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日盖:青海达日县草原保护一线的老兵

发布时间:2020-09-16 14:52:10丨来源:中国绿色时报丨作者:张红梅 宋晓英 张雅宁 于海丨责任编辑:赵明霞

40年光阴荏苒,流逝的是青春,收获的是信念与责任、真诚与感动,还有每年春夏的那一片碧波。

8月的草原,天晴气爽。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窝赛乡直却沟一片新修复的草场上,记者见到了达日县草原站站长罗日盖:一位身穿传统藏族服装,头戴藏式毡帽,皮肤黝黑的藏族老人,他胸前佩戴的党徽在阳光下分外耀眼。

1958年,罗日盖出生在达日县上红科乡一户普通的藏族牧民家庭。最初,他从事拖拉机维修工作,由于技术好,再加上对草原有着深厚的感情,后来到县草原站工作,一干就是40年。为了保护好家乡和三江源的生态环境,他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行动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

“刚到草原站工作时,看到牧民生态保护意识不强,我就不厌其烦地给他们做工作。为了让牧民看到治理的成效,我还不断进行研究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回想当初的情景,罗日盖记忆犹新。“黑土坡”和“黑土滩”的出现,是草原生态退化的一种标志,是由过度放牧、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的,如果不及时治理,再严重就会沙漠化!“我们这里是纯牧区,只有保护好草原,我们才能有出路,日子也才能越过越好。”

2011年,罗日盖所在的草原站曾对全县的“黑土滩”与“黑土坡”进行过全面调查,其中满掌乡黑土滩的面积占整个草场面积的80%。由于草场严重退化,这里50%的牧户需要搬迁到其他地方。

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草原牧民,看到家乡生态环境恶化,罗日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达日的草原是黄河源头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危急时刻,国家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在江河源头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保护行动,退牧还草、人工种草、灭鼠治虫、建设网围栏……罗日盖高兴地说:“自实施三江源黑土滩治理修复工程后,这里现有的草场已能满足牧民的需求。治理成效显现后,牧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也不断提高。”

多年来,怀着对草原事业的无限热爱,罗日盖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忘我工作,执著探索。无论是草原调查、草地监测、鼠虫害防治、还是草原补播改良都要深入到草原现场才能开展工作。为了全身心地投入,他每年有200多天都在野外工作。40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全县的每片草场,绘制了达日县九乡一镇所有的草地现状示意图,牢记着每个乡镇的地域名称甚至详细到一座山、一条山谷、一条河流的名字与牧户的居住点和大致居住的户数。在单位,同事们都称他是达日的“活地图”。

“全县哪些地方有黑土滩,哪里有黑土坡,哪个地方需要治理,全都在他心中。”达日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才让当周说。

在国家和青海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罗日盖和单位同事们在省州业务部门和相关科技单位的指导下,达日县“黑土滩”和“黑土坡”等草原生态治理和修复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而他却因常年在户外奔波,双膝关节严重受损,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即便如此,他对工作依然没有半点松懈。

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孜孜以求,让罗日盖的业务技能不断提升,牧草种子的鉴别、草地监测的要点、优质牧草栽培技术等,他都能娓娓道来。

“你看这个还没成熟,里面是干的;你看这个成熟了,一咬里面就会有浆液。”在新修复的草场上,罗日盖随手抓起一些草籽,剥开后告诉记者鉴别草籽优劣的办法。

罗日盖告诉记者,每年种草前,草籽都要提前进仓,此时他就会带领草原站所有的工作人员进行抽检工作。如今,他们还会沿用土办法,来检测草籽的饱满度。

40年光阴荏苒,流逝的是青春,收获的是信念与责任、真诚与感动,还有每年春夏的那一片碧波。

突出的工作业绩,让罗日盖先后获得“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优秀科技工作者”“第二届‘果洛好人’提名奖”等多项荣誉。

对于草原未来的发展,罗日盖信心十足地说:“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草原的生态治理一定会越来越好,牧民的生活也会更加富裕。”

(作者:张红梅、宋晓英、张雅宁、于海,原标题:罗日盖:草原保护一线的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