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热点新闻>

《爱在胡杨》在呼和浩特隆重上演 讴歌草原人植树治沙壮举

2016-01-08 12:02:45 | 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 | 作者:王金梅 杨臻 | 责任编辑:许浩成
摘要:      生态环境是中国梦的一部分,衣食住行无不与环境有关,是老百姓最基础最现实的考虑,所有人概莫能外。
《爱在胡杨》在呼和浩特隆重上演

【摘要】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包含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方向。生态环境是中国梦的一部分,衣食住行无不与环境有关,是老百姓最基础最现实的考虑,所有人概莫能外。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中国网1月8日讯(记者 杨臻)7日晚,由内蒙古德德玛艺术职业学院新创的,以真人真事、时代楷模苏和为原型的大型公益环保题材音乐剧《爱在胡杨》在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剧场隆重上演,观众反响热烈。

据悉,该公益环保题材音乐剧由我国著名歌唱家德德玛发起、投资制作并出任艺术总监。德德玛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的血液融入了其中,以其毕生对蒙古族音乐文化的深厚造诣投入剧目创作,其曲目编排恢弘大气、震撼人心,唱出蒙古人乃至各族人民对绿色的呼唤与追求。这也开启了蒙古族音乐剧个人投资制作的先河。

剧情介绍:据一位土尔扈特蒙古人种树治沙真人真事改编

该剧根据时代楷模、感动内蒙古人物—— 一位土尔扈特蒙古人苏和同志真人真事改编创作。剧中,以主人公孟和在大漠深处坚守十余年种植梭梭树的善举为主线,以孟和与那森的老友情谊为副线,不仅再现了蒙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性,还站在人文的角度,将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情谊表现得淋漓尽致。

剧中主人公孟和本来是盟政协主席。可在一次归乡时,看见家乡自然环境被严重破坏,沙尘肆虐的情景。故乡母亲的呼唤,使他毅然决定放弃衣食无忧的生活,要回乡种树造林,抵挡风沙。他毫不犹豫地回到盟里办理了提前退休的手续,与妻子一起将家搬到了额济纳黑城附近,开始了风餐露宿,但对他来讲充实快乐的种树生活。他将故乡当做母亲,将自己栽种的树苗当做孩子,以无私奉献的精神,竭尽全力,为故乡、为祖国、为人类的绿色之梦付出了一切。而往往好事多磨,随着他深居沙漠,人的流言蜚语、金钱的诱惑、沙尘暴的疯狂、朋友的离开接踵而至,使他一次次陷入困境……

该剧剧情跌宕起伏,以不同地区的蒙古族风格的歌、舞、器乐,表现了充满正能量,又不失幽默风趣的故事情节。

创作背景:德德玛有感于家乡草原植树人治沙壮举倾情力作

在自然环境不断被破坏的今天,著名歌唱家德德玛有感于其家乡植树人苏和同志的感人事迹,以及阿拉善SEE环保组织一直以来致力于阿拉善荒漠治理的奉献精神,和许许多多为草原绿色无私奉献的人们,希冀以其毕生艺术生命创作一台展现草原植树人这一特殊群体的舞台剧作,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以舞台剧这样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宣传发扬时代楷模精神,唤起公众对环境的关注、对人类未来的关注,呼吁更多人参与环境保护,真正实现戈壁的绿色梦!该剧还打算以汉语排练演出,旨在不仅要让每一位观众看到这位时代楷模对大自然的关爱和付出,更要让人们将热爱大自然、关心人类未来的理念付诸行动。

创作团队:四面八方优秀艺术创作者为保护生态共同发力

本剧创作团队来自四面八方,但是每个人都怀着对苏和同志的崇敬之情走到一起,不为名不为利,克服很多并不属于他们的困难,以苏和同志坚韧不拔的时代精神全力投入到了这一新的创作、尝试中。

该剧作曲由德德玛老师的好朋友、蒙古国著名作曲家纳•占钦诺日布先生担任,阿拉坦胡亚嘎编曲,蒙古国编剧苏和道尔吉先生原创编剧,拉西尼玛、图力古尔、阿如娜修改提高,赛兴嘎、乌日吉图担任导演。

每位演职人员克服种种困难,集中精力,努力向观众呈现更完美的艺术作品,更希望以这一充满正能量的剧目影响人们意识到大自然的变化,投身于环保事业,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精彩剧照:努力向观众呈现更完美的艺术作品

现场花絮:德德玛等艺术家观看《爱在胡杨》彩排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