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草原儿女> 草原骄子

牟春玲:传承蒙古耳枕工艺

2015-09-02 09:13:02 | 来源: 正北方网-北方新报 | 作者: 李国萍 | 责任编辑: 许浩成
摘要: 从事耳枕事业,要从牟春玲奶奶八十大寿的家宴上说起。2011年,牟春玲被通辽市科尔沁区妇联吸纳为妇女手工艺品协会会员,并为她协调办理小额创业贷款,还为她提供了60平方米的工作场地。牟春玲说,她要将自己的耳枕产业做大做强,要将这古老且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传承下去。

科尔沁草原上的人们勤劳勇敢,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谱写着无数的传奇和故事。牟春玲,一名蒙古族女子,她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保护和传承着具有蒙古族特色的科尔沁蒙古耳枕工艺,用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闯出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创业之路,成为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牟春玲出生在以手工缝制工艺而闻名的家族——牟氏家族。牟氏祖辈曾专门为达尔罕王府制作服饰,从孝庄文皇后时期开始为科尔沁各蒙古族王公贵族制作服饰和家居用品,家族缝制技艺精湛绝伦、远近闻名。传承家族古老技艺的想法,一直深深埋藏于牟春玲心中。

一次意外事故,牟春玲失去了深爱的父亲。家里的顶梁柱没了,面对生活的窘境,牟春玲当起了代课老师。代课期间牟春玲一边教书一边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赤峰教育学院函授大学。喜悦过后又要面对扑面而来的现实,每月60元的工资根本不够支付每年800多元的学费。牟春玲没有放弃,她用仅有的一点儿钱,批发回来一些袜子、毛巾等,再想办法卖出去。3年来牟春玲靠着自己的力量,圆了大学梦。

结婚后,由于丈夫工作调动,牟春玲来到了通辽市。先在通辽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工作。3年后,喜欢挑战的牟春玲又成为了一名保险业务员。从事保险业务第18天时,她就赚到了第一桶金,一份3000元的保单让她赚了700多元。

2002年,牟春玲的保险业绩做到了通辽市第一、自治区排名第二的好成绩,并荣获了“国家一级金质奖章”的殊荣。6年来积累的经历和财富,让牟春玲有了自己当老板的想法。辞去了保险公司的工作后,牟春玲投资8万元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巴林石店。虽说做保险的时候是业务精英,可开店当老板却是门外汉,不到半年时间,投资的8万元几乎赔光,面临着破产危机。合伙人带着石头离开了,只给牟春玲留下了空空的货架和店面。每天牟春玲都会到店里打扫卫生,她不想放弃这份事业。一天,一位客人走了进来,向牟春玲订购了5万元的货,这笔大生意让牟春玲有了精神,巴林石店的生意渐渐有了起色。

从事耳枕事业,要从牟春玲奶奶八十大寿的家宴上说起。

姑姑送给了奶奶一对手工缝制的耳枕,这对耳枕不但成为家宴上的焦点还特别讨老人的喜欢。“只可惜,现在会这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姑姑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引起了牟春玲的兴趣。想起了小时候的心愿,也为了传承家族的手艺,牟春玲坚定了心中的信念。“我来学,我来把这手艺传下去!”就这样,43岁的牟春玲全身心投入到耳枕的制作和研发。

科尔沁蒙古耳枕做工精巧,制作起来费时、费力、费料。牟春玲用了4年时间,跟着姑姑学习。从设计、制版、选材到裁剪、缝纫,牟春玲认真地学,仔细地做。2009年,牟春玲的科尔沁蒙古保健耳枕获得国家专利并注册了“德居园”和“孝庄”商标。2011年,牟春玲注资30余万元,创办了孝庄家居用品有限公司。

2011年,牟春玲被通辽市科尔沁区妇联吸纳为妇女手工艺品协会会员,并为她协调办理小额创业贷款,还为她提供了60平方米的工作场地。经妇联的推荐,牟春玲的孝庄枕先后参加了东北亚文博会和第十七届澳门国际博览会。在澳门国际博览会上,具有蒙古族特色的耳枕受到各国人士的喜爱,牟春玲带去的产品销售一空。2012年,牟春玲的科尔沁蒙古保健耳枕成功申报了通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牟春玲说,她要将自己的耳枕产业做大做强,要将这古老且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传承下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