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草原儿女> 草原骄子

李果仙:艺术离不开老百姓

2015-10-26 13:31:22 | 来源: 正北方网-内蒙古日报 | 作者: 张玉福 | 责任编辑: 许浩成
摘要: 李果仙,道情剧种的传承人,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创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李果仙13岁学戏,14岁登台演出,15岁成了主角,16岁就代表白泥井乡业余歌剧团参加了“全区基层业余文艺队汇演”和“全盟工人业余文艺队汇演”,均获得表演艺术一等奖。

李果仙,道情剧种的传承人,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创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她那高亢激越、独具个性的唱腔和挥洒自如、细腻传神的表演,至今让观众记忆犹新。

  成为乌兰牧骑演员

李果仙是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吉格斯太人,1945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没什么手艺,以打工为生。她6个月时,母亲因病离开人世,之后她寄居在姑姑家,10来岁才回到父亲身边。少女时代的李果仙爱蹦爱跳、活泼大方。她天生有一副清亮圆润的嗓音和优美的音质,人长得又漂亮,13岁那年,白泥井乡业余歌剧团到吉格斯太演出时,剧团领导发现了她,将她招到剧团当了演员。

李果仙13岁学戏,14岁登台演出,15岁成了主角,16岁就代表白泥井乡业余歌剧团参加了“全区基层业余文艺队汇演”和“全盟工人业余文艺队汇演”,均获得表演艺术一等奖。生性有一股执拗劲儿的她,除刻苦自学外,还先后拜土右旗二人台表演艺术家张高换和河曲县道情戏表演艺术家四毛眼为师,她不耻下问,勤学苦练,演技一天比一天出彩,很快就成了剧团的台柱子。无论是演道情戏还是演二人台等地方剧,她扮相俊俏,唱、做、念、舞俱佳,尤以唱功见长,她发声、吐字、用气都很讲究,行腔自然流畅、润腔装饰细腻,表演传神,总是叫人“看了还想看”。

1966年,李果仙调到达拉特旗歌剧团,剧团后更名为达拉特旗乌兰牧骑,当时剧团主要以演“革命样板戏”为主,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二人台和道情戏的钻研。那时的演出极其辛苦,年三十要慰问工人,大年初一要慰问解放军……虽然一年也挣不了200块钱,可演员们个个劲头十足。一次在包头石拐演出时,李果仙如厕时裤腰带突然一断两截,当时身无分文,这让她很尴尬,一位热情的房东大姐花了两角钱给她买了一条新裤带,才解了燃眉之急。李果仙吃苦耐劳,安贫乐艺,和团里的师兄师姐们一起,背着行李,走南闯北,四处奔波。那时每到一个村子,往往要步行30多里地,一天下来腰酸腿疼,有时两只脚肿得连步子都迈不开。

在农村,演出条件特别简陋,可李果仙从没有嫌弃过,她和所有的演员一起吃、一起住,有时吃在老乡家,她和老乡相处得像一家人,还帮着他们担水、扫院干农活儿。她说:“老百姓需要艺术,艺术离不开老百姓。”心系农民群众,情注基层舞台是她的服务信念。

1   2   3   下一页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