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左旗,每4人中就有1人在传唱长调民歌
乌兰托娅,新巴尔虎左旗旗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这次蒙古族长调民歌保护成果展示活动的总协调之一。
说起这次活动的背景,乌兰托娅介绍,蒙古族长调民歌在新左旗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2007年9月,新左旗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蒙古族长调民歌之乡;2014年12月,巴尔虎长调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经过10余年的保护、传承、发展,如今在新左旗,每4个人中,就有1个人在传唱长调民歌。
新左旗辽阔壮美,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涌现出了宝音德力格尔、塔布亥、巴达玛等一大批著名长调民歌演唱家和教育家。在巴尔虎长调民歌的传承和发展上,这些艺术家和民间歌手们功不可没。
巴尔虎长调,是新左旗重要的文化符号和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力图建设文化大旗的新左旗,就是要以这次活动作为平台和切入点,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
10多年来,新左旗在长调民歌的保护和发展上不遗余力。1999年,部分艺术镇成立了长调班和合唱团,长调民歌教学走进了民族中小学校的课堂;2005年,旗委、政府决定,把长调民歌收入全旗民族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旗里多次开办长调学习班,培养新一代传承人,让长调民歌在群众中薪火相传;2006年起,连续3年举办了“宝音德力格尔杯”全区蒙古族长调民歌演唱大赛及研讨会;成立了新左旗长调协会,开展长调比赛、培训、研讨、拓展和深化长调研究领域;全旗对长调歌手、歌曲进行普查和登记,对各具特色的长调民歌进行搜集、整理和挖掘……
目前,新左旗长调广场正在紧张地建设之中,长调博物馆前期工作正在进行,将于明年开工建设。
238人(组)参加初选,评选出优秀传承人48名
在内蒙古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王家隽和学者张劲盛的眼中,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张劲盛介绍,2008年开始,中、蒙两国开展了为期两年的蒙古族长调民歌田野调查,摸清了长调的“家底”,对活态传承的长调民歌数量,传承人的人数、年龄结构等真实状况有了具体了解和把握,获得了一批精确的统计数据。据此,国家和自治区制定了详尽的抢救计划,设立了新左旗、阿右旗等6个长调民歌保护基地,推行了传承人4级保护制度,确定了代表不同地域风格的长调传承人。
如今,全区蒙古族长调的传承人数量明显增加。就流传于锡林郭勒盟的潮尔道而言,原来会唱潮尔道的不足5人,现在可达一二百人。传唱长调的人群成分也越来越多元化,由原来主要在牧民间高歌,渐变为艺术工作者、学生、公务员等共同传唱。10年来,通过多次举办理论研讨会、发表论文、出版专著,蒙古族长调民歌理论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长调的社会功能,尤其是民俗功能得以恢复和重建,长调开始进一步融入生活、融入社会。我区的艺术工作者不辞劳苦,在中、蒙两国联合田野调查之后,继续坚持开展长调民歌田野调查,对长调民歌进行实时监控,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长调民歌的活态传承奠定了基础。
今年是蒙古族长调民歌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10周年。由自治区文化厅、呼伦贝尔市政府联合主办,自治区艺术研究所、新巴尔虎左旗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蒙语部共同承办的“全区第二届蒙古族长调民歌保护成果展示活动”,就是对10年来长调民歌的传承保护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对保护的成果进行集中检验和展示,这将进一步厘清长调民歌的传承链条。同时,通过对优秀传承人的选拔,可以丰富长调民歌的曲目,发现好的苗子,完善、壮大4级传承人保护体系。
这次活动得到了全区各盟市的积极响应。12个盟市238人(组)参加了优秀传承人的初选,80人(组)歌手经过复选和终选,48名歌手荣膺蒙古族长调民歌优秀传承人称号。学术研讨会收到长调研究各方面、各领域论文50余篇,通过交流、研讨,9篇论文获奖。新左旗长调协会主席都古尔苏荣的论文《呼伦贝尔巴尔虎长调民歌研究》荣获一等奖。
王家隽说,这次展示活动之所以选择在新左旗举办,一是新左旗是“中国蒙古族长调民歌之乡”,长调在新左旗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二是新左旗是蒙古族长调民歌大师宝音德力格尔的故乡,宝音德力格尔是一面旗帜,在全区长调民歌界有着巨大的影响。
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在濒临危境之后,如今涅槃重生。我们期盼,蒙古族长调民歌,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内蒙古大地,在辽阔的草原上一代代传唱、发扬。(记者李玉琢李新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