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退”出来的金山银山

发布时间:2018-09-19 21:54:21丨来源:内蒙古日报丨作者:施佳丽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一棵棵油松、一株株柠条、一簇簇蒿草……它们都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山坡,昔日光秃秃的荒山坡被这些植株覆盖,一眼望去,绿意盎然。这是记者在以干旱少雨、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闻名全国的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树林召镇什拉台村见到的景象。

        一棵棵油松、一株株柠条、一簇簇蒿草……它们都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山坡,昔日光秃秃的荒山坡被这些植株覆盖,一眼望去,绿意盎然。这是记者在以干旱少雨、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闻名全国的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树林召镇什拉台村见到的景象。

  “这排油松还是我们当年种的呢!”达拉特旗林工站副站长刘平对此记忆犹新。那是1997年,她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下乡的第一件事就是种油松。“当时,我跟着老干部们下来植树造林。但当我见到这么多、这么深的侵蚀沟时,我被震撼到了,没想到这里的水土流失到了这么严重的地步。”

  刘平所说的侵蚀沟如今依然清晰可见。在什拉台村南面山坡下方,分布着数条侵蚀沟,他们犹如黄色的利爪,把土地撕裂得狰狞而可怕。这些侵蚀沟主要发育在半干旱气候带的松散沉积层上,在植被稀疏的缓坡地区,可以发展得很快,使地形遭受强烈的分割,蚕食耕地,造成大量水土流失。

  什拉台村委会主任李耀飞回忆,20年前,这里是“山是和尚头,有沟没水流”“小雨小灾,大雨大灾,无雨旱灾”。“我们村西边就是合同沟孔兑,东边是哈什拉川孔兑,往往一场大雨就能引发山洪。尤其是1998年那场大洪灾,冲毁了很多耕地,低洼处的牲畜都被卷到洪水里去了。”

  国家启动退耕还林政策,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退耕还林第一年,政策是退一亩地补贴200斤粮食和20块钱,我们这里的荒地肯定是产不出这么多效益的。”村民苏金义掰着手指头算起了账,“这是个好事情,可是真能补贴这么多吗?对我们农民来说,不种地就要饿肚子。”在政策推广初期,很多村民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苏金义说他愿意试试,在自家的8亩耕地上种了柠条和苜蓿。

  什拉台村全是丘陵缓坡地带,山上只有一层薄薄的土层,下面都是砒砂岩。退了耕地种什么树,是当时最费心的事儿。“沙柳、杨树,这些常见树种在这里都种不活。最后,我们决定种柠条和苜蓿,推行双行一带灌草混交的种植模式。这样一来,可以做到保持水土和喂养牲畜兼顾。”

  第一年退耕还林补贴发放时,苏金义领到了1600斤粮食和160块钱。“这下大家都信了,都说这是个好政策。”刘平兴奋地说,“我们的政策宣传很到位,村民都抢着要退耕。只用了3年,就基本完成了退耕工作。”

  达拉特旗林业局局长刘锦旺告诉记者,达拉特旗在治理水土流失过程中,真正起到关键作用的工程就是退耕还林。2000年到2011年是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关键时期,这期间,全旗共完成造林面积84.1万亩,涉及到全旗8个苏木镇50个村,共有退耕户16463户。

  如今,什拉台村远近山坡都被各种林草严严实实覆盖了,几乎看不到裸露的黄土。退耕还林工程保持了极易流失的水土,显现出难能可贵的生态效益。“以前这山上甚也没有,你看现在绿茵茵的,多好!即使下雨天,也是点小水,再也没发生过洪灾,过去的噩梦真的一去不复返了。”村民李四笑着说。

  记者补记

  林中不见人,但闻鸡叫声。刚走进达拉特旗树林召镇什拉台村山坡上的柠条种植区,就见成群结队的小笨鸡时而追逐、时而觅食,热闹非凡。

  “退耕还林种柠条,以前只是想着每年有补贴领,比种地强。没想到,我现在靠着这片林子还能养小鸡,收入要比过去高很多呢。”说起林下养鸡,苏金义很兴奋。他家养了80只小鸡,一天能下30个鸡蛋,鸡蛋卖价是每个2块钱,一只鸡能卖150块钱。此外,苏金义还养了100只羊,种了20亩地,一年收入能有20万元。

  在什拉台村,记者还看到了一行行今年新栽的果树。村委会主任李耀飞坦言,退耕还林政策给村里带来了绿色,带来了生态效益。但是,退耕还林政策实施至今,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把生态价值转换成经济价值,这是当下需要思考的紧要事儿。

  “目前果树成活率还不错,就看能不能越冬了。如果今年试种成功,明年就可以大面积推广了。”李耀飞一脸憧憬。

  靠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这里的庄稼汉成了富裕户。如今,他们用绿富农、护绿生金,幸福的日子还长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