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要闻>

政协委员郭晓东:民族文化须传承历史走产业化道路

2018-01-27 00:08:51 | 来源:大公网 | 作者:王月 | 责任编辑:王金梅
摘要:在内蒙古自治区两会上,内蒙古政协委员、中国观网华北区总裁郭晓东关于发展繁荣民族文化提出民族文化要繁荣,须在确保历史传承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走产业化的道路。

政协委员郭晓东:民族文化须传承历史走产业化道路

大公网内蒙古1月25日讯(记者王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两会上,内蒙古政协委员、中国观网华北区总裁郭晓东关于发展繁荣民族文化提出民族文化要繁荣,须在确保历史传承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走产业化的道路。

郭晓东认为,民族文化要发展要繁荣,必须在确保历史传承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走产业化的道路。温室里长不出大树,光靠政府补贴和保护的文化项目,生命力也不会强大。相反,经过市场洗礼而茁壮成长起来的文化项目,不但形成了自身的造血功能,相反还能反哺地方政府,解决就业问题,改善当地民生,增加税收,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民族文化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必须首先依靠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比如我们内蒙古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全区各种级别的大约有三四千个吧,这些项目应该算是我们蒙古族地区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项目了。但是,这些项目的传承人或者经营者,大部分文化层次不高,缺乏商业经营的意识,又没有资金,要是靠他们自己做大做强,不可能。不要说在全国范围内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了,有些连维持企业的运转都困难。这时候怎么办?我觉得应该由政府出面,由专业的机构对他们进行辅导,帮他们规划,同时还要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

我们对内蒙古的大企业进行一下梳理,发现伊利、蒙牛、鄂尔多斯羊绒衫这些全国知名品牌,生产的都是具有内蒙古地域特色的商品,他们的成功不是偶然现象,是因为他们自身带有的强烈的内蒙古地域特色,这种独特性更容易被国内消费者认可。政府从这些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企业入手,给予扶持,更容易培养出第二个伊利、第二个蒙牛。

对于文化项目产业化的两种尝试——固化为商品或与旅游景区进行捆绑。郭晓东认为自治区政府可以对现有的非遗项目进行一下梳理,挑选最具民族特色的项目,挑文化传承容易固定成为商品,在全国范围内营销的项目,由政府牵头,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对这些项目给予最大政策支持,给予更大的资金支持,扶持他们成为龙头项目,带动其他文化项目发展,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民族文化项目和旅游景区相结合,成为景区吸引游客的核心资源,带动景区发展,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在这里,我们说说韩国的端午祭。明明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但是韩国的工作做得更细致,不但申请到了世界文化遗产,每年蜂拥而至的各国游客都是几百万级别。西班牙的斗牛,德国法兰克福市的车展、慕尼黑的啤酒节这些案例都值得我们借鉴。

摔跤、骑马和射箭,这些都是最有内蒙古特色的文化项目,而且是我们内蒙古一直有优势的体育项目,在内蒙古地区也很有群众基础,在牧区牧民结婚的过程中,有的都组织摔跤比赛。我们想以一个全国性的最顶级的摔跤比赛为核心,打造一个最具蒙古族特色的那达慕大会。那达慕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民族文化品牌,但是一直没有和某一地区形成固化关系,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策划和宣传,把这些民族文化元素赋予呼伦贝尔大草原,形成固化关系,让当地游客实现至少翻一番的目标。对这个目标,我们很有信心的。2017年夏天,我们帮凉城岱海景区实现了日游客数量从不足300人到4万人的突破,极大地带动了当地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当民族文化固化在商品中或者与旅游景点捆绑在一起,那么,这些商品、景点就会成为载体,随着商品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流传,反过来会成为我们地区文化的名片,宣传我们的民族文化,传递我们的民族精神,带动我们旅游业的繁荣,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此外,内蒙古对于产业扶持方面,郭晓东认为力度还不够,或者方式方法上还有欠缺。这么多非遗项目中发展成内蒙古大型企业的没有,成为地方经济支柱也没有,这个结果就说明扶植方法上要改善。当然扶持不见得一定就是钱,其实扶持包含很多方面,需要我们领导干部真正下到基层了解这类企业的实际需求,比如说帮着把把关,免费做做卫生检验等等。或者是帮助做一做宣传推广,组织一些上下游企业进行对接。领导干部可以带头使用有民族特色的非遗商品,这些都是对非遗产品的极大帮助。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