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热点新闻>

蒙药的历史

2016-03-21 11:40:12 | 来源:百度百科 | 作者: | 责任编辑:许浩成
摘要:      蒙药蒙医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蒙古族人民长期同疾患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并吸收藏医、中医经验逐渐形成的。蒙古族医学家和药学家还写出一批医药著作,如《饮膳正要》、《方海》、《蒙药正典》、《蒙医药选编》、《普济杂方》。
蒙药的历史

蒙药蒙医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蒙古族人民长期同疾患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并吸收藏医、中医经验逐渐形成的。早年蒙古汗国建立前,就有本族的药剂和疗法。蒙古医学有多种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蒙药与中药相似,以草药为主,是多种草药研成药末制成的。治病多用成药,并总结出饮食疗、炙疗、罨疗,瑟博素疗、皮疗、温泉疗、针刺放血疗、按摩疗等方法。蒙古族医学家和药学家还写出一批医药著作,如《饮膳正要》、《方海》、《蒙药正典》、《蒙医药选编》、《普济杂方》。


  蒙药概况
  蒙古草原上和森林中生长着丰富多样的药用植物,蒙古族人民在同大自然和疾病的斗争中,用这些药用植物来治疗疾病和骨折、外伤,积累了不少的药物学方面的知识。在史料中记载了蒙古地区的特产药物肉苁蓉。在六百多年前拉施达丁所著的《史集》中曾经记载成吉思汗以前居住在鄂毕河上游森林里的“兀刺速惕、帖良古惕和客思的迷这些部落熟悉蒙古药剂,以用蒙古方法很好地治病闻名于世”的史实。
  元代时,随着国内各兄弟民族间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欧、亚两州各国之间的频繁交往,蒙医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药物方剂方面的知识也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和丰富。内地和国外的一些药物进入了蒙古地区,蒙古草原的特产肉苁蓉等药物也传送到内地和国外。各地药物的广泛交流,也丰富了蒙药学、方剂学的内容。


  16世纪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传统的古代蒙医药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出现了如《方海》《四部甘露》《蒙药正典》等药学专著。
  1949年以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医药政策指导下,蒙医药得到了应有的地位。并且跨入了新中国高等教育的行列。在内蒙古医学院设立了蒙医专业,并建立了蒙医学院,从此有了培养蒙医药高级人才的基地。制定了《内蒙古蒙药材标准》《内蒙古蒙成药标准》,编写出版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分卷》、部分蒙药也被编入《中国药典》(90版)中,从而保证了用药的质量和疗效。也组织力量撰写出了蒙医药专业用统编教材,使高等蒙医药教学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同时也促进了蒙医药学知识理论化、系统化的进程。
  蒙医药和中医药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是蒙古族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并逐渐形成了蒙医药的独特理论体系,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蒙药作为蒙医药的组成部分又有“两力、五元、六味、八性、药性、药能(效能)”等,这正是历代蒙医学家根据蒙医药理论体系所总结的用药规律。
  蒙药和中药虽然均为传统医药,但是两者在临床用药上却不相同,很多蒙药和中药交叉使用,但有些药作用机理却不一样,如肉豆蔻,中医用于温中行气、涩肠止泻,而蒙医用于治疗心脏病;有些蒙药材为中医少用而蒙医大量使用如石榴、黑冰片、大栀子、大蜀季花、山沉香、蒙古山萝卜等。蒙药的炮制方法,炮制所用辅料,炮制程度也和中药不同,而且蒙药多为生用,服用方法和用量也各异。正因为如此,按蒙医药理论制成的蒙成药,药味浓、用量少(汤剂一般口服一次3~5克,丸、散剂口服一次1.5~3克)、药力大、作用独特、疗效突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证明,蒙医在治疗偏瘫、风湿、类风湿、心脏病、胃病、肺病、妇女病、偏正头痛、咽喉痛等等都有一些疗效显著的独特方剂和蒙成药,深受民族医生和患者的欢迎和好评。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