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变“股东” 不出钱能分红

发布时间:2018-08-23 16:30:09丨来源:高敏娜丨作者:胡日查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这两年,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西包达力干嘎查没钱没能力的贫困户靠政府兜底、发展产业、异地搬迁走上脱贫致富路。像白斯琴一样,西包达力干嘎查15户贫困户选择了异地搬迁,挪出了穷窝,开始了更有幸福感的新生活。

这两年,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西包达力干嘎查没钱没能力的贫困户靠政府兜底、发展产业、异地搬迁走上脱贫致富路。

“没想到,自己1分钱不掏,就成了嘉鹤牧业的一名‘股东’!年底我和老妈就能拿到红利3000元!” 近日,记者来到该嘎查因残致贫的贫困户包特门白拉家,谈起现在的生活,他迫不及待地告诉我们,在镇政府的帮助下,今年年底他和老母亲就能从企业拿到分红,这对于他这个身患股骨头坏死,不能干重体力劳动的人来讲,简直就是从天下掉馅饼了!

贫困户不掏1分钱就变身“股东”,在这个嘎查,享受到这项好政策的包括包特门白拉在内共有11人。作为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乌兰浩特市房产管理局在具体帮扶中对于“无劳力、无能力、无资金”的贫困户,根据贫困户意愿精准施策,采取“政府兜底”的模式,对11户贫困户实施资金入股分红项目,把每人1.5万元的扶贫产业资金入股第三方企业。

“按照资金入股分红协议,合同期为3年,按第一年每人1500元、第二年每人1600元、第三年每人1800元的标准给予贫困人口分红。合同期满后,入股本金返回镇政府,由镇政府与贫困户共同协商确定后续产业发展项目。”乌兰浩特市房产管理局驻村第一书记吕宝军介绍,还有9户“无劳力、无能力、无资金”的贫困户,选择了光伏扶贫项目,按照光伏扶贫分红协议,合同期25年,每年每户可分红3000元。

“对于有劳动能力、有产业发展愿望的贫困户,尊重贫困户意愿,鼓励和支持贫困人口以补贴购置农机、入股合作社分红等形式提高收入。”吕宝军介绍,共有14户贫困户选择了产业发展。

王文凯是村里的贫困户、低保户,因家里没有农机具,种地使用的农机具全部外雇,使种地成本增加,收入明显降低,导致劳动积极性不高。2016年享受产业发展政策购买了农用四轮车后,两口子干劲十足,不仅自家土地精耕细作,还挤出时间利用农用四轮车给别人干活挣钱。

“去年,我用农机给别人干活,赚了2万多元!今年活儿不多,到现在才赚了将近5000元,但种子化肥钱也赚出来了!我等于是零成本种地!”王文凯说。

今年4月,乌兰浩特市房产管理局党委举行帮扶嘎查壮大集体经济启动仪式,投入90余万元购买了高速插秧机1台、拖拉机1台、收割机2台,并把嘎查内农机整合,成立了农机种植合作社,增加嘎查集体经济收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包阿日木扎就将自家补贴购置的四轮车入股合作社,村里考虑到他的儿子还在读大学,每年可分红5000元,儿子大学毕业后,每年分红恢复为3000元。

“自从搬到百旺家苑小区,我们一家的生活好多了!帮扶人还介绍我到小区物业做保洁,每月有1920元的收入。”西包达力干嘎查贫困户白斯琴的脸上按捺不住喜悦:不花1分钱就能住上楼房,而且能在家门口就业,收入不错。

白斯琴的丈夫患有尿毒症,为了供两个孩子上学以及给丈夫看病,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2017年7月,乌兰浩特市房产管理局党委举办就业扶贫招聘会,通过这次招聘会,白斯琴和同村的吴哈达在所居住小区的物业做保洁工作,人均月工资收入1920元。

像白斯琴一样,西包达力干嘎查15户贫困户选择了异地搬迁,挪出了穷窝,开始了更有幸福感的新生活。

为发展好庭院经济,该局党委还提出以“小规模、大群体、小产品、大产业”的工作思路,出资1.8万元购买2000株枸杞苗,壮大村集体经济,并为下一步发展庭院经济的推广做储备,帮助村民致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