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草原儿女> 草原骄子

李果仙:艺术离不开老百姓

2015-10-26 13:31:22 | 来源: 正北方网-内蒙古日报 | 作者: 张玉福 | 责任编辑: 许浩成
摘要: 李果仙,道情剧种的传承人,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创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李果仙13岁学戏,14岁登台演出,15岁成了主角,16岁就代表白泥井乡业余歌剧团参加了“全区基层业余文艺队汇演”和“全盟工人业余文艺队汇演”,均获得表演艺术一等奖。

红、黑、生、旦、丑样样能演

1971年,达拉特旗乌兰牧骑解散,演艺人员都下放到各工厂,李果仙被调到达拉特旗造纸厂当了工人。直到1981年,她被时任达拉特旗旗委书记张文斌发现,说这么有功夫的好演员放到造纸厂不是浪费人才吗?于是将她调回达拉特旗文化馆。

李果仙不仅民歌、二人台唱得好,演道情戏更拿手。“道情九弯十八调,几个调调一大套,套套里头有弯弯,弯弯里头有调调”,在她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红、黑、生、旦、丑样样能演。道情戏里她演过《曹庄杀狗》《李逵搬母》《三贤》《杀楼》《老少换妻》等剧目;在地方戏大型歌剧中演过《挑女婿》《朝阳沟》《孔雀东南飞》等;《走西口》《打金钱》《打樱桃》《打秋千》《挂红灯》等二人台剧种里的主角她几乎都演过。50多年的演艺生涯中,在道情、二人台等戏剧中李果仙成功塑造了几十位朝代不一、性格迥异、地位悬殊的艺术形象。

李果仙是一位创造性和发挥性极好的演员,她的名声十分“火”,特别是在文革前的庙会演出中,每年一到农历五月二十前夕,十里八乡的人们都争着抢着订她的戏,如果暂时订不上,宁可晚看几日也要等着她……

李果仙有名了,走红了。可她没有以此向政府要待遇、向百姓要“出场费”,相反却开始觉得自己更应该好好回报观众,她说:“我能红起来,都是老百姓捧起来的。”她把荣誉作为服务百姓的动力,每年坚持演出五六十场戏,足迹遍布全旗的村村社社,成为城乡观众和戏迷们十分喜欢的演员。

上世纪80年代初,全旗在“文革”期间中断的“扭秧歌”“耍龙灯”“跑旱船”等群众性文艺活动又恢复组建,为帮助和辅导各地创办秧歌队,李果仙走村串乡忙得不可开交。不管风寒天还是炎热天,她每天都按时到场,扭、扮、唱、走场等形式和技巧每天都要带领队员反复演练数百遍。几个小时下来,早已汗流浃背,衣裤都被汗水浸透了,尽管格外忙碌也没报酬,可她还是十分开心。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