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演员到导演
巴音从小喜欢看电影。他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进入话剧团工作。虽然在话剧界小有名气,但是巴音依然对电影心怀梦想。在上海戏剧学院期间,他用8个月时间看完了200多部电影,并且将看电影的习惯保留至今。1998年,他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进修。10年后,他拍摄了自己导演的第一部电影——《斯琴杭茹》。
“其实我是内心想拍,想把自己对大草原、对草原人的体会和思考展示给大家。”巴音一直希望能够拍摄一部属于自己的胶片电影。《斯琴杭茹》让他如愿以偿,但也一度让他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一开始我觉得自己不适合当导演。”巴音听到自己当年说过的话后大笑起来。他解释道,导演和演员不同,除了艺术创作,还需要考虑到很多和艺术无关的事情。“其实作为一个导演,很可能只有四分之一的工作和艺术有关。”巴音有点无奈,“我拍这样的片子完全是为了展现自己内心的东西。”和商业片不同,民族类型的电影很难获得很高的票房,这让影片的融资成为一大难题。除了最基本的资金问题,影片中一些需要大量群众演员的镜头对导演的调度能力要求极高,也曾让自称“一根筋”的巴音感到过为难。
大学生电影节让巴音找回了梦想。也让他在导演之路上走得更加自信和坚定。《斯琴杭茹》拍摄之后一度感到灰心的巴音在大学生电影节中获得了3个重要奖项和1个提名,再一次产生了拍摄电影的念头。
2014年,巴音带着《诺日吉玛》参加了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作品展映。这是一部民族题材的作品,但更是用人性说话的作品。“我曾听说过,一部电影,如果仅仅通过画面就可以让观众理解80%,那么这就是一部好电影。”在巴音看来,一部好的民族题材电影,更应该注重保留民族的色彩,而不应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穿件民族题材的外衣——好电影无需语言相同,人性总是相同的。在影片《诺日吉玛》中,巴音大胆地启用了新人。影片主角、也是他的妻子巴德玛是学声乐出身,两位配角都是普通的残疾人。“这部影片里找非专业演员来演,少了刻意,恰好没有一点表演痕迹。杭盖的扮演者小宝音本人多才多艺,他的马技极其专业。”巴音透露,这正是影片亮点之一。
两部由巴音导演的影片深受好评,这并没有令他骄傲自满,卸下导演的光环,巴音启程赶赴横店影视基地,恢复了他的演员身份。这个为电影而生的蒙古族汉子用他的大半生在各种角色中自如地转换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