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3月12日讯(记者苏文彦)正在进行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民进内蒙古自治区区委主委、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校长郑福田发声关注内蒙古特色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民进内蒙古自治区区委主委、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校长郑福田
为什么发掘特色文化对内蒙古旅游事业非常重要?
郑福田表示,文化和旅游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产品的灵魂,旅游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挖掘、包装特色文化是提高内蒙古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郑福田说,内蒙古是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民俗独特,大草原、大森林、大沙漠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造就了内蒙古风情大美、环境优美、社会和美、人民善美、歌声甜美、服饰华美的文化旅游基础,为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创造了雄厚基础。推进内蒙古的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光明。
一份调查显示,来内蒙古旅游的游客中对民族文化感兴趣的占到46.54%,意味着近一半游客对民族文化感兴趣,希望能够了解、体验到跟民族文化有关的东西。因此,在内蒙古旅游发展中,挖掘、包装特色文化,做好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文章,是提升文化自信和加快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在文旅融合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郑福田介绍说,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文化旅游业发展,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的目标,2017年,自治区政府印发了《关于推进自治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区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达到20%以上,成为自治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据介绍,为进一步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内蒙古特色文化,内蒙古自治区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提升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打造内蒙古文化旅游品牌,如响沙湾旅游景区利用自然资源,融入度假文化,成功打造成为世界知名的沙漠旅游度假景区;元上都遗址旅游景区依托元上都世界文化遗产,深入挖掘蒙元文化,知名度和游客人数逐年上升,成为文化旅游融合的典型。
二是加强线路的主题文化包装,推出不同历史、不同文化的主题旅游线路,如草原马道、蒙古源流黄金线等,形成新的增长点。
三是推动文化演艺项目进景区、进城市、进社区、进农牧区,开发具有内蒙古魅力的文化演艺项目。
四是支持旅游文化重点项目,对重点旅游文化项目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
五是打造旅游文化节庆活动,将民俗文化融入旅游节庆活动中,举办了民族服装服饰艺术节、旅游那达慕(冬夏季)和以马文化、歌舞、美食等为主题的系列旅游文化节庆活动,将民族民俗、草原特色文化深深地融入其中,突出民族性和世界性。
六是支持旅游城市和特色旅游地区开发建设文化主题街区、酒店和景区,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精品文化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基地。
七是鼓励各地将传统艺术、民族制作技艺、民间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融入到旅游项目和产品中,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
内蒙古今后在旅游发展中如何进一步挖掘、包装特色文化?
郑福田表示,当前内蒙古自治区的旅游发展仍面临着文化内涵挖掘不深、产品特色不鲜明、合作机制不顺畅、政策扶持不到位、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当前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还不能完全适应等问题,并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推动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
一是加强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建设,包括打造建设一批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和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在保护的前提下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公共文化设施的旅游开发力度,培育特色文化旅游演艺、文旅节庆和旅游商品品牌等;二是加强文化旅游的宣传营销。
郑福田建议,首先要建立文化旅游宣传机制,把宣传、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广电、媒体等多个部门联合起来,共同营造文化旅游宣传的氛围;其次是加强内蒙古文化旅游形象推广,打响内蒙古文化旅游的整体知名度,将“亮丽内蒙古”的形象品牌传播出去;第三是要创新文化旅游宣传营销方式,利用各类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宣传文化旅游。
郑福田表示:“总的来说,我们要把文化与旅游深入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真正实现通过文化把游客吸引进来,再通过旅游把文化传播出去的良性循环。”
如何加强文旅融合所必需的创新性人才培养?
郑福田认为,从某种角度看,旅游业也是文化产业,而文化产业最离不开的就是创意,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最核心的问题则是人才问题。
尽管内蒙古自治区宣传、文化和旅游、教育部门都很重视旅游文化人才的培养,也做了大量工作,着力培养旅游文化人才,但目前全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
针对这一亟待强化的短板,郑福田建议自治区相关部门切实加强文化旅游人才培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自治区制定旅游文化产业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由各部门按照职能分工负责推进落实。
二是加强旅游文化职业教育,支持高等院校、职业学院设立适应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专业,采取定向招生、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一批文化旅游产业急需的经营管理、创意设计、营销策划等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