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闲”不“闲” 通辽市辽河镇东风村村民忙“淘金”

发布时间:2020-01-07 16:20:00丨来源:通辽日报丨作者:张宇曦 王海斌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冬闲”景象在辽河村早已不见,这都得益于村里的手工编织合作社、家政服务合作社和即将挂牌的劳务输出合作社。

隆冬的北方,冬阳不曝,照在内蒙古通辽市通辽经济开发区辽河镇东风村村民刘红艳家的炕上,整个屋子都暖洋洋的。她正忙着手工编织新年畅销的小动物挂件,年近70岁的婆婆帮她打下手。这几年她也惊讶于自己的变化,“冬天咋比种地的时候还忙了呢?”可是这样的忙碌,她心里乐呵。

 image.png

辽河村村民展示手工艺品

刘红艳的家里有30多亩地,机械化作业空余了大量时间,前几年,她也和村里的百姓一样,秋收结束后就进入“冬闲”了,组局打麻将、玩扑克,时间就这样毫无意义地消耗掉了。自从村里手工编织合作社成立,左邻右舍的妇女都加入进来,她也不肯落后,加入了合作社,村里合作社掏钱买材料,刺绣、编织,一件成品手工费少则十几元、多则上百元,一年下来能增收5000元左右。通过手工编织挣钱仅仅是刘红艳增收的一项,村里的家政服务合作社成立后,她积极报名参加,通过培训掌握了家政服务的基本技能,日工资100元起步,今年仅家政服务她就挣了1万多元。

不仅刘红艳一家人闲不住了,同村的王国富会点木工的活计,通过村里的介绍,他和同村的几个乡亲组团出来打工,工资稳定,不用愁要不来钱,一年下来,能挣七八万元。

“冬闲”景象在辽河村早已不见,这都得益于村里的手工编织合作社、家政服务合作社和即将挂牌的劳务输出合作社。

2015年,东风村组建新班子,着力培育积极向上的村风村貌。村里妇女历来有手工编织的基础,村“两委”将手艺好的妇女组织起来,成立手工编织合作社,带动妇女姐妹加入进来,村里提供场地、购买原材料,带头人和村干部找销路。为了让技艺更加精湛,东风村党支部书记王淑玲联系开发区蒙东情职业培训学校老师进村开课,通过专业细节培训让产品质量再上新台阶,如用线的颜色搭配、设计的样式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改进,手工编织合作社妇女们的技术一步步走向成熟,如今村里20多名妇女加入合作社,每户年增收4000至5000元。合作社的手工编织展示厅,各种挂件精致可爱,帽子、背包时尚又实用,拖鞋美观大方……村里妇女还通过最火的“快手”平台进行直播,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不断,销售异常火爆。

辽河村由15名妇女组成的家政服务团队在市里的知名度也是响当当的,业务涵盖月嫂、“日常卫生+清理”等工作,金牌月嫂月薪能达到每月6000元。家政服务是东风村“两委”组织成立的,同样以村里妇女为主,合作社对接市里有需求的单位,家政服务打通了村里稳固增收的另一条新渠道。

“如今我们村的妇女,比的不是谁穿得好、长得美,比的是谁心灵手巧,谁家能挣钱。”王淑玲骄傲地介绍着村里的变化。

为了打开增收渠道,东风村“两委”还鼓励村里有技术的带头人发展劳务输出,村里不但帮着联系业务,每年还对带动劳务输出的优秀个人给予奖励。如今,村里三支常年劳务输出的务工队,带动本村壮年男劳动力20余人外出务工,近到通辽市内,远到北京、天津等地。这不,在镇里的支持下,东风村的劳务输出合作社即将挂牌成立了。

“谁家两口子再犯懒,自己都不好意思再闲着了。”“谁家的收入落后了,那得铆足了劲儿蹭蹭往上追。”如今,东风村百姓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没了冬闲,有的,是奔向幸福生活的动力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