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草原巧手绣娘让梦想“开花”

发布时间:2019-06-14 21:07:29丨来源:内蒙古日报丨作者:赵丹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在内蒙古大草原,巧手绣娘们用一根小小的绣花针,已经闯出了一条文化扶贫的致富路。


  提起刺绣,人们容易想起江南水乡的绣娘。一根针,绣出了满是江南秀色的山水田园。在内蒙古大草原,巧手绣娘们用一根小小的绣花针,已经闯出了一条文化扶贫的致富路。

  近日,兴安盟科右中旗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蒙古族刺绣文化之乡”,并同意在当地建立“中国蒙古族刺绣文化传承保护基地”。这一喜讯,让王府刺绣的绣娘们倍感振奋。

  在深圳文博会上,王府刺绣的绣娘让来自几十个国家的参展商和四面八方的观众开了眼界。这门起源于清代的技艺,做工细腻、独到,讲究针法及纹路,艺术地展示出当地的历史与文化,再现了科尔沁文化的精粹。王府刺绣通过与深圳非遗生活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已经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为了传承好这门手艺,同时让贫困户通过产业技能摆脱贫困,2016年以来,旗里从精准扶贫出发,通过“集中培训、上门辅导、手把手教授”,在全旗推广刺绣。“旗里免费为贫困户发放刺绣工具和原料,定期举办刺绣培训班,还建起了王府刺绣文化博物馆。”科右中旗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府刺绣产业推进组负责人白晶莹说。

  近年来,科右中旗积极挖掘、传承和发展蒙古族传统刺绣艺术,成立了专题性博物馆和规模化产业发展基地,成为蒙古族妇女“居家就业、巧手致富”的优秀范例与政府主导的“文化扶贫、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截至目前,在全旗173个嘎查集中举办刺绣培训班100期,共培训绣工1.47万人次。目前,全旗从事蒙古刺绣的农牧民及居民超过2.1万人,已实现1000万元的产销收入。2018年,王府刺绣销售额达825万元。

  刺绣,蒙古语为“嗒塔戈玛拉”。蒙古族刺绣以彩色丝线、棉线、驼绒线、牛筋、马尾鬃等绣线为主,通过绣、帖、堆、剁等技法在绸、布、羊毛毡、牛皮等上面绣出各种美丽图案,刺绣过程中讲究构图均匀、整齐、连贯、协调。2009年,蒙古族刺绣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刺绣,改变了通辽市扎鲁特旗黄河图嘎查建档立卡贫困户包玉兰的生活。包玉兰从17岁开始跟着母亲学刺绣,现在通过嘎查的合作社卖绣品增加了收入。黄河图嘎查有109名妇女,会刺绣的有60余名。该嘎查于2018年8月成立了扎鲁特旗斡伦手工艺专业合作社,总投资13.5万元。合作社现有社员3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人。30余名绣娘共制作了600余件蒙古袍和各类产品,通过村部展销、网上批发零售等形式出售,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年底将分红6500元以上。

  通过“协会下订单、绣工接订单、计件算收入”模式,内蒙古的绣娘们已经探索出一条精准扶贫的产业化发展路子。

  在深圳文博会上,宁城御绣轩手工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于和平忙着和各地客商洽谈,第一天就签了5180万元的合作协议。客商们喜欢契丹御绣工艺品画、双面绣屏风、双面绣台屏、双面绣宫扇、虎头鞋,一件件绣品都是1000多年前游牧民族的手工技艺,每一个订单都是一个个贫困户脱贫的希望。

  针线飞舞间造就的精美绣品、色彩强烈的民族元素让内蒙古的民族刺绣大放异彩。而内蒙古的蒙古族绣娘们,正探索着一条越来越宽广的文化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道路,靠一双巧手编织着自己的梦想。(原标题:巧手绣娘让梦想“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