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建设,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按照《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的通知》(办非遗函〔2015〕537号)的要求,经各地申报、专家组初评、社会公示、评审委员会审议等程序,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1082人),现予以公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掌握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代表性人物。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规定,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其中,内蒙古自治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40人。40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于相关代表项目的发展及传承都做出卓越贡献。
40位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如下:
金巴扎木苏非遗传承代表项目——《格斯尔》
金巴扎木苏资料图
金巴扎木苏出生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努尔盖地区的查干乌苏斑巴沟村。金巴扎木苏向许多著名说书艺人学习说唱艺术,系统掌握了内蒙古两个巴林旗乡和翁牛特地区说书艺人掌握的传说、史诗和故事。在我国开展《格斯尔》史诗抢救工作以来,金巴扎木苏的个人说唱资料就占资料总量的20%,整理成文字的达12.2万诗行。其中,已出版9.2万诗行,属迄今为止国内外所编辑出版的一位艺人演唱篇幅最长、章节最多、规模最大的《格斯尔》文本。
德力格尔非遗传承代表项目——朱赞歌
德力格尔资料图
德力格尔(色·德力格尔)是蒙古族民间艺人,是蒙古族祝赞词的传承者,是内蒙古自治区诵赞祝赞词民间艺人的突出代表之一。他从几代老师学习掌握了老人们传下来的祝赞词文本资料及演奏技巧。他的诵赞的祝赞词,语言生动丰富、韵律优美、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色彩。艺术表现技法独特。是内蒙古自治区诵赞祝赞词民间艺人的杰出代表之一。
达瓦桑布非遗传承代表项目——长调民歌
达瓦桑布演唱中央财经大学长调展演《圣主成吉思汗》
达瓦桑布童年随父学习察哈尔长调民歌,后跟随蒙古族长调歌王哈扎布和著名长调教育家照那斯图学习长调,传承谱系清晰,掌握锡林郭勒及其察哈尔风格长调,声音高亢嘹亮,演唱运用自如,特色鲜明。他还培养了一大批专业和牧民长调歌手,对于家庭困难的牧民歌手不收任何报酬。
都古尔苏荣非遗传承代表项目——蒙古族长调民歌(巴尔虎长调)
左一为长调传承人都古尔苏荣(来源:国际在线)
都古尔苏荣从小师从祖母学习长调,上世纪80年代师从宝音德力格尔学习长调,传承谱系清晰。现能熟练完整演唱40余首200多段巴尔虎民歌,在巴尔虎长调演唱领域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他培养了较多的巴尔虎长调歌手,和学生曾多次获各类长调比赛大奖,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蒙语部)、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接受了250分钟的采访录音。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收集整理巴尔虎长调民歌。
苏乙拉图非遗传承代表项目——多声部民歌(潮尔道-阿巴嘎潮尔)
苏乙拉图资料图
苏乙拉图师从著名民间艺人马希巴图学习潮尔,从小受到良好的潮尔道的熏陶,现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潮尔歌手和传承人,传承谱系清晰。其演唱技艺娴熟,演唱能力强,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演唱和比赛。他还经常收集整理关于潮尔道之珍贵资料歌曲进行录制并走乡串户演唱潮尔道,教出了一些潮尔道的演唱者,尤其自己在潮尔道演唱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陶特格非遗传承代表项目——蒙古族四胡音乐
陶特格(右2)资料图
陶特格,四胡演奏民间艺人。陶特格出身四胡乐器制作、演奏世家,传承谱系清晰。他的演奏承袭了祖辈的特点,技术全面,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炫技特点,是内蒙古兴安盟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四胡演奏传人。长期以来,他组织当地四胡演奏者成立乐队,定期培训、排练;走访民间艺人,收集、整理散落的蒙古四胡传统乐曲;资助旗蒙古族乐器手工作坊,免费为民间艺人提供四胡乐器及捐助演出服饰;从学校选拔数十名高中生亲自授课,为培养新一代四胡演奏人才努力工作。他为传承和保护蒙古族四胡音乐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赢得了内蒙古及兴安盟地区四胡演奏界内的尊敬,在该领域具有较大的代表性和影响力。
古日巴斯尔非遗传承代表项目——蒙古族民歌(鄂尔多斯古如歌)
古日巴斯尔到杭锦旗蒙古族中学教唱学生鄂尔多斯古如歌
古日巴斯尔从小受到古如歌的熏陶,作为本家族第四代传承人,师从祖父巴雅尔忙来、外祖父图海、母亲南斯乐玛学习古如歌,传承谱系清晰。他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收集、整理、录制频临失传的古如歌,目前已完成90余首。他出版了第一本古如歌的专著,并组织成立古如歌研究会,任会长,组织古如歌老年合唱团,经常到基层牧民中演唱,在古如歌的传承、传唱、教学、普及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苏亚乐图非遗传承代表项目——蒙古族民歌(乌拉特民歌)
苏亚乐图,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民歌(乌拉特民歌)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乌拉特民歌民俗协会会长,阿日齐嘎查乌拉特民歌传习所总负责人。从小随祖父朝鲁和父亲图门乌力吉学习乌拉特民歌。其演唱风格独特、功底深,是一位当地有名的优秀歌手。他除参加各类演唱活动外积极投入乌拉特民歌的传承工作,教出不少优秀的乌拉特民间歌手,包括自己的女儿。作为基层的一位牧民歌手,该同志的传承谱系清晰,演唱技艺强、风格独特、纯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乌拉特民歌传承方面做了较多的工作,有一定的影响力。
艾日布非遗传承代表项目——阿斯尔
艾日布资料图
艾日布从事阿斯尔音乐艺术近50年。几十年来,艾日布不断的为专业文艺团体和社会阿斯尔乐团进行辅导、培训。艾日布承袭了祖辈及民间艺人的阿斯尔演奏曲目和演出风格,推动了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和代表性的阿斯尔艺术的发展。他不仅是阿斯尔演奏员,还带徒传艺,为阿斯尔演奏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做了大量的工作,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贾尚勤非遗传承代表项目——查玛
查玛资料图
贾尚勤是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查玛”项目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985年始,他师从广宗寺喇嘛道尔吉、金希日布学习“阿拉善查玛”,几十年来,基本掌握了查玛诸神的表演及配器,并可按照诸神的原貌搭配服饰和面具。积极参与“查玛”的收集、整理工作,并以文章和舞台演出方式传播查玛。
高乐美非遗传承代表项目——二人台
高乐美资料图
高乐美,2008年被内蒙古自治区任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路二人台传承人。表演特色鲜明,具有广泛影响力,得到了业内和社会的普遍认可。他在传承发展培养后代传承人方面成绩突出,近年来,他收徒授艺,传授绝技;整理文本,留存记忆,仍活跃在二人台传承一线。
甘珠尔非遗传承代表项目——乌力格尔
甘珠尔资料图
甘珠尔,是乌力格尔著名艺人,乌力格尔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曲种,而科尔沁右翼中旗则是其主要的流布区域之一。甘珠尔传承谱系明晰,演唱有极强的韵味。演奏生动娴熟,技艺全面。会演唱很多经典节目,在科尔沁草原享有盛誉,是公认的乌力格尔大家。
白扎力增非遗传承代表项目——乌力格尔
乌力格尔表演资料图
哈达非遗传承代表项目——搏克
哈达资料图
搏克自始至终努力确立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和谐的平等关系:对人体而言,搏克追求无比强壮和健美;对社会生活而言,搏克追求人与人之间互敬互爱、和平团结、和谐友爱、持久永恒的平等和无限博爱的美好关系。这种文化内涵始终贯穿着搏克的整个发展过程。搏克运动体现了对生活的大彻大悟、超凡洒脱。
那日来非遗传承代表项目——蒙古象棋
那日来对蒙古族象棋的历史、竞赛规则、民俗事项和文化传统有着深入的了解。多年坚持讲蒙古象棋推广普及于校园的工作,为传统蒙古象棋的传播与推广做出了突出贡献。传承人对该项目既有传承,更有发展,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得到了同行和社会上的认可与好评。
满都拉非遗传承代表项目——布鲁
满都拉资料图
满都拉,布鲁传承人,在老人的不懈努力下,1985年经自治区体委批准,布鲁已经成为内蒙古那达慕民运会正式比赛器材以及全国表演器材。由他研发改进的投远、投准两款标准、规范化的新型现代布鲁获得了外观设计专利。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培养了白东胜、哈斯毕力格、宋贺喜格、格日勒、解山、乌恩奇等众多得意门生。
孟根其其格非遗传承代表项目——刺绣
孟根其其格资料图
孟根其其格出身于蒙古族刺绣世家,以家庭传承的方式非常系统地传承了锡林郭勒草原蒙古族传统的毡绣技艺,师承脉络真实清晰。在长期的保护和传承该项目工作中,该传承人比较全面、完整、熟练的掌握了蒙古族刺绣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掌握了蒙古族刺绣的关键性工艺技术和各种绣法针法,以精美的民族图案展示了草原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审美情趣,形成了自己的技艺特点和独特风格。
包金山非遗传承代表项目——蒙古文书法
包金山在写蒙古文书法作品
包金山,自幼在以家族渊源为主要形式的文化教育直接熏染之下学习蒙古文书法,熟练完整的掌握了蒙古文书法的关键写作技术和技巧,其技艺精湛高超。他曾临摹和抄写曾祖父北京萨木腾蒙古文献手抄本。他把蒙古族崇尚的质朴、豪爽和大气等审美意趣融入自己的书法传承与创新之中。他在传承的同时不忘积极地弘扬蒙古文书法技艺,在书法教育、教学和理论研究等多方面积极实践,在国内外文化交流中也颇有建树,业绩在蒙古文书法传承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斌巴非遗传承代表项目——蒙古包营造技艺
斌巴资料图
斌巴,蒙古包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勤劳的母亲是她学习营造蒙古包技艺的启蒙老师,出嫁后婆婆继续为她传输营造蒙古包技艺。随着牧民生活方式的逐渐改变,牧民自有的蒙古包逐渐减少,作为草原文化的遗产而被保护起来。成为传播草原文明的符号与载体,苇莲蒙古包就是一例典型代表。她是为数不多的草原建筑师之一,也是一位草原上慈祥的老母亲。
陶高非遗传承代表项目——奶制品制作技艺(察干伊德)
陶高资料图
陶高,生活在内蒙古草原原生态环境中,对奶制品制作技艺有完整的掌握能力,她得到家庭前辈的口传心授,在生活实践当中传承了奶制品的制作技艺,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成为风味奶制品制作技艺代表性人物。她的传承脉络清晰,有传承能力并培养了青年接班人,为少数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传续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包斯琴非遗传承代表项目——蒙医药(蒙医传统正骨术)
包斯琴资料图
包斯琴,国家及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已获四项国家注册专利。荣获“世界传统医学终身成就奖”、“中华传统医学领军人物”等多项奖励。包斯琴擅长:以包氏正骨理论为治疗原则,治疗各种类型骨折、脱位、脑震荡、韧带及软组织损伤等骨科疑、难、重症;治疗骨性关节炎、颈、胸、腰椎间盘骨质增生、膨出、突出症等;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和鹅掌风。具有操作易行、安全,使患者损伤小、痛苦少、骨折愈合快、合并症少、功能恢复快、医疗费用低等优势。
王布和非遗传承代表项目——蒙医药(科尔沁蒙医药浴疗法)
王布和资料图
王布和1960年生于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西哲里木镇西哲里木嘎查,13岁时他开始自学,虔诚的态度感动了村里的老喇嘛布日格德少布,老喇嘛身怀绝技,遇到王布和这样的少年很是欣喜,遂将技艺都传授给他。1985年王布和通过了乡村医生考试,被批准在嘎查行医。王布和的诊所叫“红十字博爱救助站”,全自治区只此一家,有红十字会的性质,他的目的就是救人。他的诊所带动村里每年有一千多万元的收入;治好的人愿意留下当志愿者;他这里的房子设施都是患者痊愈后捐建的。王布和说:“有人让我到大城市,报酬很高,我不去,这是我的家乡,我的力量就从这里来,我在这里一样为大家服务。”
郭日扎布非遗传承代表项目——成吉思汗祭典
郭日扎布作祭祀仪式
曹纳木非遗传承代表项目——鄂尔多斯婚礼
曹纳木资料图
曹纳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尔多斯婚礼》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掌握着《鄂尔多斯婚礼》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是《鄂尔多斯婚礼》活态传承的代表性人物。曹纳木先生对鄂尔多斯婚礼的所有礼仪进行了系统研究,收集、整理了丰富、完整的资料。老先生还收藏了众多古老的鄂尔多斯婚礼服饰和用具等;他先后编著、出版了与鄂尔多斯婚礼有关的《鄂尔多斯民歌集成》、《鄂尔多斯民歌经典》、《蒙古族肉食文化》、《鄂尔多斯妇女首饰追溯》、《鄂尔多斯文献》、《鄂尔多斯民间故事》、《蒙古族忌讳》等27部专著,多次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各类成果奖,被誉为“人类灵魂艺术家”。
巴拉嘎日玛非遗传承代表——蒙古族服饰
巴拉嘎日玛,1959年7月出生于阿旗巴拉奇如德苏木。她自小就受到家庭影响,十二三岁时便学会了缝纫,20岁时就开始自学服装加工制作,并在蒙古族传统刺绣上下功夫。经过多年打拼,如今的她在家乡已小有名气。为帮助更多的农牧区贫困妇女早日脱贫,去年,阿旗妇联和就业局联合举办巧手骨干牵手贫困妇女培训班,巴拉嘎日玛亲自对学员们进行系统培训,帮助学员们实现就业,增加其家庭收入。巴拉嘎日玛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在社会上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影响着更多人投身到文化传承事业中,为蒙古族传统服饰的发扬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其木格非遗传承代表项目——蒙古族服饰
其木格,非遗传承人,1965年出生于正蓝旗上都镇,1981年初中毕业后在正蓝旗民族服装厂工作。2000年创办“正蓝旗蒙元吉颂民族服饰服装店”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5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嘎尔迪脑日布非遗传承代表项目——察干苏力德祭
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现场(摄影:中国网记者 王金梅)
查干苏鲁克大典是成吉思汗祭奠中内容最全、规模最大的一次祭祀。“查干苏鲁克”在蒙古语中意为“洁白的畜群”,由于典礼上需要祭洒九十九匹白母马的鲜奶,春祭也因此被称为“鲜奶祭”,意在祈求苍天和祖宗保佑人畜兴旺、大地平安。八百年来,成吉思汗的守灵人——达尔扈特部世代相传,将这一形成于13世纪的盛大仪式完整保留至今,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 2006年,成吉思汗祭典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白双虎非遗传承代表项目——博格达乌拉祭
博格达乌拉祭祀主祭人白双虎(摄影:乔晓丹)
白双虎,博格达乌拉祭传承人。“博格达山祭祀”为代表的民间大型祭祀活动日渐盛行,规模不断扩大博格达山祭祀活动,已大大提高了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崇敬意识,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2014年,“博格达乌拉祭”成功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额尔登达来非遗传承代表项目——蒙古族养驼习俗
额尔登达来资料图
额尔登达来是阿拉善蒙古族羊驼习俗最有影响力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额尔登达来善于养白骆驼。白骆驼是“福气”、“尊贵”的象征,但饲养难度大,所以养驼户很少养育白骆驼。额尔登达来看到此情形,便开始抢救性的保护发展此品种,经过多年努力,额尔登达来和他的儿子们拥有200多峰白骆驼。(来源:内蒙古骆驼研究院)
马成士非遗传承代表项目——爬山调
马成士(中)资料图(来源:巴彦诺尔新闻网)
马成士,“爬山调”传承人。先后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举办训练班或收徒,为弟子和学员百余人传授演唱技艺,培养一大批新一代演唱人才。同时,在他的呼吁下创立了旗爬山调艺术学会,建立固定的传习所。他还不间断地收集、整理爬山调民歌,自创、自编爬山调作品,录制、出版音像资料,为爬山调民歌的传承做出了较大贡献。
何小菊非遗代表项目——晋剧
何小菊资料图
何小菊,晋剧传承人。全面掌握晋剧青衣的表演技能、技巧,舞台形象清新,在晋剧音乐中融入蒙古音乐元素,丰富了晋剧声腔创作,塑造了一系列年轻女性形象,有草原晋剧开拓之功。多年活跃在舞台上,其艺术成就为业界和观众广泛认可,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影响力。传承脉络清晰,传承意愿强烈。
李国华非遗代表项目——皮影戏(巴林左旗皮影戏)
巴林左旗皮影戏资料图
李国华系内蒙古巴林左旗皮影戏主要传承人,师承多位影戏名家,传承脉络清晰。其主攻皮影演唱和操纵,常年坚持在巴林左旗及周边地区城乡进行演出,除了演传统剧目,也演出了新编长篇历史皮影戏和现代皮影短剧和在校园演出的课本剧等。经常参加公益演出,并多次获奖。受聘为当地职业学校的皮影戏辅导教师,精心传授皮影操纵和唱念技艺,多次带徒弟参加展演和专场演出,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
图木热非遗代表项目——达斡尔族乌钦又作"乌春"
达斡尔族乌钦又作"乌春",是达斡尔族的曲艺说书形式,形成并流行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富拉尔基区、富裕县和龙江县,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呼伦贝尔市、喜桂图旗,以及新疆维吾尔族塔城地区等达斡尔族聚居地。 一人说唱,以唱为主,自拉四胡自唱。题材广泛,有英雄史诗、爱情故事、寓言故事等。曲目短者者只唱数分钟,长者可连唱几天几夜。
哈森非遗代表项目——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
曲棍球资料图
曲棍球, 在达斡尔族有较长的历史, 为民间喜爱的传统体育 项目。达斡尔语中称曲棍球的棍为 “贝阔”, 球为 “颇列”。 球直径10至12厘米。分毛球、木球、火球三种。 冬春之际, 组成两队在宽敞的平地上对打, 各有一个球门, 以进球多少 论胜负。 曲棍球赛在民间非常热闹, 观众甚多。
郑蝴蝶非遗代表项目——剪纸(包头剪纸)
郑蝴蝶资料图(来源:新华网)
郑蝴蝶自幼受家庭熏陶,其剪艺高超,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她擅剪当地的风土人情,蒙古包、奶茶壶、牛羊马骆驼等,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鲜明的艺术风格。郑蝴蝶将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自然融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创作出一系列表现民族团结、生态保护等的重要题材的作品。在内蒙古等地区具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代表性。传承谱系清晰,其女儿刘晓迪已是第五代传人,从小随母亲学习剪纸。近年成立工作室,收徒授艺,在传承和保护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其木德非遗代表项目——鄂温克族服饰
其木德,鄂温克族服饰传承人,通古斯鄂温克民族传统服饰,是鄂温克民族在长期的狩猎与游牧相结合的生产劳动中,逐渐创造的适应自然环境与生产劳动方式的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之一,体现着本民族的生活习俗、审美观点,其风格特征、艺术审美的表现形式,具有民族独特文化传承价值和学术价值。
古秀华非遗代表项目——鄂温克族萨满舞
古秀华资料图(来源:呼伦贝尔日报)
古秀华是“萨满舞”的传承人。自幼对萨满跳神好奇,后拜温克族萨满为师,习得萨满跳神和其中的舞蹈,熟悉萨满跳神仪式,掌握萨满舞跳法。现带徒授技、授艺,同时,积极参与各种展示活动及深入研究,为传承温克族萨满跳神及萨满舞做出了贡献。
吴旭升非遗代表项目——桦树皮制作技艺
桦树皮制作技艺资料图
吴旭升,男,鄂温克族,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人,桦树皮制作技艺(鄂温克族桦树皮制作技艺)传承人。桦树皮制作技艺是我国北方游猎民族的独特手工技艺,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性,主要流传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的聚居区,以及古代黑龙江流域的赫哲族聚居区。
额尔登挂非遗代表项目——鄂伦春族民歌(鄂伦春族赞达仁)
额尔登挂资料图
额尔登挂鄂伦春民歌赞达仁和萨满调演唱具有代表性的传人,在当地有着广泛的影响。她演唱、传授的赞达仁具有高亢、亮丽、具有鲜明的原生态特点,是鄂伦春族民歌演唱的佼佼者。多年来,她在演唱之余,还先后为当地歌手和《五彩少儿合唱团》的孩子们传授鄂伦春民歌演唱技艺,培养新一代演唱人才。在成为自治区级传承人之后,年事已高的老人还连续多年在晚会上表演赞达仁、萨满调。特别是经常为学术界挖掘、研究鄂伦春民歌及民俗提供宝贵的第一手民间、民俗资料,为鄂伦春民间艺术的传承做出了较大贡献。
赵玉玲非遗代表项目——俄罗斯族巴斯克节
俄罗斯族巴斯克节资料图
赵玉玲,俄罗斯族,俄罗斯族巴斯克节传承人。“巴斯克节”即耶稣复活节,是东正教徒们为纪念耶稣复活设立的节日,时间大约在每年的4月,春分月圆之后的第一个星期天,节期为从这一天开始的一个星期。对于我国的俄罗斯族人来说,“巴斯克节”如同过春节一样,人们在节前十几天便开始忙碌。俄罗斯族人的巴斯克节一般要过一周,男女老少都要精心地打扮一番,穿上最艳丽的服饰,佩戴各种首饰、走访问候,按俄罗斯的礼节拥抱接吻,年轻人和孩童们兜里都装有几枚煮熟的彩蛋,见面要互相碰撞彩蛋,看谁的彩蛋更硬,输者要将自己的彩蛋送给对方,主人也要以彩蛋款待,宾主间有时也要各选一个彩蛋碰一下,以示友好和节日祝福。
综合: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供稿、鄂尔多斯文化、东乌珠穆沁文化旅游宣传部供图、鄂托克前旗广电、正蓝旗文化馆、内蒙古骆驼研究院、巴彦诺尔新闻、呼伦贝尔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