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的江河,我们这样护佑

发布时间:2018-05-28 23:05:00丨来源:青海日报丨作者:洪玉杰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作为“中华水塔”,三江源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多年来,通过各方共同努力,三江源地表水增加,黄河源头多个千涸的高原湖泊再现粼粼波光,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多,林草植被显著改善……

如果说,山川是玉树大地的骨骼;那么,河流则是玉树大地的血脉。

高山耸立、冰川起伏,河网密布、湖泊如珠。玉树地处“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腹地,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的第一滴水都从这里流出。三江源,汇聚力量一路奔涌,滋养万物,流淌文明,源源不断泵送着中华民族世代繁衍生息的血液。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作为“中华水塔”,三江源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多年来,通过各方共同努力,三江源地表水增加,黄河源头多个千涸的高原湖泊再现粼粼波光,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多,林草植被显著改善……

在三江源,追溯江河奔流的脚印,从山河小溪、涓涓细流的神秘江源到巨浪滔天、奔流入海的的富庶河口,河流的物理长度或许变化不大,但从时间的织向上看、同饮一江水,共护母亲河上中华儿女的沟通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玉树近几年举办的三江源水文化节以隆重的仪式也感唤起全流域全社会对三江源保护的文化自觉。

着眼全流域系统性保护和山、水、林、田、湖、草命运共同体的生态补偿机制有关研究正大力开展,护佑中华水塔,河长守水有责,一级抓一级,一张张覆盖所有湖泊的责任网已全面铺开。

生命之源

有人说,每一条古老的河流都承载着一个民族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的所有精神情感和文化经历。

作为“中华水塔”,这里维系着全国乃至亚洲水生态安全命脉,区域内发育和保持着世界上原始的大面积高寒生态系统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之一,素有“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之称。

澜沧江15%的地表径流、长江25%的水量、黄河40%补给都来自青海,每一年三大河流年均出省水量达600亿立方米左右。

在玉树,抬头便是湛蓝的天空,低头可见清澈的河水、待放的格桑花……还有不时映入眼帘的温泉、溪流、湿地等等,仿佛置身于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城水相依的美丽画卷,让人有一种即使身处高原腹地,也有悠悠水乡的错觉。这就是,因水而美,因水而兴,人水和谐新玉树的真实写照。

玉树地处三江源,流域面积23.7万平方公里,占玉树藏族自治州总面积的近九成,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划中,长江源园区和澜沧江源园区85%的区域在玉树,毋庸置疑玉树是国家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从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上善若水”,以水之道为处世原则,到藏传佛教信徒的万物有灵,崇拜神山圣水,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始终是时代发展的永恒主题。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从“中华水塔”瞭望开去,古往今来,人们毫不吝啬地歌颂水,赞美水,并不仅仅因为水之雄奇壮美和妩媚多姿。更重要的是,水是生命的源泉。

生产之要

玉树,自2016年被列为省级水生态文明试点区后,按照“一心两线三源六点,建设中华水塔,美丽高原六城水系”( 一心:以三江源水源涵养能力为核心;两线:澜沧江和通天河水利风景区,打造两条河流的生态廊道;三源: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水源地保护;六点:州辖六市县城镇的水生态综合治理,美化宜居环境)的路线图,努力建成全省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打开门,推开窗,正值人间好风光。如今无论是久居的玉树人民,还是外地来玉树的游客和宾朋,都会由衷地感叹:这里的天真蓝,水真清,地真绿,空气真清新……这里,山水相依、水网交织,河湖棋布,满目皆绿,如诗如画。守住绿水青山,留住蓝天白云,玉树不断走出一条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民生幸福协同发展的“绿色崛起”之路。

澜沧江流域、黄河源头,以及聂恰河、巴塘河、扎西科河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加紧落实。玉树创新打造出玉树“东仲”、杂多“昂赛”、囊谦“白扎”等“山水林草湖”一体化治理样板区,树标立杆、示范带动,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越来越清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消失多年的“水獭”最近又在部分河道出现了。

为着力打造水生态文化载体,玉树州进一步推进生态立州战略、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结合今年的环保督察整改工作,集中精力对5个县城污水管网改造,与北京市政合作,以“北京市政先行垫付实施,州县政府逐年偿还”模式实施改造;按“一河一策”要求,完成《通天河流域河道综合治理方案》初步设计,计划投资2.12亿元,治理38.37公里河道,解决玉树、称多、治多、曲麻莱4个市县重点河段防洪能力不足的问题;投资1.4亿元,实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牧区生活垃圾处置及公共厕所等重点项目,以环境综合整治为“河畅水清”提供保障。

生态之基

绿色感恩,生态报国,这一直都是玉树最闪光的名片。

这“绿色生态”名片之所以光辉永续,得益于执政者的智慧勇气。

以生态命名,2015年我省规划的一条跨越地理、物理,甚至是人们心理的生态红线,把青海90%的国土和资源划定为限制,甚至禁止开发区,而在三江源,这条红线成为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保护环境资源,建设生态家园,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是玉树对国家和全国人民的最大贡献和最大感恩。玉树上下把“生态保护”作为立州之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做好“绿色”这篇大文章。

所以玉树不搞工业,也不搞大开发,玉树将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在一起。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改革发展,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实施水生态综合治理等措施,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同时河长制工作运行机制正在建立健全。

如今,玉树共设立各级河长446名,州、县、乡、村四级河长担负起1138条河流的管理工作,河湖管理,河湖治理有序推进。河长治理工作以重点宣传,推广经验,树立典型为指南,注重引导农牧民群众参与“河长制”管理,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和合力,基本做到河湖“岸线有界”、河长“守界有责”、“水管员”半月一巡,为维护河道生态体系健康发展、实现河道功能永续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持久攻坚战,玉树思路愈加清晰、步履愈加坚定,气势恢宏的绿色发展画卷正铺展得更加广阔、更加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