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深圳文博会闭幕当天,记者在内蒙古展区看到,草原文化气息浓郁的文创产品备受关注,50多家参展企业用各自的文化理念和文创产品,讲述别样的内蒙古故事,吸引不少市民驻足参观。
本届文博会,内蒙古文创产品与民族特色文化相融合,注重艺术性和实用性,让展品成为市民生活中的实用品,亮相的文创产品创下多个“之最”。
最匠心:创造“蒙绣”技法
转动绣架,手指灵活地在薄如纸、细如丝的绣面上来回“飘针”“飞针”,来自内蒙古乌海的刘芸,在文博会现场展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绣”。这种独特民族技艺的刺绣,在文博会上声名鹊起。
刘芸说:“每一种刺绣,除了从作品特定的题材可以辨认外,还要看它使用了什么样的针法。”刘芸广泛收集了内蒙古地区及蒙古国传统刺绣纹样图案,对这些珍贵的资料进行研究,逐渐整理出30多种适合蒙古族刺绣针法:适宜动物毛发、粗犷野性的飞针;平整齐阔适合花卉的整针;以正斜为主、加点针,适合绣水、路的稳针等多种技艺,让蒙绣针法逐渐丰富。其中“飘针”“飞针”的创造,在刺绣界声名远扬。
“飘针结束了蒙古族刺绣没有表现画面背景针法的历史。”为了这次文博会,刘芸专门编织了五件参展作品。其中一件“飞天”系列作品上,用红、黄、蓝、绿等10多种彩线缝制出精美绝伦的花纹。“这是我创新的‘飘针’技艺。”刘芸还成立了“蒙绣”培训班,让蒙绣真正的传承下去。文博会上,刘芸也借鉴了“苏绣”等传承人的技艺,尝试使用新的蒙绣针法去表现更多的草原题材。
最细腻:五彩沙粒绘就草原沙画
说起锡林郭勒,很多人脑海中想到的是“白云”“草原”,在内蒙古展位,阿拉腾毕力格却选择用“沙粒”展示草原风情的另一面。所参展的《大漠骑手》《牧马人》等,极具内蒙古草原文化元素。
《大漠骑手》采用大自然的天然彩沙,经手工精致而成。阿拉腾毕力格说:“先画好图案的不干胶模板,然后将各种颜色的沙子铺在上面,经过沙画图案再创造,沙画作品才真正出炉。”
“这是草原的骏马,灰色的套马杆,黑色的马鬃。”他指着沙画上的一匹马,同时拿出一件绘画作品,“这是牧马人的绘画底稿。”沙画上的骏马神采飞扬,与绘画图神情一致。阿拉腾毕力格称,在创作中,尽可能挖掘更多民族元素,并将草原文化融合体现,在这幅《牧马人》沙画中,除了骏马、草原的元素,还有牧马人的鲜明服饰,在牧马人身边,还有一轮明月。
在文博会上,吸引记者的是他亲手创作的纯天然颜色的沙画,有栩栩如生的奔驰骏马,有惟妙惟肖的蒙古族姑娘,有天苍苍野茫茫的丰美草原。在他的沙画中,永恒不变的是草原元素,柔和而永不褪色的色彩,极具视觉冲击效果的艺术理念,所有的一切都让画作充满着草原独有的神韵。
最智慧:3D数字化展现包头军工文化
在内蒙古展区,包头问号系统集成公司陈列的文创产品,是科技与时尚相结合的代表,具有功能性的“Q版象棋”,采用Q版的设计风格,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而成,以现代先进技术弘扬中国传统“棋文化”,增强了趣味性、艺术性,是文创“智慧”的象征。
陈展的“中国梦·兵工传奇”微缩景观,将包头兵工文化展示给世界,微缩的车间、休息的工人,运转的车床,都让这个微缩的社会活灵活现。“三鹿腾飞”的包头标志高高耸立,产品采用微缩写实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包头从1958年初建的传统生产工艺到如今的工业4.0人工智能制造,体现出“中国制造2025”的伟大计划。
“搏克手·蒙哒夫”系列Q版公仔,采用蒙古族文化元素通过Q版设计风格、3D打印新工艺,将蒙古族的搏克运动文化发扬光大。“朋克昆虫”的制作材料为昆虫真实标本结合机械结构,其神态逼真生动,结合了包头工业文化气质,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这些参展作品由曹建伟带队设计完成,“我们从事创意设计、3D打印、文创衍生品研发,致力于将文化产业与3D数字化相结合,产品具有功能性、实用性、地域性、创新性和民族性,已广泛应用于旅游、文物等领域。”
最悦耳:世界第一把“佘太翠玉马头琴”奏响民族乐
对于草原的描述,一首马头琴曲的旋律,远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语言更加传神。内蒙古展区陈列着一把“厚重”的乐器,这把世界唯一的“佘太翠玉马头琴”,高118厘米、宽28厘米,总重量为3.4千克。世界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用该琴演奏过多支曲目,并认定为“世上第一把佘太翠玉马头琴”,由内蒙古鑫龙玉业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最大的亮点是与常规的马头琴不一样,以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产出的形成于18―24亿年,属于中国最古老玉种之一的佘太翠玉为马头琴材料,经过6年研发于2017年问世。
研发者刘德明说:“经过不断推敲、尝试,请马头琴大师对产品进行研究和探索,有效解决了硬玉与琴弦相衔接共振、发声的难题,以玉为原材料制作马头琴在全世界也是首创。”
佘太翠玉马头琴保留了传统木质马头琴深沉悠远的原有韵味,又增添了玉石古老清脆的原生态味道。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崖柏浸泡液及其制备方法”获得国家专利。
最创新:组装牛角雕扩展造型艺术潜力
以内蒙古牛角为原料,在千根牛角中寻出符合形态、厚度与配色的牛角,经过雕刻、镶嵌等几十道工序后,再对角雕进行拼接组装,一幅惟妙惟肖的角雕作品《红色的乌兰牧骑》最终出炉。这套在内蒙古展区陈列的作品在传统角雕工艺基础上,以写实与意向相互结合的手法制作而成,其中人物动势或手拿乐器或手捧哈达,运用组装型角雕独有的奔马造型,展现了乌兰牧骑队员载歌载舞的欢快场景。
在习近平总书记给乌兰牧骑回信后,内蒙古民族艺术精工联盟召开学习会,要求民间艺人在现实生活中吸收艺术创新养分,依托人民智慧创作出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经过不断钻研,《红色乌兰牧骑》组装型角雕面世。创作者安宇说:“作品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我们把内蒙古独有的文化精神载体、艺术载体,推向全国。”
在继承传统角雕工艺基础上,内蒙古民族角雕工艺师们以全新设计理念,先进制作工艺,精美外观表现,创作出具有写实、写意、抽象三种风格的牛角圆雕、浮雕、饰品三大类大型组雕、历史典故等10多个系列,数百种角雕作品。
最民俗:民族饰品传承蒙古族匠心文化
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也是一个盛产匠人的民族。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展区,来自呼斯楞服装箱包设计公司的设计师呼斯楞,运用蒙古族的皮具工艺将蒙古族文化设计理念和银匠的纯铜五金等各种民族工艺独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坚持纯手工原创设计,通过作品将蒙古族文化完美呈现出来,让更多人了解蒙古族文化,深刻感受蒙古族的匠心精神。
在展区显眼位置,一个蒙古族图纹的皮包是呼斯楞最满意的作品,作品名叫——“祥云包”之系列。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这个皮包的灵感来源于草原。作品以蒙古族花纹为主要元素,镶嵌的纯银材质与整个皮具比例一致,且采用了浮雕的丝绸工艺进行绣制。
呼斯楞是第一次参加文博会,准备了大大小小200多件作品。参展商对民族文创产品很感兴趣,很喜欢这种民族元素浓郁,时尚感较强的生活用品。
据报道,在为期5天的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博览交易会上,内蒙古50余家参展企业全方位展示了草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成果,并达成意向性合作项目105个。各参展企业纷纷表示,参加文博会,了解了同行业的新理念和新动态,拓宽了企业视角,同时对民族文化更加自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