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内蒙古,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这样的誓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谆谆嘱托言犹在耳:
“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
对于内蒙古来说,这是时代命题,更是责任担当;这是行动纲领,更是奋进号角!
自治区党委庄严承诺:守住民生底线,决不让一个困难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
4年后的今天,“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豪迈征程已然开启。这期间,内蒙古交出的民生答卷,成为不忘初心的生动实践,成为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成为2500万草原儿女日益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阳光洒满大草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内蒙古正在全力奔跑,逐梦前行!
脱贫之战
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是我们人生之大幸。 ——习近平
这个春节,达拉特旗白泥井镇七分子村南社农民刘文其一直思谋着新一年的打算。
刚刚获得了“全旗脱贫攻坚奋进奖”,刘文其信心十足。“在种植、养殖之外,我还想尝试做个农民经纪人,今年我要靠自己的奋斗,力争纯挣10万元!”
刘文其并非个例,2017年内蒙古实现减贫20万人,1个国贫旗县、13个区贫旗县摘帽,减少深度贫困人口6.64万人。从2013年至2017年,内蒙古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157万减少到37.8万,累计减少119.2万,贫困发生率由14.7%下降到2.6%以下。
数字背后,是着眼大局的思考、斩钉截铁的决心和精准发力的举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绕不过的“坎儿”。
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心掷地有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头号民生工程,是沉甸甸的责任。
一系列的举措随即出台,决心立即转化为行动:
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创新扶贫体制机制,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和“三到村三到户”要求;
全力打好落实脱贫攻坚“组合拳”,大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设施网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贫困地区尽快步入自主发展轨道;
建立并且实行“五级书记抓扶贫、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全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全区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和社会保障项目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为脱贫攻坚战加油助威、推波助澜:
全面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2017年补奖区人均政策性补贴收入增加850元,480万农牧民拿到了沉甸甸的实惠;
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全覆盖的资助政策体系,2017年全区新增幼儿园173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66%;
积极推进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全区17.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全面实施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三个一批”行动计划,推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服务模式。……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战役,更是一次对执政能力、执政理念的大考。在这场规模浩大的战役中,内蒙古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谋划在先,成为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中流砥柱。
39位省级领导“一对一”联系贫困旗县,409名盟市级领导、1852名县处级干部联系贫困苏木乡镇和贫困嘎查村,7239个驻村工作队、近4万名驻村干部奋战在攻坚一线。
2013至2017年,全区四级财政扶贫资金共投入291亿元,金融扶贫资金投入459.4亿元,社会资金投入144.1亿元,各项投入累计达到1185亿元。年均约237亿元的投入,为攻坚之战输送了源源不断的补给。
截至2017年底,内蒙古还有37.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没有脱贫。越往后越是深度贫困,越往后越是难啃的“硬骨头”。
内蒙古初心不改,决心不变:聚焦深度贫困,提高脱贫质量,2018年计划减贫20万人,9个国贫旗县、13个区贫旗县摘帽。面对时代赋予的使命,面对历史性的考题,面对人民的深切期盼,内蒙古信念坚定、一往无前,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
安居之役
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系人民安居乐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 ——习近平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夏天雨水倒灌、冬天四壁白霜……这是居住在棚户区人民群众的真实感受。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棚户区改造迫在眉睫、任重道远。
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来到阿尔山,在伊尔施镇74岁的困难林业职工郭永财家中,他察地窖,摸火墙,看年货,坐炕头,详细了解一家人的生活。
看到郭永财等群众住房还比较困难,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当地干部要加快棚户区改造,排出时间表,让群众早日住上新房。
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让阿尔山林业职工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4年8月,郭永财、冯秀华夫妇同185户居民一起,成为阿尔山棚户区改造首批安置对象,搬入集体安置楼。
吃水不用压井、供暖不用烧煤,老人看病就医可以呼叫家庭医生,郭永财夫妇和邻居们的生活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4年40亿元的投入,让阿尔山市9688户棚户房顺利征迁,23.4万平方米的回迁小区拔地而起,棚户区居民基本实现“出棚进楼”。
在10多万平方公里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在25万平方公里的呼伦贝尔,在118万平方公里的内蒙古大地上,棚户区改造,成为又一场规模浩大的战役!
春节的大兴安岭图里河林业局,室外气温零下40度,78岁的林业退休职工郑淑范奶奶家,气温却是零上27度,里里外外近70度的温差,让郑奶奶的幸福感更加强烈。
郑奶奶16岁来到林区,开始时住帐篷,结了婚才住进了“板夹泥”,一住就是几十年。“最难熬的就是冬天,煤都舍不得烧,房子四处漏风,我就找了一大块铁板,晚上睡觉的时候把铁板放在已经熄火的炉子上,孩子们睡在铁板上,还能热乎点。”
随着图里河棚户区楼房竣工,郑奶奶和大批的林业职工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住上楼房了,洗衣服用洗衣机,楼下有菜店、商店,干啥都方便多了,这得要感谢党的政策好啊!”
非常之役,需要非常之力。在棚户区改造这项宏大的民生工程、发展工程面前,内蒙古持续发力、痴心不改,强力推进!
每年年初,自治区政府都要与各盟市签订年度住房保障工作目标责任书,及时分解改造任务。各盟市随即层层分解,落实到位。
内蒙古积极争取中央投资和补助资金,积极推进融资以及政府购买棚改服务,因城施策推进货币化安置,多渠道筹集资金。多措并举,确保了棚改工作的顺利推进。
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统计表明,从2014年以来,内蒙古共实施棚户区改造92.5万套,完成投资2265亿元。
在内蒙古大地上,与棚户区改造同步实施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农村牧区危旧房改造、游牧民安居工程、廉租房、公租房等各种工程、措施快速推进。过去的5年,内蒙古累计为217.6万户城乡家庭改善了居住条件。
保障之网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 ——习近平
“总书记的手很大,很温暖,我俩握手时,感觉热乎乎的。”想起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的情景,“模拟家庭”妈妈景凤英依旧激动不已。
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看望在这里入住的儿童。他动情地说,有一颗感恩的心很重要,对儿童特别是孤儿和残疾儿童,全社会都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情,共同努力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寄语,传递出了他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和牵挂。内蒙古牢记嘱托,全力出击,守好民生底线,提升民生温度,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
“又给我们涨工资啦!”春节期间,得到涨工资的消息,在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厂汉板村委会当协理员的贾建青别提有多高兴了!
说起协理员这份工作,贾建青充满感激。2016年离异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贾建青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生活窘迫。听说回民区给就业困难人员安排公益性岗位,她第一时间报了名,很快得到了一份协理员的工作。
“有事做,有钱挣,还不耽误接送上幼儿园的两个孩子,挺好的。”有了工作的贾建青逐渐走出了离婚的阴影,对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
2017年,全区各级人社部门共帮助5.7万名像贾建青这样的就业困难人员找到了工作,帮助5.7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和417户“零就业”家庭中的427人实现了就业,使他们的生活得到改善,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稳,则心定、家宁、国安。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内蒙古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扎实推进落实“创业就业工程”和“创业内蒙古行动”,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全区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34.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低于国家控制目标;
2013年以来,全区32.49万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2.06万人,登记认定的“零就业”家庭由2013年的1233户减少到目前的417户;
2013年以来,全区累计创业培训27.6万人,培训后成功创业21.8万人,带动就业76.5万人;
全区建成创业园和孵化基地398个,入驻实体4.85万户,带动就业41.1万人;
2013年以来,全区农牧民转移就业累计1282万人次,其中转移6个月以上1040.7万人次。
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不仅仅是就业。教育、医疗同样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健康内蒙古建设,内蒙古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2017年,内蒙古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42个百分点。32个旗县(市、区)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全区累计达到93个。农村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从8个旗县扩大到所有31个国贫旗县。大学新生资助政策由城乡低保家庭扩大到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给予每人每年1万元的资助。2017年,内蒙古在全区范围内实现了异地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和医保信息联网,在全国率先实现区内住院、门诊就医、药店购药“无异地”。与全国31个省市区实现了异地就医业务联通住院直接结算,提前兑现国家要求的这项重大民生承诺。
内蒙古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养老、医疗、住房和最低生活保障体系,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两个数字,传递出内蒙古执政理念中厚重的民生分量:2017年,自治区本级压缩一般性支出10亿元,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区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9.8%,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
绿色之梦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习近平
不久前,一则微信刷爆了朋友圈:根据中国天气网发布的2017年度蓝天数据报告,呼和浩特全年蓝天占比73%,在全国省会级城市中排名第二。
毋庸置疑,这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担当。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指标,留住蓝天绿水,本身就是一份为民情怀。
因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环境与民生的精辟论述,让内蒙古“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信心更加坚定,深入推进绿色内蒙古建设的行动更加坚决。
保护环境,就要淘汰落后产能,把污染环境的源头掐断;就要采取严格的措施,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
2017年,内蒙古退出810万吨煤炭、55万吨钢铁产能,取缔地条钢243万吨。今年,还将继续退出煤炭产能405万吨;
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大检查,整治大气、水、土壤污染,停止自然保护区内所有矿山的开采勘探活动,持续推进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建立生态文明考核办法、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完善自然资源保护制度,初步形成四级“河长体系”;
就中央第一环境保护督察组移交的生态环境损害问题,内蒙古对124名相关责任人严肃问责,其中涉及厅级干部27人、处级干部65人、科级干部29人、其他干部3人;给予党政纪处分92人、诫勉21人、通报9人、免职2人。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精心的呵护换来丰厚的回报,5年来,内蒙古的生态环境持续好转,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民群众感受至深:
沙尘暴少了!2008年—2012年内蒙古每年平均沙尘暴日数为1.6天,2013—2017年下降到每年0.5天,过去每到春天黄沙蔽日,如今这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
空气好了!2016年全区12个盟市平均达标天数314天,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6%,同比提高5.1个百分点。2017年全区大气环境质量继续稳中见好;
草原美了!内蒙古种草保留面积连续多年稳定在5000万亩以上,草原退化、沙化面积较“十二五”初减少了671.3万亩,草原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整体遏制,重点生态治理区明显好转,2017年全区草原平均植被盖度达到44%,较2010年提高7个百分点;
森林大了!全国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内蒙古森林面积3.73亿亩,居全国第1位;森林覆盖率为21.03%,同比提高1.03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量14.8亿立方米,居全国第5位;
沙化退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内蒙古5年累计完成防沙治沙面积7100多万亩,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4807万亩,全区荒漠化土地减少625万亩,沙化土地减少515万亩,减少面积居全国首位。
如今,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成为内蒙古人民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成为内蒙古最亮丽的名片,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