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变动中世界的对话:傅莹《看世界》发布会举行

发布时间:2018-06-08 11:16:19丨来源:参考消息网丨作者:陈雪莲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看世界》是她的第二部文集。

11
傅莹在发布会现场

6月6日,中信出版集团与清华大学智库中心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联合举办“与变动中世界的对话——傅莹《看世界》新书发布与研讨会”。会议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周庆安主持,傅莹和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杨斌、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王缉思、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中信出版集团总编辑乔卫兵等嘉宾参会研讨。清华大学各个院系师生及社会来宾200多人参加了这场活动。

傅莹曾任外交部副部长,前驻英国、澳大利亚、菲律宾大使,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至第五次会议发言人。《看世界》是傅莹的第二部文集,汇总了她过去几年公开发表的演讲、文章和国际场合对话实录。该书于5月底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会上,傅莹介绍了《看世界》的成书过程,并与大家分享了她从事外交工作同外部世界打交道的体会。傅莹说,在全球化的世界里,一个大国成功的战略,必然是顺应潮流、为其他国家和人民所能够认同的。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就是一个充满中国大智慧的战略,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年轻一代人去体会和实践。

傅莹表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都是从观察者的角度去看世界,但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世界开始很注意地在看中国,对中国的关注和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2010年之后,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战略透支严重,面对反恐战争、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损耗,开始反思和调整。而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显著,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接连开创新的局面,外部世界对中国有钦佩、羡慕的成分,也有一些焦虑和担忧的情绪。

傅莹说,她面对外国的议员、官员、学者和媒体,总在不断地回答这样的问题:中国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中国向世界要什么?能给世界带来什么?外界之所以这样问,首先是因为中国成功了。人们想知道:中国何以成功?中国的政治制度是怎样保障这种成功的?中国的人民怎么想?第二是,外部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很不充分。在国外传播渠道里,对中国的评论往往也是比较片面的。因此,当中国成长起来,在世界上开始承担更大责任的时候,外界自然想了解中国,想知道中国是怎么想的,将来要做什么?第三是,我们自己的传播意识和能力需要提升。直到现在,在国际信息库里源自中国的一手信息仍然是不够充分的。

傅莹说,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中国人不断去认识世界的过程,那么今后在很大程度上也需要我们帮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外界希望中国人多向世界提供令人信服的资讯,减少误解和误判。

傅莹勉励与会年轻同学,研究世界的变化,既需要预判未来,也需要探讨中国如何去影响世界的未来。在国际政治的历史当中,中国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世界变化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对世界的未来有如此大的影响。今天中国的选择,中国人的言论和行动,已经开始塑造明天的世界。但是这个塑造不会是单向度的,因为中国再怎么重要,我们也只是塑造未来世界的诸多力量之一,会受到其他力量的影响和牵制。因此,我们需要对外部世界的变化有更加敏锐的感知。

22
傅莹与王缉思、杨斌、乔卫兵、李稻葵和周庆安(从左往右)在活动现场 

出席研讨会的其他嘉宾也分享了有关体会。周庆安说,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世界是一个既熟悉又新鲜,既复杂又深刻的概念。也正是在看世界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全面学习和逐渐掌握了与世界对话的能力。一个大国的发展,不仅要有综合实力,更要有这种对话的能力。在傅莹大使的诸多身份中,我想归纳的是三个关键词:观察者、思考者和对话者。她的观察、思考和对话就浓缩在《看世界》这本书中。

王缉思和大家分享了自己所观察的世界政治发生的变化:一是民粹主义跟民族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同时上升,导致一些排外情绪,将问题归咎于外部因素。二是对于西方民主制度的幻灭感。三是地缘战略竞争的局面开始重现,世界各地军备竞赛某种程度上开始加剧。这与我们所处的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或者说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相违背。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继续遵循中国外交的总体方针,保持我们的外交定力,这点在傅大使的书里面讲得很明确。

杨斌从教育如何适应多变环境的角度讲到,在培养工程师科学家公共服务人才之外,培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思想领导者是清华大学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和使命。杨斌说,傅莹大使丰富、宽厚的知识背景和专精、审辩式的思维能力以及让人认同信服的人格特质,应该成为同学们努力的方向。

李稻葵对过去十年全球经济发展两个出乎意料的变化进行了总结,一是美国经济很快地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霾;二是虚拟经济没有被金融危机所拖累,房地产和金融甚至大幅度回升。但是这也埋下了矛盾加剧的种子。从国际关系角度来讲,美国与中国之间的矛盾似乎正在成为当前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

乔卫兵则从出版社的角度,介绍了本书的源起和理念。

会上,嘉宾们还回答了同学们的踊跃提问。有同学问到中国对外传播方面的问题时,傅莹认为,讲真实的故事最有说服力。李稻葵说,核心在于“理”和“情”这两个字,把这两点讲清楚了,外界才能理解。

有外语系的学生问到学习外语专业有什么优势和体会?傅莹结合自身的经历说,外语作为一个工具,在接触外部世界和对外交流中是非常有益的。但外语专业的学生尤其要注重学习中国文化,多了解自己的国家和国情。

有同学问到,外交中是否有什么遗憾?一个逐渐强起来的中国该怎样界定和维护自己的利益?傅莹说,外交本身就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在一场外交谈判中,不可能指望对方接受自己的所有要求,总是有所争取有所放弃,有所得有所不得,很难简单地衡量外交的输赢。如果总是强求全得,那样就是零和了,成功的外交还是要争取互利共赢。就国家利益而言,一个国家在由弱变强时,其利益的外延也会拓展,而与此同时,自身利益与他国利益的交叉甚至是冲突也会增加。尤其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之下,世界各国的利益更多地交织在一起。对中国而言,在努力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当我们的利益诉求和别人的利益发生交叉或者冲突时,应该如何妥善应对和处理。

针对美国是否存在战略焦虑的问题,王缉思回应,美国的焦虑在于当前收入不平等加剧,白人蓝领等部分阶层的生活水平没有提高,这时候很容易把问题归咎于国外因素。

针对当前的中欧关系,傅莹认为,中欧的共同点在增加,但分歧也没有减少。总体上看,中欧在维护自由贸易体系和全球化的大方向上是一致的。我们相信和倡导世界走向多极化,欧洲肯定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中欧有条件加强对话与合作。李稻葵认为,中欧政治精英理念比较接近,但民间层面的误解还比较严重。王缉思认为,我们要平衡且全面地看待世界问题,不能忽略欧洲的重要性。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