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富有建议:统筹保护研究田野文物 留存草原历史文化记忆

发布时间:2020-01-14 17:27:50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苏文彦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民进内蒙古区委委员杨富有建议大力加强田野文物保护,统筹历史文化研究,让内蒙古旅游事业拥有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中国网1月14日讯(记者 苏文彦) 正在召开的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民进内蒙古区委委员、锡林郭勒小组组长,锡林郭勒职业学院院长,锡林郭勒盟知联会副会长杨富有提交提案,建议大力加强田野文物保护,统筹历史文化研究,找寻祖先的记忆,让内蒙古旅游事业拥有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现场(摄影:中国网记者 苏文彦)

杨富有说,内蒙古是诸多游牧文明的家园,特别是影响巨大的蒙元文化发祥地,深刻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历史。内蒙古历史遗存丰富,文物保护点多面广,是全国的文物大区。但是内蒙古的文物特别是田野文物分布十分分散,保护文物的意识、经验、人才队伍都相对匮乏,给内蒙古的田野文物保护带来了巨大挑战。

据介绍,内蒙古地区自古以来以游牧文化为主,田野文物多处于草原腹地,范围广、数量多、监管保护难,失管、失防、失窃案件时有发生。例如锡林郭勒盟的10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中,古遗址、古墓葬等田野文物占据总量的80%以上,分布在20.3万平方公里的草原、荒漠深处,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此外,传统游牧文明的特性导致文字性历史资料、历史遗存有限,这也更加需要盘点历史文化家底,摸清历史文化遗存底数,整合力量,统筹开发,集中展现。

内蒙古政协委员杨富有接受记者采访(摄影:中国网记者 王金梅)

以内蒙古目前唯一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元上都为例,要发挥其历史文化遗产作用和旅游资源作用,仅仅依靠元上都遗址远远不够。但元上都遗址附近的李陵台、辽代凉陉、金界壕、金代纳钵、新旧桓州、南坡店、望都铺以及东西北凉亭等丰富的古代遗址,要么被埋没、要么被破坏甚至被遗忘,导致元上都遗址显得单薄、单调。

另一方面,随着生产生活方式变迁,还有一些具有浓郁内蒙古特色的田野文物正在逐渐消失。例如牧业生产中,原有的打草、放牧手段已经被现代化打草、机械化甚至无人机放牧、GPS定位等替代,这也使得原有生产方式下的田野文物保护刻不容缓。

杨富有认为,缺乏历史文化底蕴支撑的草原风光游相对单调,随着内蒙古旅游事业的发展,历史文化旅游必然会成为支撑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为此,杨富有建议,从自治区层面制定全面加强田野文物保护的具体政策,落实人防、物防、技防等各项措施,形成系统、完善的综合保护体系;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发挥好“马背文物保护队”的作用,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田野文物保护;内蒙古自治区编制规划,安排专项人力、物力,统筹开展历史遗存、田野文物的研究、开发,保护历史文化遗址,丰富旅游历史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