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玲 朝克:行走世界寻找蒙古族印记

发布时间:2018-08-14 11:48:09丨来源:正北方网丨作者:查 娜丨责任编辑:阿艺思

呼和浩特第四中学教师徐福玲和爱人朝克开始了一个“疯狂”又大胆的行动——行走世界,寻找蒙古族曾留在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遗迹、拜访世界各地研究蒙古族历史文化的专家、探访生活在世界各地不同领域蒙古族人的生存生活状态。


朝克(右)与胡日查巴特尔博士合影 (资料图片) 

徐福玲(右)探访查理大学(资料图片)

为了让自己的学生更多地了解蒙古族文化的现状,增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呼和浩特第四中学教师徐福玲和爱人朝克开始了一个“疯狂”又大胆的行动——行走世界,寻找蒙古族曾留在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遗迹、拜访世界各地研究蒙古族历史文化的专家、探访生活在世界各地不同领域蒙古族人的生存生活状态。2018年1月,两人开始了东欧之行。徐福玲夫妇计划行走更多的国家,越来越远的脚步让他们深刻体会到,蒙古族的历史文化是多么富有传奇和生命力。

开启计划

7月份暑假刚到,徐福玲就收到一个邀请——美国斯坦福大学邀请她去做一个关于蒙古族游牧文化的讲座。徐福玲将在美国停留一周,除了演讲,她还期待前往南加州西米谷的里根总统图书馆看“马背上的世界征服者成吉思汗”展览。因为她了解到,这家博物馆收藏了不少蒙古族文化历史方面的藏品,徐福玲觉得这应该记录一下。世界各地,只要有蒙古族历史文化相关的内容,都会引起徐福玲和朝克的关注,能力所及,都想去了解一下。为了这个梦想,徐福玲和丈夫朝克走过很多国家。

2015年,他们第一次去美国。在美国他们发现,当地人做奶酪的木桶,跟蒙古人制作奶制品的木桶一模一样。这让他们很好奇,通过进一步探访了解到,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所呈现的文化也缤纷多彩,奶酪制作工艺技术就是由法国人带到这里。说到法国,徐福玲意识到自己心中的这个疑惑似乎有了新的探寻的方向,八百年前蒙古人和美国没有交集,但是和法国有,800年前是不是蒙古人把制作奶制品的方法技术带到欧洲,对制作奶制品工艺有了一定的影响呢?那时,她就有了了解和收集蒙古族对世界各地留下的影响及印记的念头。

2013年,徐福玲一家三口暑假期间到蒙古国旅行,这次旅行是以后的“行走”计划最初的“练兵”。徐福玲在一张世界地图上密密麻麻地画上圈点,所有圈住的地方都是历史上曾经有蒙古族生活和活动过的地方,她的愿望是探寻13世纪以来蒙古族对这些地方留下的印记和影响。朝克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内蒙古大学蒙古语系的毕业生,喜欢读书,对蒙古族的历史文化很感兴趣,他的愿望,是去探访国内外蒙古学研究学者和世界各地各个领域蒙古族人的生活和工作状态。2018年1月19日,徐福玲和朝克开启了“行走世界的蒙古人”东欧之旅计划。  

玛格丽特岛上的蒙古印记

“行走”的第一站是匈牙利。转辗十几个小时的飞行后,徐福玲和朝克到达了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当地蒙古族通格拉格一家,他们热情地接待了他们。通格拉格一家是徐福玲和朝克在匈牙利的向导,也是他们“行走”计划观察和记录的第一位在国外生活的蒙古族人。

匈牙利之行,让徐福玲印象最深刻的是玛格丽特岛。13世纪,成吉思汗之孙拔都汗挥师西进中亚、东欧,阿尔帕德王朝国王贝拉四世的女儿玛格丽特向天主许愿,只要战争停止,父亲凯旋,她宁愿一辈子出家修行,将自己奉献给上帝,后人为表示对她的崇敬将岛称为“玛格丽特岛”。据说,岛上还有拔都汗的雕像,但遗憾的是徐福玲最终没能找到这尊雕像。在玛格丽特岛上,徐福玲的意外之喜是见到了著名的石质“歪皇冠”,据说皇冠上的十字架是被东征的蒙古人弄歪的。这顶皇冠的原件目前保存在匈牙利的国会大厦。

匈牙利之行还有个重头戏就是拜访罗兰大学。罗兰大学是匈牙利的国立大学,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徐福玲和朝克探访的是这所学校蒙古研究中心,研究蒙古族“博教”(萨满)的知名教授阿古娜西。当徐福玲问到她为什么喜欢研究蒙古族文化时,她称是出于对曾经震惊世界的这个民族感到敬佩和好奇,而自己是13岁开始学习蒙古语并从此走上研究之路的。

在匈牙利赛格德大学的白日玛教授是个布里亚特蒙古族,主要研究蒙古语和匈牙利语之间的关系。据白日玛教授介绍,目前发现匈牙利语中有近400个与蒙古语相同的词语。这些有趣的意义非同凡响的旅途见闻,都被徐福玲和朝克一一记录,变成了匈牙利之行的美好回忆。

矗立在布拉格的蒙古包

捷克是他们东欧之行的第二站。徐福玲和朝克走访了斯特兰堡、日洛日夫和布拉格等地。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徐福玲和朝克探访了查理大学研究蒙古族文化的维若尼卡教授、罗布桑道尔吉教授及艾莉娅教授。查理大学是世界顶级大学,也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1348年由罗马皇帝查理四世创立。查理大学文学院中亚与南亚研究中心蒙古学教授维若尼卡,主要研究方向是蒙古语、满语以及萨满教等。在维若尼卡教授的安排下,他们参观了查理大学蒙古语部及图书馆。

维若尼卡说在捷克有很多人都在使用蒙古包,这让徐福玲非常好奇,提出想去看看这些蒙古包。于是,在维若尼卡的安排下,查理大学研究蒙古族文化的艾莉亚教授和罗布桑道尔吉教授与徐福玲和朝克一同前往离布拉格几十公里外艾莉亚家的蒙古包,去看看这个让蒙古族人骄傲的建筑到底是如何矗立在捷克的土地上的。

艾莉亚家蒙古包的外围毡子是纯手工擀制,地毯也是纯羊毛手工地毯,还带着蒙古族元素图案,里面挂着各种牧民生活用品,包括摆设的柜子都是纯正蒙古样式的,这让徐福玲大为惊叹。进入蒙古包里,艾莉亚和罗布桑道尔吉坐了下来,而他们的学生开始问候老师,互敬互换鼻烟壶、点香、敬奶茶等。据艾莉亚说,她经常会带学生来这里上课,让他们切身感受蒙古族文化。

在维若尼卡的陪同下,徐福玲和朝克还去了波兰的莱格尼察,但不巧当天是战争博物馆休息日,维若妮卡打电话与工作人员联系。当得知徐福玲是从遥远的中国专程而来,工作人员便专门开了1个小时的车赶来开门,这让徐福玲十分感动。1241年4月,在波兰的莱格尼察平原,波兰联军与蒙古军队大战,败给蒙古军队,联军最有实力的西里西亚公爵也是波兰国王的弟弟亨利二世以及数名联军大将、贵族死于此次战争。亨利二世的母亲为儿子建了一座教堂“亨利二世教堂”以此纪念儿子。在教堂对面有一个博物馆,是后人为纪念此次战争建立的“战争博物馆”,这也是徐福玲和朝克千里迢迢一定要来拜访的原因。

莱茵河畔的 “蒙古艾里”

德国是他们行程中又一个重要站点。在德国,他们拜访了著名蒙古族歌唱家乌仁娜。乌仁娜是成长于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的蒙古族歌唱家,音乐界誉为“灵魂歌者”,现旅居德国。她用歌唱告诉世界,蒙古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他们热爱、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莱茵河畔开了一家名为“蒙古艾里”酒店的胡日查巴特尔博士,则是另一个传奇的蒙古族人。胡日查巴特尔博士从小生活在鄂尔多斯鄂托克草原深处,在德国考研、读博,下海经商,如今他是全世界研究古突厥文(蓝突厥)最权威的3个人之一。胡日查巴特尔即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又是一个有成就的学者。他说:经商的最终目的就是想积累一些资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以后建一个博物馆或者成立一个学校,不是为他自己,而是为了更多的蒙古族孩子。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欧洲人知道莱茵河畔有个酒店叫“蒙古艾里”。

希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徐福玲和朝克30多天的东欧之行结束了。这些在东欧的所见所闻,徐福玲经过整理后都运用到教学之中。徐福玲是呼和浩特市综合实践课教学颇有名气的老师,目前在呼和浩特市第四中学任教。从2000年起,全区中小学校开设综合实践课,徐福玲已经教了18年。经过几年摸索,徐福玲逐渐明确了自己的教学方向——蒙古族传统和文化。

她的想法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多年来,徐福玲通过阅读大量书籍史料和拜访专家学者,了解到很多蒙古族历史文化的知识,编写了《蒙古族历史与文化》教材,从12个方面向学生们传授蒙古族风俗文化、衣食住行等。在课堂上,徐福玲教学生们熬奶茶、搭建蒙古包、策划蒙古袍时装秀。在她的熏陶下,学生们对蒙古族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同时,徐福玲也在教学中发现一个问题——学生们对蒙古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不强,有些学生问:“老师,你给我们讲的都是蒙古族历史上曾经创造的辉煌,但是现在这些辉煌还存在吗?”正是因为学生们这样的疑惑,使徐福玲产生了到世界各地去看看的想法。

因为朝克的工作原因,他们只能利用寒假时间外出。今年寒假,他们打算去俄罗斯和几个中亚国家。未来,这个行走世界的计划能够走多少个地方,徐福玲和朝克也不清楚。“能走多少就走多少吧,尽我们所能多走一些国家。从古到今,很多专家学者都在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进行蒙古族历史文化的探寻,而我们只是从平民的视角,去收集整理现今还存在流传的历史传说及痕迹,以及普通的蒙古族在国外的生存现状。我们把这些都记录下来,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增强我们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朝克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