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热点新闻>

人民文艺为人民 哪里需要到哪里——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报告⑥

2018-03-12 10:28:18 | 来源:正北方网-内蒙古日报 | 作者:王静宇 赵丹 李倩 | 责任编辑:苏文彦
摘要:乌兰牧骑是指常年活跃在草原上的红色文艺工作队。农牧民亲切地称为“玛奈”(我们的) 乌兰牧骑,把队员唤作“玛奈呼和德”(我们的孩子)。当年那些唱完歌再顶碗跳舞、报完幕又拉响马头琴的第一代队员,如今都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

“春天你好,春天你好,布谷飞来声声欢叫……”元宵节这天,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来到旗敬老院,穿好演出服,化好舞台妆,把一个个精心排练的节目献给这里的老人。演员们演得激情洋溢,老人们看得满心欢喜,萨仁满都呼和苏伊拉表演的歌伴舞《春天你好》让老人们情不自禁地跟着节奏拍起手来。

这场在敬老院小小的演出,拉开了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今年惠民演出的序幕。

乌兰牧骑,汉语是红色的嫩芽,是指常年活跃在草原上的红色文艺工作队。农牧民亲切地称为“玛奈”(我们的) 乌兰牧骑,把队员唤作“玛奈呼和德”(我们的孩子)。当年那些唱完歌再顶碗跳舞、报完幕又拉响马头琴的第一代队员,如今都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乌兰牧骑已经走过60个春夏秋冬。

去年10月9日,正值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成立60周年之际,16名队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乌兰牧骑的成长和进步。11月21日,是一个让所有人永生难忘、感到惊喜和振奋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了。

总书记回信了,这一喜讯迅速传遍内蒙古118万平方公里大地,像浩荡的东风吹遍千里草原。饱含着拳拳关爱和殷殷嘱托的总书记回信,体现了党中央对乌兰牧骑成长进步的高度肯定和对内蒙古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

总书记的回信,成为全区文艺工作以人民为中心、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为自治区发展乌兰牧骑事业、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提供了重要遵循,为推进内蒙古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乌兰牧骑旗帜高高飘扬

“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第一支乌兰牧骑就诞生在你们的家乡。60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回信

伊兰老人今年83岁,是首批乌兰牧骑的9名队员之一。当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长孟克吉日嘎拉打电话把回信内容念给她时,孟克吉日嘎拉的声音有些颤抖,那边念,这边听,电话两头,两个人都心潮澎湃泪湿双眸。

收到回信当晚,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连夜编创了舞蹈《一封回信》。在乌兰牧骑工作了41年的瓦·刚宝力道一边回味着回信的内容,一边拿起四胡含着热泪创作了好来宝《乌兰牧骑的花要开遍草原》。

收到总书记回信当天下午,自治区党委召开常委会,专题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的回信,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

第二天上午,全区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召开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乌兰牧骑重要指示精神视频会议。随后,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到苏尼特右旗调研乌兰牧骑工作,强调要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让乌兰牧骑这面旗帜永远高高飘扬。

调研次日,发布《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乌兰牧骑事业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的通知》……

短短几天,全区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热潮。在内蒙古大草原上,从大漠戈壁到林海雪原,从乌兰牧骑队员到全区干部群众,到处涌动着沸腾的激情。

12月4日,自治区党委、政府组织召开全区乌兰牧骑工作会议暨乌兰牧骑建立60周年表彰大会,隆重表彰了11支“十佳乌兰牧骑”、10名“优秀乌兰牧骑队长”、20个“乌兰牧骑事业特别贡献奖”、64名“从事乌兰牧骑工作30年以上优秀队员”。相关部门组织系列纪念活动:举办“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建立60周年图片展;组织召开内蒙古乌兰牧骑学会会议,指导服务乌兰牧骑文艺创作和人才培养;组织推出“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建立60周年经典作品专场晚会。随后,出版图书《“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60周年发展史》,拍摄录制《永远的乌兰牧骑》《小队伍大使命——“红色文艺轻骑兵”》等专题纪录片,《永远的乌兰牧骑》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1月21日,总书记回信两个月后,在呼和浩特乌兰恰特广场上,来自全区75支乌兰牧骑的代表满心欢喜地领取了自治区政府配发的惠民演出大巴车钥匙和流动数字电影放映机。

乌兰牧骑自成立起,就扎根农村牧区的生活沃土,坚持演出同宣传、辅导和服务相结合,为广大农牧民送去欢乐和文明、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成为内蒙古文艺事业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成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在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上,如何让乌兰牧骑这颗明珠更加绚丽夺目?

自治区党委、政府精心规划,对乌兰牧骑的发展进行全方位部署:

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乌兰牧骑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乌兰牧骑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原则、职能定位和任务举措。

自治区正在研究制定《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事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8年——2025年)》,将《乌兰牧骑条例》列入自治区人大立法规划。全区各级党委、政府把乌兰牧骑演出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自治区财政设立专项奖补资金,盟市、旗县财政安排专项经费。

自治区政府和中央民族大学签署了关于支持推进乌兰牧骑事业发展的合作项目,双方将在乌兰牧骑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创作指导和艺术交流方面展开深入交流与合作。

总书记的回信,在自治区文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全区文艺工作者铭记总书记的深情嘱托,坚持以农牧民群众为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聚焦“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让乌兰牧骑这面旗帜永远高高飘扬!

人民需要艺术  艺术也需要人民

“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在新时代,希望你们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回信

“穿过大风雪,走过大草原,我的勒勒车来到你面前,从此你会明白我的歌,为什么永远唱不完……”音乐剧《我的乌兰牧骑》主题歌中的一句歌词,正是60年来乌兰牧骑队员扎根生活沃土、服务农牧民群众的真实写照。

总书记在回信中,充分肯定了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为广大农牧民送去欢乐和文明、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所付出的艰苦努力,深刻揭示了“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这一乌兰牧骑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在刚刚过去的元旦和春节前后,全区共有200多支乌兰牧骑小分队,到农村牧区、厂矿企业、校园社区、革命老区、边防哨所等地演出800多场;各地各类文艺院团深入开展“百团千场下基层”“欢乐文明进基层”“春雨行动边疆行”等特色活动,大力弘扬乌兰牧骑优良传统,践行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职责使命。

人民文艺为人民,60年风雨兼程,全区乌兰牧骑以广阔草原为第一舞台,以广大农牧民群众为第一观众,以丰厚的民族艺术底蕴为第一营养,以多姿多彩的草原文化为第一内容,创作演出13000多个节目。一大批声乐、器乐、舞蹈、曲艺等方面的精品力作久演不衰。如今,内蒙古75支乌兰牧骑的3000多名队员仍然常年活跃在千里草原,每年为农牧民送去7000多场演出。

“他们是最炙手可热的明星,演出36万余场,观众总数达2.6亿人次,却分文不取。” 2月11日,央视公众号上一篇有关乌兰牧骑的文章在朋友圈被疯传。

这是对60年来乌兰牧骑精神的高度浓缩。

60载寒来暑往,乌兰牧骑的足迹走遍了全区农村牧区,走遍了祖国各地,走过了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它的创立发展,是党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方针同内蒙古自治区实际相结合的一个典范,是内蒙古自治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大创举。在不同历史时期,乌兰牧骑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乌兰牧骑,是一朵党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方针在内蒙古草原绽放的娇艳之花。

光荣属于过去的60年,内蒙古乌兰牧骑以崭新的姿态迎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乌兰牧骑队员应该如何继承乌兰牧骑传统、履行好新的历史使命?

刚刚当选内蒙古乌兰牧骑学会首任会长的吉日嘎拉动情地说:“学会的成立为新时代乌兰牧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我们将继承老一代乌兰牧骑队员的优良传统,带领全区乌兰牧骑队伍立足新起点、明确新目标,为进一步繁荣内蒙古文艺事业、服务基层广大群众作出贡献。”

朱嘉庚是内蒙古乌兰牧骑协会原副主席,在全区乌兰牧骑建立60年表彰大会上,他荣获乌兰牧骑事业特别贡献奖。“党的关怀始终照耀着乌兰牧骑队员,我们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儿女,做好新时代的‘红色文艺轻骑兵’。我热切地期望,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高举乌兰牧骑旗帜,让乌兰牧骑精神永远传承下去。”朱嘉庚说。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我们一定不会辜负总书记的期望,到基层去,真诚地服务农牧民。”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队长那顺说。

乌兰牧骑以其艰苦创业的豪迈、送歌献舞的激情、奋发进取的拼搏、无私奉献的热忱,创造了自治区乃至全国文艺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传承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弘扬乌兰牧骑优良传统,就要学习他们不忘初心、保持本色的精神,不辞辛苦、风雨无阻的精神,不务空名、一往无前的精神。

朱嘉庚认为乌兰牧骑精神的精髓要义就是长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植根基层心系群众,全心全意服务农牧民。这是乌兰牧骑践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是啊,正因为深深扎根群众和火热的生活,汲取着取之不竭的丰厚营养,乌兰牧骑这颗红色的小嫩芽才会长成枝繁叶茂的常青树,历久弥新、长盛不衰。

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摘自党的十九大报告

在中央电视台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在歌舞《中华手拉手》节目中精彩亮相,观众们一睹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的舞台风采。

“作为新时代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让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长孟克吉日嘎拉说。

乌兰牧骑既是一个耀眼的文艺品牌,也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自治区党委、政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光辉指引下,加快推进乌兰牧骑事业发展,大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让全区各族人民从物质上到精神上都把日子过得更加红火:

全区共有93支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每年惠民演出1.2万余场,其中下基层惠民演出超过7000场。每年导向性、示范性文化活动1000多项,参与人数近3000万人次。

全区已经形成“惠民演出全覆盖”“百团千场下基层”“草原音乐周末”“草原戏剧演出月”“四季内蒙古舞蹈季”等系列惠民演出品牌,平均每年开展8000多场,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自治区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包括公益性文化产品创作、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公共文体活动组织与承办等有5大类、33个项目。

全区艺术作品以及个人共获得国内外各类奖项160多个,为民族艺术的繁荣发展和民族文化强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一组组令人欣喜的数字,展示着内蒙古各族人民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是农牧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的最好注解。

总书记的回信,全面激发了乌兰牧骑队员扎根草原、服务基层的干事创业热情,激励着全区广大文艺工作者以更大的激情积极投身到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浪潮中。

去年,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蒙古族无伴奏合唱团完成了在亚欧7国12个城市的17场无伴奏经典曲目国外巡演。内蒙古民族舞蹈、蒙古族长调、呼麦、马头琴艺术等文化艺术符号成为世界对内蒙古文化认知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文艺精品在“走下去”和“走出去”的探索中,以一种温润可人的姿态,讲述着精彩的内蒙古故事。

目前,自治区推出了“欢乐春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内蒙古文化周”等一系列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先后派出包括乌兰牧骑在内的300多个文化艺术团组,分别赴美国、英国、俄罗斯、蒙古、法国、丹麦、埃及、匈牙利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文化交流活动。一个个文化品牌展示了自治区的文化软实力,让“文化内蒙古”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文化也在走出去的碰撞中,传播着中国好声音。

《绿色毛乌素传奇》斩获第6届鲁迅文学奖,填补了这一奖项的空白;《激情燃烧的岁月》《静静的艾敏河》《成吉思汗》等作品问世后创造了现象级的收视纪录;内蒙古民族电影荣获国内外各项大奖120余项,在全国少数民族电影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每一件文艺精品都凝结着自治区文艺繁荣发展的飞跃,每一个奖项都是自治区文艺创作从“高原”向“高峰”迈进的铿锵脚步。

百花齐放春满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在自治区文化砥砺向前的进程中,内蒙古文艺在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不断开创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生动局面。

在乌兰牧骑精神的感召下,全区文艺工作者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生活、扎根人民,不断创作出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不断推出更多讴歌党、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献给人民,更好地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我从马背上来,我从毡包里来,生活源远流长,艺术四季花开,哪里需要到哪里去,无私奉献本色不改,送歌献舞为人民,我们是乌兰牧骑新一代。”多么动情的《乌兰牧骑之歌》,多么豪迈的草原儿女,多么无私的家国情怀。

伴着阿拉善大漠冰雪消融的滴嗒声,伴着兴安岭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一场怒放前的孕育,内蒙古的茫茫草原上,乌兰牧骑这支“红色文艺轻骑兵”同内蒙古草原儿女肩并肩、手拉手,带着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着春天的节拍昂首踏上新的征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