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开鲁县“三色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19-03-27 19:54:05丨来源:通辽日报丨作者:胡建华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力促以黄玉米为代表的“金色产业”、以红干椒为代表的“红色产业”、以生态建设和新型能源为代表的“绿色产业”不断提质升级,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成功走出一条在农业资源富集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强基础、延链条、促升级,力促以黄玉米为代表的“金色产业”、以红干椒为代表的“红色产业”、以生态建设和新型能源为代表的“绿色产业”不断提质升级,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金色产业”集群化。开鲁县是国家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县、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年粮食产量达30亿斤,其中玉米占95%以上。该县充分利用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玉米淀粉含量高、素有“金玉米”之称的优势,致力于走玉米“种、销、加”三位一体的“金色产业”发展之路,得到了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关于“已具备打造全国玉米生物科技产业集群发展基地的条件”的认定。发展至今已由玉米单一加工向玉米粒、玉米芯、玉米秸全株加工转型,由淀粉、酒精初中级加工向酸、糖、醇、胶、药精深加工升级,产业附加值不断提高。随着开药集团一期年产2000吨强力霉素生产线的试生产,玉米——淀粉——土霉素——强力霉素四级产业链已经形成,玉米经过玉王、华曙、开药三家“链”上企业的层层转化,产品附加值增加了20——100倍。目前,该县共有利牛、玉王、华曙、开药、黄河龙、圣雪大成、华北制药等20家企业,深加工产品160个,年转化玉米250万吨,实现产值270亿元,利税50亿元,带动就业6000人。据了解,到“十三五”期末,该县力争深加工产品达到200个以上,实现产值500亿元以上,使开鲁县成为全国最大玉米生物科技产业基地。为促进产业发展,通过引进热电联产项目、鼓励企业自建电厂、用好电力优惠政策等方式,降低企业用电、用汽成本,打造全国玉米生物科技产业成本“洼地”。

“红色产业”品牌化。开鲁县是全国县域种植红辣椒面积最大的地方和北方县域最大的红辣椒生产集散地,富有“红干椒之都”的盛名,红辣椒种植面积60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15%,远销欧洲、东南亚等10余个国家,占全国出口总量的50%。近年来,该县以加快供给侧改革、产业优化升级为目标,突出抓好种子工程和品牌建设,培育出“道德红”“北星”系列10余种自主品牌红辣椒种子,打造 “巧厨娘”“人禾斋”等品牌。创建国家红干椒种植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东方红万亩绿色标准化溯源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全县红辣椒标准化种植。同时,在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上做文章,人禾斋、晶山食品等15家红辣椒深加工企业,可生产30余种红辣椒系列产品,年加工能力14万吨,销售收入达20亿元以上。晶山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红辣椒出口和精深加工为主的企业,据企业负责人介绍,一吨鲜椒的收购价格基本是1600元,经过企业初加工和冷冻加工,价格提升到1800元/吨,而经过精深加工后,每吨的价格就达到了6000元。

“绿色产业”多元化。坚持绿色富民强县发展战略,走“绿色、环保、生态”发展之路。一是大力发展新型能源产业。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现有深能义和、国华太平沼、华电新能源、盛达光电等风电光电企业11户,全年风电并网发电140万千瓦、光伏并网发电15万千瓦,实现了风电风机塔筒、叶片、主机等全产业链配套,产值达115亿元,利税3.45亿元,带动就业2000人。二是推进绿色生态农牧业发展。一方面,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该县目前已实现基本农田节水全覆盖,打造绿色高产高效核心示范区9个,完成87万亩(到2020年完成200万亩)高效节水工程建设,并同步推进水价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8万亩。通过实施高效节水农业,亩均节水100方、增收370元左右。另一方面,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引导农民“为养而种、为加而种”,转型种植药材、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120万亩,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畜牧业坚持“稳羊增牛扩繁猪”,发展养殖专业村32个,牧业年度牲畜存栏508万头只(其中羊240万只、牛55万头、猪210万口)。同步推进种子工程,着力培育开鲁“科鲁肉羊”品牌,提升产品质量。充分发挥伊赛肉牛、洪泰基础母牛、惠农肉羊、牧原生猪等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良种扩繁,加强育肥基地建设,促进养殖业提质增效。同时,坚持“在兴林中富民,在富民中兴林”,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去年建成经济林基地40万亩,其中果品经济林12万亩、以元宝枫为主的能源油料基地10万亩。计划到2020年,全县以沙果、李子、锦绣海棠、苹果梨、葡萄为主的果品经济林达到60万亩,年产鲜果30万吨,年产值8亿元;建设以元宝枫、文冠果为主的能源油料林基地20万亩,年产值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