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国标:从造林灭荒到科学绿化

发布时间:2022-04-20 10:18:59丨来源:中国绿色时报丨作者: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绿,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构建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

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造林技术标准化是推广普及高新技术、全面推进国土绿化、提升造林绿化科学技术水平的最有效措施,对于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保障国土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造林技术规程》产生与发展

1995年,我国第一项《造林技术规程》国家标准发布实施,2006年、2016年先后进行了两次修订。每次修订发布与应用,都有其时代背景和现实要求,有力促进了我国造林绿化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林业重大工程的建设,对于规范、指导全国造林绿化工作,提升造林质量和成效,推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全国影响范围最广、采用引用率最高、实施效益最好的林业标准之一。

1995版《造林技术规程》酝酿起草正处于我国林业“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艰难时期。1990年9月,国务院批复了《1989—2000年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党中央发出了 “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掀起了全国大规模的造林灭荒运动高潮。在此背景下,原林业部组织制定了《造林技术规程》国家标准,用以指导全国造林绿化工作和灭荒行动,人工林面积和蓄积量得到了迅猛增长。1995版标准是我国首次将营造林技术标准化的伟大创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指导性,对推动全国造林绿化事业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2006版《造林技术规程》修订计划是2002年提出的,此时正处于我国林业发展从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的关键时期。2003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印发。林业不仅要满足社会对木材等林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更要满足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与此同时,林学、造林学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逐渐成熟,林业分类经营理论与改革政策日益引起关注和重视。2001年《森林培育学》教材正式出版,取代施用多年的《造林学》,生态学原理作为森林培育的理论基础直接指导造林作业。造林成为森林培育的重要一环,造林技术与培育目标高度相关,造林技术扩展到了整个森林培育过程,林木遗传、林分结构和林地环境三大调控措施配套协调形成新的培育体系。2006版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为推动全国林业重大工程的顺利实施、实行分类经营、规范工程管理、提高造林工程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6年《造林技术规程》再次修订,是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实践举措。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推进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维护森林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以增绿增质增效为基本要求,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质量优先,坚持山水林田湖生态治理、加速国土绿化,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2016版《造林技术规程》坚持以自然保护优先的生态文明理念为指针,以森林生态学、森林培育学等林业先进理论为指导,以提高造林质量和科技水平为宗旨,采用林业科技新成果,科学规范造林工序和绿化行为,引入造林新理念,引用造林新技术,再版修订内容实现革命性的创新。2016版《造林技术规程》充分体现了时代背景和现实需要,有力促进了我国造林绿化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林业重大工程建设,对指导全国造林绿化工作、科学推进国土绿化、提升造林质量成效、推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支撑作用。

近年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的决策部署,研究制定关于科学绿化指导意见,并组织开展了广泛调研,认真分析了造林绿化生产实践和现行《造林技术规程》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组织专家团队开展了《造林技术规程》修订研究工作,现已修订完成《造林技术规程》报批稿,并按程序上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审核发布。

标准推进新时期科学绿化

2021年5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提出:“科学绿化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建设绿水青山的内在要求,是改善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对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具有重大意义。”指导意见对科学绿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化完善国土绿化技术标准体系”成为科学绿化的重要技术支撑。

指导意见对科学绿化工作作出了“四个坚持”的要求:“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遵循生态系统内在规律开展林草植被建设,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坚持规划引领、顶层谋划,合理布局绿化空间,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绿,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构建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坚持节约优先、量力而行,统筹考虑生态合理性和经济可行性,数量和质量并重,节俭务实开展国土绿化。”这为科学绿化标准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五个一”初步构建起科学绿化标准化体系:

一份指导文件。2021年5月18日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包括三章十六条,分别从总体要求、主要内容、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科学绿化工作的重点方向和任务,科学绿化标准化是其中重要一项。

一个高效机制。建立了统一权威的科学绿化工作机制。科学绿化工作要坚持统一谋划、科学部署,紧贴实际需求。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地方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一支专家队伍。全国营造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385)有一批专业的技术专家队伍。由48名委员组成,来自营造林领域主管部门以及从事科研、生产、应用等单位营造林领域权威专家。

一套标准体系。组织编制并不断完善了全国营造林标准体系。目前已发布营造林国家标准22项、行业标准300余项。涉及林地评价、造林、森林抚育、低质低产林改造、森林管护及森林更新全过程,涵盖营造林工作的调查、监测、规划、设计、作业、检查、检验、管理、生态评估、环境保护等方面。

一批重要标准。为落实《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要求,研制发布了一批重要标准。其中包括40余项基础通用标准,120余项珍贵、重要树种培育标准,160余项重点生态区域森林培育标准。

森林生态系统安全关乎国家安全,关乎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下一步,营造林技术标准化工作将以落实生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为重点,以服务国家生态安全工作和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首要任务,着力释放标准效能,坚持系统观念,加强标准化顶层设计;坚持创新驱动,构建标准化工作良性生态;坚持服务大局,抓好重点标准研制;坚持发展理念,优化国际标准化工作策略。(文:周洁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