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歇图》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契丹本民族乐舞活动。但从伴奏乐器来看,箜篌已是中原广泛流传的乐器,这时为契丹所用,说明其深受汉族影响。
契丹建国后,更积极吸收汉族乐舞文化。公元937元,契丹占领燕云十六州以后,大掠汉族乐工和乐曲,置入上京教坊。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攻入后晋都城开封,又将后晋宫女、宦、方伎、百工、太常乐谱、石经等运走。辽的宫廷乐舞便是在继承汉民族的雅乐、燕乐、散乐等乐舞体系基础上建立的。据《辽史乐志》:“辽国有乐,有雅乐,有大乐,有散乐,有铙歌,横吹乐。”
国乐即契丹本民族的传统音乐,又被称为“番乐”是在正月朔日皇帝在宫廷宴饮时用的音乐。雅乐、大乐、散乐是宫廷中使用的典礼祭祀音乐,是从中原引进的“汉乐。”
辽的宫廷雅乐取名《十二安乐》,取自后晋太常的乐谱,所使用的乐器大致与唐代相同。大乐也是由后晋传入辽国的唐《燕乐》。“用之朝廷,别于雅乐者,谓之大乐。”燕乐属于娱乐舞,用于朝廷各种正式礼仪活动,其中包括《景云舞》、《庆云乐舞》、《破阵乐舞》、《承天乐舞》等唐乐舞遗制。散乐是中原民间乐舞形式,辽的散乐也是由后晋传入的,“晋天福三年(938年)遣刘以伶官来归,辽有散乐,盖由此矣。”散乐包括杂剧、歌唱、器乐合奏、独奏及角百戏等项目,多用于皇帝生辰、册立皇后及招待使臣等仪式上的娱乐活动。《辽史乐志》记载:“皇帝生辰乐次:酒一行,篥起,歌:酒二行,歌,手伎入;酒三行,琵琶独弹:饼、茶、致语,食入,杂剧进;酒四行,(阙);酒五行,笙独吹,鼓笛进;酒六行,筝独弹,筑球;酒七行,歌曲破,角 ”。散乐所使用的乐器有 篥、箫、笛、笙、琵琶、五弦、箜篌、筝、方响、杖鼓、第二鼓、第三鼓、腰鼓、大鼓、 、拍板等。
辽的鼓吹乐和横吹乐是我国北方民族中流行的音乐,为契丹族所继承,用于仪礼中的军乐。《辽史乐志》载,“武事皆北音,是为鼓吹、横吹乐。”辽的鼓吹乐和横吹乐队各分前后二部,所用乐器主要是打击乐和管乐器。鼓吹乐的乐器有鼓、金钲、大鼓、长鸣、饶、鼓、管箫、笳、大角、羽葆等;横吹乐的乐器有节鼓、 鼓、羽葆、小鼓、金钲、中鸣、笛、篥、管、箫、笳等。鼓吹乐和横吹乐两种乐队共用乐工1450人。但在对乐工人员使和的多少上,取决于官职的等第,“自四品以上,各有增损”。
契丹贵族宫廷乐舞在辽人的墓葬壁画中也多有所反映。在辽晚期墓葬壁画中,一般多画有奏乐图。如内蒙古翁牛特旗解放营子契丹墓壁画宴饮图,乐队由八人组成,一律汉服,头戴幞头,七人吹奏,一人起舞,乐器分别为篥、笙、横笛、箫、腰鼓、大鼓、拍板。内蒙古库伦旗6号辽墓壁画绘有伎乐五人,两侧四人奏乐,中间一个起舞,乐器有琵琶、篥、横笛等。辽宁法库县叶茂台契丹妇女墓葬壁画所画乐队由十二人组成,是一组完整的表演队伍,前排第三人下有一舞蹈者,正随节拍而起舞,乐队前排五人,吹篥者二,吹笙一,击腰鼓一,击大鼓一;后排六人,打拍板者一,吹十二管排箫者一。宣化下八里辽韩师训墓壁画散乐图,共九人,画面左端一人身右侧、双手平抬,身略弓而立,此人以右为一舞者,正随乐起舞,再右是由七人组成的乐队,其中二人击腰鼓,二人吹笙,另三人分另吹箫、笛和击大鼓。辽墓壁画所表现的舞乐形式和所持乐器,所绘均为散乐图,为我们了解辽代音乐舞蹈提供了难得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