连此间身体出现严重异常,也并未让他停歇脚步。他说:“‘租壳卖芯’等方式都尝试过,只要得到一点有关供销社的政策消息,我就赶快复印下来,拿回去好好研究。”

经历了十年低落,以一个老供销社人自我沉淀出的敏锐“嗅觉”,一直在捕捉机遇的张明“嗅”到新网工程这线生机。如今回忆起第一次看到有关新农村流通网络建设的新闻,张明仍如当时般满脸欣喜:“我看到一缕曙光,心里也有很多感触,觉得发展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等到新网工程被更多提及并开始落实时,我知道要见黎明了!”恰在此时,旗社领导把申请新网工程项目的这一重任交给了张明。于是他再次带头着手规划,2008年注册了内蒙古苏尼特右旗民贸土畜产农资公司,2009年末,苏尼特右旗供销合作社申请到新网工程项目,2010年财政支持落实。

终于,十年的守望云开雾散,作为苏尼特右旗供销合作社唯一的社有企业,苏尼特右旗民贸土畜产农资公司正式运作,摘掉了“154个空白县之一”的帽子。

自此,苏尼特右旗供销合作社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

十年“新生”:浮沉不忘初心

2004年初,尿毒症的“造访”让张明经历了十足的生命跌宕。即便已过去十年,如今再提起,这个历经风霜的草原汉子笑中见苦,难免一时语塞:“这件事对我的影响太深刻了。现在想想一开始那两年,真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

2005年11月30日,张明在北京做肾脏移植手术,2006年4月28日返回家乡苏尼特右旗。“虽然供销合作社当时不景气,但我在北京时还是想家,想念这片养育了我的热土,想念一起的同志们。”经历过如此大手术,完全有理由退出这场当时看似“无休止”的坚守,但张明回家仅休息一个月,就不顾家人劝阻,继续上班了。“我本身就是一个乐观主义的人,在家呆不住,干一点点工作,实实在在解决一点事,也能回报社会,回报一下养育我的草原。”


术后一年多,在接到对下岗职工进行社会调查的通知后,张明不顾虚弱的身体还在恢复期,就主动请缨:“我对供销情况比谁都熟,还是让我去吧!”彼时距1997年转制已有十年,通过辗转查找、挨家挨户落实,全旗供销合作社系统1300多名转制人员的调查重任在三个月内便被他全部完成。

而此后,张明更是用自己的“新生”,为苏尼特右旗供销合作社的“新生”,一次次奔走。

“我都有点不敢相信!”在一次次申请失败后,旗社接到来自内蒙古自治区供销合作社的通知——苏尼特右旗供销合作社可能会被作为“全国154个空白县之一”来扶持补贴,兴奋、激动对于彼时的苏尼特右旗供销合作社和张明来说,“真是太珍贵了,终于没有白忙活!”不过随之要立即上交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也着实让张明犯了难。只有7张桌子的办公室没有传真机,更别提电脑,张明特意去打印店接收了传真。“当时自己绞尽脑汁写了一份自认为可行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就立即和主任赶到内蒙古自治区供销合作社上交,区社领导看后就笑了,说这个顶多算是申请。”由于第二天就要上交,张明在连张茶几都没有的小宾馆里,只能连夜趴着重新改写,肾脏移植后的他,不能长期趴着,隔一小会儿就要艰难地变换姿势,终于在半夜三点“熬”出了一份像样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如今,作为农资公司总经理的张明,他的办公室书柜里摆着一大摞打印好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每一份都厚厚的,几十页甚至上百页,张明笑着向记者介绍着:“这些都是后来我陆续写过的,现在我都算写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半个行家了!”

张明对这类争取供销合作社发展的事务乐此不疲,因为在他看来,关注供销合作社发展,是他的责任;守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供销合作事业,则是他的初心。

十年守望:“拓荒”驻扎边疆

自2010年“新网工程”项目落实后,张明就被任命到苏尼特右旗民贸土畜产农资公司做总经理,开启了苏尼特右旗供销人“拓荒”边疆、服务“三牧”的新十年。

早上6点,长途汽车抵达苏尼特右旗赛汉塔拉,7点半,张明便出现在苏尼特右旗民贸土畜产农资公司大院,正值牧草交易高峰,大院内装满牧草的货车已出出进进。

这也是公司成立以来张明工作的常态。用他的话讲:“无论闲忙,我从来没有松懈过,没有远离基层,每天都早早来,晚晚走。”就连如今办公区门口的值班表上,身为总经理的他,也赫然排在值班人员一栏。作为20多年的老同事,苏尼特右旗供销合作社财务股长高凤琴对张明的评价是耿直、认真,“每次去北京复查时,大家都让他在那休息一天再回来,结果这次又是星期一去,星期二就回来了。”

如今,着眼于供销流通、结合牧区实际、以饲草交易为“重头戏”的苏尼特右旗民贸土畜产农资公司,占地面积7.5万平方米,饲草交易市场年交易饲草近2万吨、实现销售额近2000万元,活畜交易市场年交易活畜4.1万头(只)、实现交易额4000万元。“从九月到现在已经交易牧草14000多吨”,张明指着4000平米的饲料库、2700平米的储草棚和2000平米的垛草台告诉记者,这里都是他们当年在荒芜的土地上从亲手打桩画线开始一点点建起来的。

“我们只是提供一个公开透明的交易平台,同时为政府分担储草备灾的职能”,有限的补贴和公益性服务的需要,公司正式运营5年来,平稳发展中不乏艰难。如今在饲草交易市场工作的职工基本都是过去的供销合作社人,每月只拿800块左右的工资。用在饲草交易市场忙前忙后的已退休的原审计股长王新华的话说:“就是冲着供销合作社的情谊,想在发展的时候帮上一把。”相较于经济效益,张明坦言,少数民族地区供销合作事业的社会效益更加重要:“我们现在是微利边缘,主要凸显社会效益,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第一产业提供后勤保障,融合政府补贴、市场管理、社会参与来扮演畜牧业的后勤官。”一生从事畜牧业的牧民那木苏日,去年在该公司的活畜交易平台卖了400多只羊,今年又买了20吨草,在被问到对张明驻扎的这一“助牧增收”平台如何评价时,不大会汉语的他竖起了大拇指。

公司的未来5年,张明有着自己的打算:“目前服务还不到位,网络还需要进一步延伸,边疆地区和内地的供销合作社有很多不同,所以我们会尽力缩短服务半径,网络覆盖面在未来能达到90%,争取让缺草的牧民不因离得远而无法实现储草。”时刻为牧业、牧区、牧民服务,让牧民能享受到真正的实惠,也是张明走进供销合作社后26年来一直心心念念的目标。

在张明看来,自己前50多年的人生中有3个珍贵的“第一”:2009年获全盟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个人;2013年获自治区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个人;今年则获得了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3个“十年”的守望,26个春夏秋冬,当被问及对“供销合作人”这一群体如何看待时,张明笑着说:“我就是供销合作社人!百姓心里有杆秤,干这一行,值。”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