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通辽“南大门”构筑绿色屏障—— 科左后旗林业生态建设纪实

发布时间:2018-05-28 23:05:00丨来源:通辽日报丨作者:孙博夫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高度重视林业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为通辽“南大门”构筑起一道绿色屏障。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高度重视林业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为通辽“南大门”构筑起一道绿色屏障。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北禁牧、中节水、南治沙”和“四个千万亩”的生态治理布局,围绕沙产业全产业链建设,突出城镇村屯周边、道路和生态脆弱沙地治理,实施了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工程百万亩集中治理区、金宝屯镇万亩榛子经济林基地和好通高速绿化带治理区等六处重点生态建设工程,走出了一条干旱半干旱地区林业生态建设的新路子。

截至去年年底,该旗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18.8万亩、封山育林144.4万亩、退耕还林60.4万亩,森林覆被率持续提高,累计栽植各类树木6400余万株。

因地制宜,增绿为本

科左后旗西高东低,全旗高差极值219.9米。地形属堆积平原地形,主要是垄状沙丘、平坦沙地、丘间洼地和带状河谷平原,土壤种类较为复杂。春季雨雪少、风沙大、蒸发量大,经常出现干旱天气;夏季雨量集中,间有大雨、暴雨、冰雹等;秋冬季节风多雪少,气候寒冷。这样的自然条件,栽活一棵树往往要付出其他地区几倍的努力。

总结多年来的造林经验,该旗摸索出了一条“规模造林、连片治理”的荒山造林模式,既有利于林木成活和集中管护,又能快速地促进森林生态体系自我完善,尽快发挥其整体效益。该旗先后实施了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工程百万亩集中治理区、金宝屯镇万亩榛子经济林基地和好通高速绿化带治理区等六处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以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工程为例,该旗在努古斯台镇、阿古拉镇、茂道吐苏木3个苏木镇、30个嘎查村规划建设项目区,总规划面积100万亩,按照乔灌草、造封飞、带网片相结合,坚持适地适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高标准、集中连片建设。项目建成后,项目区森林覆被率将提高至30%,植被覆盖度将提高至80%,新增森林活立木蓄积120万立方米,有效控制风沙危害,实现沙地增绿,农牧民增收。

在大规模推进荒山造林的同时,科左后旗把通道绿化作为推进身边增绿的重点工程和反映精神风貌的窗口工程来抓。该旗加强对主线公路两侧沙化较严重地区的治理力度,建设人工造林共5万亩。对好通高速科左后旗段道路两侧各500米进行造林绿化,绿化里程70公里,同时对大广高速科左后旗段绿化里程90公里两侧各500米进行造林绿化。

造经济林,助力脱贫

科左后旗努力在一个战场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两场战役,把建设绿水青山的过程变成群众增收致富的过程。本着为农牧民增加收益、为脱贫攻坚助力的目标,大力发展林产业,向农牧民宣传栽植榛子、塞外红等经济林,选用土壤资源较好的退耕地块建设完成经济林10万亩。同时在沙化较为严重的耕地发展防风固沙林,并向农牧民推广林下养殖技术,治理环境的同时也增加了农牧民的收益。

该旗鼓励农牧民参与生态建设与管护,实现大地增绿、农牧民增收。通过委托育苗,把80万株树苗分配给430户贫困户进行抚育,订单回收,经过2到3年的管理,实现人均增收3000元;通过双退双还,引导农牧民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贫困户不仅通过发展大果榛子、锦绣海棠等林果产业和种植紫花苜蓿、沙打旺等优质牧草增收,还可享受到国家补贴;全旗生态治理工程常年需要工人2000多人,通过就近务工,带动近300名贫困农牧民参与生态建设,年人均工资可达2万元左右;通过参与管护,聘用310名贫困农牧民为护林员,每人每年工资1万元。

年初以来,该旗采取以锁边自然修复、拟自然林等模式治理,完成沙地综合修复治理80万亩;对项目区范围内的村屯及道路进行美化绿化,对农田牧场设置防护林,实施美丽乡村建设5万亩;建设以鸡心果、榛子为主经济林产业基地,以苦参、黄芪为主木本中草药产业基地和以锦鸡儿为主的灌草型饲草料产业基地15万亩。该旗自3月中旬开始便进入了造林高潮阶段。目前,该旗超额完成106万亩造林任务,其中沙化较重六大区域综合治理工程88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