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焦点关注>

一桌一床一家子 一山一楼一林子——塞罕坝上护林员的故事

2018-05-18 11:45:43 | 来源:中国林业网 | 作者:孙旭扬 | 责任编辑:苏文彦
摘要:在塞罕坝,护林员防火期上了山,大半年就难得再下山,一是上山防火就不允许下山,二是不方便——上下山一次太难了,甚至大部分时间因为积雪太厚太深根本下不了山。他们在山上的生活简单到只有八个字:挑水、瞭望、吃饭、找柴。

在中国华北有一个世界最大的人工林场叫塞罕坝机械林场,从1962年建场,55年已造林112万亩。


  
当年的坝上

林场建设初期是艰苦创业的造林阶段,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林子长起来了,防火成了林场工作的主要工作内容,上百万亩成方连片的人工林,如果这里发生一点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塞罕坝的光荣创业史离不开这里的护林员,这是生活、工作在高寒地区的塞罕坝林场中最艰苦的工种。

清明节前夕,我迎着冬日残雪来到塞罕坝林场总场千层板林场里陡林子望火楼采访。

望火楼孤零零地矗立在海拔1900多米的山顶上,从远处看,望火楼像一座“炮楼儿”在雪原上特别显眼,这是护林员夏焕新工作和生活交融在一起的地方。 


冬天的坝上

呼呼的白毛风带着雪粒扑打着“炮楼儿”,让人内心突袭过一阵凄凉的震撼,周围几十公里的山里,一两个月也不见一个人,陪伴护林员的只有凌厉呼啸的山风。
望火楼,是在林区的山顶上建的一处处的多以砖石结构为主的简单建筑,这在北方林区多见,主要任务是承担林区防火监测任务,一座望火楼人工瞭望的任务要高达十几万亩。

陪同我们采访的林场场长刘海莹告诉我,作为护林员,最具挑战性的是到远离人烟的望火楼上工作,一天两天很新鲜,但长时间坚守谈何容易?

在林场,一般在一座望火楼上多安排两个护林员,后来为了工作和生活上的方便就安排一个护林员和他的家属,林场支付护林员一半工资给护林员的妻子作为报酬让他们共同防火。“夫妻望火楼”就成了塞罕坝的“创举”,通过多年实践的探索,这种效果很好。 


当年的职工住处

我们一行登上陡林子山顶,一路上深深浅浅的雪窝排布在山石突兀的小路上,窄的地方只容下一只脚,深的地方雪有半米多深,浅的地方又硬又滑,费劲九牛二虎之力登上了山顶,夏焕新和他的老伴王坤霞早早地在望火楼下等我们,两位年届花甲的老人见到我们,脸上笑开了花。            


夏焕新的工作岗位

此时,我感悟到,望火楼虽然是孤独的,但也是温暖的,对护林员夏焕新和他的老伴来说,这就是他们的家。

正午时分,山顶上的气温零下二十多度,五、六级的寒风夹带着落叶松上的残雪无情地敲打着我们这些外人,把我们逼进了共三层10米高占地不到20多个平方米的望火楼内。 


狭小的空间不足10平方米  

居住、工作合二为一的小房间割去瞭望火楼一层的半个圆,另外半圆被厨房和一个小过道分割了去。

在这个不足10平方米的小小空间里,一张铁架子双人床、一张两个小抽屉的破旧办公桌、一把靠垫已经破裂的椅子,几纸箱简单的生活用品,一台信号不甚清晰的电视机、一部电话、一个望远镜、一个记录本,就是夏焕新在望火楼上10年工作积累的全部家当。

今年已经59岁的护林员夏焕新在这座山头上防火瞭望10多年了。1986年夏焕新成为一名护林员,2004年他登上望火楼。这个望火楼是在塞罕坝上海拔最高的望火楼,老夏和老伴王坤霞在望火楼上是没有工作时间可以划分的,他们没日没夜地在这守护着,每隔一小时就要向林场值班室报告看护情况。 


防林员上下山异常艰难,这是护林员在雪窝中背粮上山

在塞罕坝上,护林员防火期上了山,大半年就难得再下山,一是上山防火就不允许下山,二是不方便——上下山一次太难了,甚至大部分时间因为积雪太厚太深根本下不了山。

每年老夏和老伴在望火楼上守护的时间要超过七个月,山下的老家,像是他们每年休假时落脚的旅店,而山上这座孤独而艰苦的望火楼,倒成了他和老伴相濡以沫“家”。

塞罕坝林场有林地面积1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0%,林木蓄积量1012万立方米。如今林场已成为集生态公益林建设、商品林经营、森林旅游和多种经营于一体的全国最大的人工林林场。林场所在地冬季漫长,积雪时间长达7个月。每年平均6级以上大风日有两个多月,零下20摄氏度以下的低温天气达4个多月。在这种条件下,森林防护工作十分艰难。

连续10多年,夏焕新和老伴的春节都在望火楼上度过,“阖家团圆”这样的字眼,对于夏焕新这种用时间换取森林安全的护林员来说,无疑是一种奢侈的存在。

老夏告诉我,他眼力好,对陡林子这一带地形和林情了如指掌,“不能漏报,不能谎报,更重要的是汇报必须准确地点。报错一个沟岔,山下面的人可能就跑错一个梁子,一下子就是十里八里的,误了时间损失可就大了。” 

林区防火管理系统很严格,不管过去是传统的人工监测,还是今天的卫星监测,十多年来,对于夏焕新来说,防火的工作方法没有区别,他从不敢丝毫放松,“一眼照不到可能就毁了这林子呀”。“我们在山上要会分清哪里是烟,哪里是雾。烟是青的雾是白的。”诸如这样的防火细节老夏讲了好多。

望火楼内,炉火正旺,密封不严的玻璃缝中吹进丝丝冷风,吱吱地响。

里间,不到十平方米的空间内,铁架子床上放着铺盖儿,地上一个老式的木箱子,两三个人转不过身来。

过道和厨房兼用区,石砌灶台和大铁锅、食物存放袋儿,还有一个中号儿的水缸和摆了一地的大大小小的塑料水桶和水盆儿了,这是老夏和他的王坤霞的生活空间。

王坤霞描述他们在山上的生活:简单到只有八个字“挑水、瞭望、吃饭、找柴”。 


来个人看望他们,对于老夏来说,像过年一样欢喜

塞罕坝上,从9月15日至次年6月15日就进入了防火期。每到9月15日之前,夏焕新的老伴就开始往山上扛能吃到来年六、七月份的食物。最缺的是菜,整个冬天他们吃的菜就是冻成小铁蛋儿般的土豆。为了改善生活,他们每年就晒些茄子干儿、芥菜丝儿以备冬用。 

每年防火期他们都要买上200多块钱的常备药带上山,“在山上可不敢病。”夏焕新告诉我,有一年防火期老伴突然发起高烧不退,急坏了他,打电话求人往山上送药正赶上下雪,几乎耽误了治疗。 



山上最大的困难是缺水,老夏把水存在水窖中

春秋的时候,每早4点,夏焕新就起床到距家1.5公里的地方走两小时的山路去背水,为了防备用水荒,林场给打了一个石头的水窖存水。他一次只能背回20公斤水,下午3点他还要再去背一次。这期间老伴边替丈夫瞭望火情边做饭。因为水金贵,他们舍不得洗脸,只是用一小块湿毛巾擦脸。水都是被合理分配使用的,如将头遍的洗菜水静置后倒出上层清水再洗第二遍菜,二遍洗菜的水再用来洗碗。一般是一盆水用两三天不舍得倒。 

冬天一下雪,取水就成了万难的事了,他们只能就地化雪为水。净化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将取回的大块的冰雪放在锅里化成水,撇出水上浮着的落叶松针等杂物后静置着,再轻轻地把上层水瓢出锅放进盆里,再静置,如此这般倒四次后的水就可以用来做饭了。王坤霞说,冬天他们全天都在忙着这口水:“虽然雪多,可那雪化成水后一股子的松树毛子味,很难喝。” 

早些年,山上没有电,就用太阳能发电,但因为山上常常多雾或刮白毛风,老夏怕太阳能蓄电不足,晚上不敢多点灯,怕误了用电话。“冬天下午5点天就黑了,但外面很亮,全是雪很白。我常常是把着窗坐着向外瞅,雪刮到窗户上啪啪响,坐到啥时困了就睡了,真难熬呀。”

王坤霞说:“这山上到了晚上你听外面的大风声,真是感觉啥动物叫都有,风一刮掉个树杈就像砸下个石头。我就自己一边寻思一边磨叨着别害怕,是风,是风。”  


塞罕坝上野生动物  

晚上,瞭望员的工作是看火情。除了察看火情,两口子就聊会儿天,王坤霞说“车轱辘话说了几遍就没味了,有时间我们老两口觉得吵架都挺好,至少不寂寞呀。”

望火楼上十年,最难忘的是这样一件事。

2013年春节,老夏的两个女儿要带着刚刚结婚不久的两个女婿回家过年,而且这两个女婿都是北京人,这一下让夏焕新犯了愁:“新女婿上门在北方是挺隆重的事儿,可是我要在望火楼值班,老伴也得跟着。孩子回到家里连个做饭的也没有,这还算什么家呢?” 


登一次望火楼十分艰难

但孝顺的女儿、女婿在这一年的春节给了夏焕新和老伴一个惊喜,四个年轻人带着年货上了山,他们决定就在望火楼上过个特殊的年。

“6口人,10平方米,一家人在这小小的房间中转个身子都难,如何住呀?”老夏的老伴王坤霞犯了难。

孩子们高高兴兴地上了山,四个年轻人一点也不计较,他们趁着白天稍微有太阳的时候,帮助父母倒腾水,倒腾柴。

“孩子们回来了,团圆了,一家人在一起不在乎什么条件,一张床谁累了谁就上床躺一会儿,一家人一起看林子,只要林子不出事,我们累没啥。”屋外就是零下

20多摄氏度的雪原山顶,但一墙之隔的小楼内,却是热气腾腾,其乐融融。王坤霞说:“条件是差了点,但一家人团圆热闹就比什么都好。”可叹当时没有人记录下他们一家人在望火楼过年的照片。

在采访时,老夏给我讲了他的两个同行,“陈锐军和初景梅两口子也是护林员,他们护林的时候条件更差,他们的儿子从出生到六岁,都生活在望火楼上,由于营养不良、缺乏交流,两岁多了还没出乳牙,三、四岁仅会叫爸爸、妈妈……,可叹陈锐军还不到60岁就早早病故了……”

“1983年11月,护林员叫赵福洲离开望火楼下到山沟巡查火情时,他已经怀孕7个月的妻子陈秀灵清理水缸里的泥土和树叶时,不小心被缸沿儿重重地磕了一下。赵福洲回来看到妻子疼痛难忍,急忙向林场打电话求助,林场立即派医生骑马上山,但因山高坡陡,雪大路滑,医生经历15个小时赶到望火楼时,已是凌晨一点半,救治之下早产的孩子只活了一天就夭折了。”

“现在望火楼的条件好的太多了,像那年我们一家人还能在这过个团圆年,是太奢侈的享受了,可不能把咱看护国家林子的大任务忘了。”

踏实、滋润、知足、快乐,夏焕新说:“我的家就在望火楼。”当他举着望远镜守护山林的时候,不知不觉,幸福就来到他的身旁。

今天的塞罕坝林场中,还有像夏焕新所在的陡林子望火楼一样的9座望火楼,有8座都是夫妻共同坚守。  


  

塞罕坝的百万亩人工林海

55年来,共有20对夫妻守候在望火楼,55年来,940平方公里的塞罕坝林场没有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来源:河北师范大学)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