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旁雍措湿地升格“国字号”后:生态补偿加码,设专职管护员

2018-05-28 23:03:03 | 来源:澎湃新闻 | 作者:康宇 | 责任编辑:苏文彦
摘要:从2002年成为阿里地区地区级自然保护区,到2008年获批成为西藏自治区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再到去年7月,升格成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玛旁雍措湿地变得越来越重要。当地对它的保护也逐步升级,逐年加码。

在青藏高原西南远离海洋、又缺少森林的高寒干旱区,有一处景致绝美的湖泊。

它的周边孕育了著名的恒河、印度河、萨特累季河和雅鲁藏布江,因此有“世界江河之母”之称,它还是中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生态地位非常重要。

它就是位于西藏阿里地区的玛旁雍措,一处国际重要湿地。

去年7月,西藏玛旁雍措升格成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当地对其的保护也随之升级(摄影:康宇)

近日,中央网信办组织的“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媒体团走进西藏阿里,了解当地的发展变化。5月10日,媒体团来到了美丽的玛旁雍措湿地。

在远处雪山和层层白云的映衬下,有着“圣湖”之称的玛旁雍措蓝得更加剔透,一群群红嘴鸥在湖边栖息,不时又飞舞到天上,构成一幅美丽和谐的画面。

从2002年成为阿里地区地区级自然保护区,到2008年获批成为西藏自治区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再到去年7月,升格成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玛旁雍措湿地变得越来越重要。

当地对它的保护也逐步升级,逐年加码。

“保护玛旁雍措,我们这里讲,叫‘没有局外人’。”玛旁雍措行政区划上隶属的阿里地区普兰县巴嘎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益西说。

一群群红嘴鸥在玛旁雍措湖边起舞,吸引了不少游客(摄影:康宇)

设专职管护员

在玛旁雍措湿地升格“国字号”后,白玛旺杰的身份也有了新的变化。

出生于1988年的白玛旺杰是西藏普兰县巴嘎乡雄巴村的一名牧民。他原来的工作是一名野保员,经常到雄巴村周边的林子里巡逻,保护当地的野生动物黄羊、野驴等。

“玛旁雍措里我们的村子不远。以前,我做野保员的时候,也会走到玛旁雍措,看看那里有没有环境被污染和破坏的情况,但不是定期定时的巡逻。”5月10日下午,白玛旺杰站在玛旁雍措湖边,对澎湃新闻介绍道。

现在白玛旺杰的新身份是玛旁雍措湿地的一名专职管护员,每个月拿2000元工资。他的工作任务是定时去湿地巡逻,对湿地自然保护区进行全方位的“大扫除”式管护。

现在这个季节,每天上午11时左右,白玛旺杰就会带好他的“装备”——一个记录本、一支笔、一架望远镜、一个照相机,然后骑着摩托车出门“上班”。

“我们每天巡逻,两个人一组,巡逻一次大概3个多小时。”白玛旺杰用我们听不懂的藏语耐心地跟翻译解释着他的工作。

他会和另一名专职管护员一起,沿着玛旁雍措湿地走上一段约30公里的路程。不是一直走,而是每到100米,就会停下来,一人拿着望远镜查看湿地的情况,一人在记录本上做记录。

“现在故意去破坏湿地的现象不多,不过湿地附近的垃圾还是不少。”白玛旺杰说,有时候巡逻一次下来,会捡拾起两塑料袋的垃圾。

作为一名玛旁雍措湿地的专职管护员,白玛旺杰不敢也不愿有丝毫懈怠,除了进行日常巡逻监控,为全面提升环境保护水平,他还利用空余时间进行了环境保护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期待更好地保护玛旁雍措湿地,因为“这里不仅是景区,也是我们的家园,保护好它是我们的心愿和责任”。

去年7月,玛旁雍措湿地正式晋升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后,普兰县林业局对其的保护也随之升级,设立了6个管护站和3个管护点,以及一个检测检查站。

去年8月份,90名玛旁雍措湿地专职管护员也全部到岗,开始对玛旁雍措湿地进行常态化的巡逻监管。

30岁的白玛旺杰去年成为一名玛旁雍措湿地的专职管护员,负责定期定时巡逻监控,做好记录(摄影:康宇)

“没有局外人”的保护

保护玛旁雍措湿地,绝不仅仅是白玛旺杰这些专职管护员的责任。居住在湿地周边的农牧民,都把湿地保护当成一件生活中重要的事来做。

他们会随手捡起游客丢掉的垃圾,会自觉地对村容村貌进行规范整洁,会为了让玛旁雍措湿地环境变得更好,坚持在湖边种下并不易活的树苗。

在高海拔地区,尤其是土质并不理想的情况下,种树变成了一件并不容易的事。

却有这样一个人,明知道种树不易还去坚持做,只为了让玛旁雍措湿地多一点绿色,让来到这里的游客留下更好的印象。

他就是今年55岁的巴嘎乡雄巴村原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白玛加布。2015年,白玛加布在玛旁雍措湖边搞起绿化,开始试种红柳。

“当时种了2万棵,最后有60%到70%成活了。”白玛加布笑着说。这让白玛加布看到了希望,今年开春,他又和乡亲们一起栽种下4万棵红柳和一些相对易成活的杨树。

只要有时间,白玛加布就会来到玛旁雍措湖边,查看一下红柳的生长情况。虽然目前,白玛加布种下的红柳看上去还只是一丛丛枝条,但相信经过他们的精心呵护,终会成为湖边一道美丽的景致。

除了带领其他村民一起栽种红柳,白玛加布也会像白玛旺杰一样,时常到玛旁雍措湖边走上一段,看到烟头和垃圾就随手捡起来。

虽然,白玛加布不是玛旁雍措湿地的专职管护员,没有明确的巡逻任务,也没有工资可以拿,但他还是一样尽心尽力地保护着家边的这处湿地。

事实上,早在玛旁雍措湿地升格“国字号”之前,白玛加布就意识到应该加大对它的重视和保护。

2015年,他先从对雄巴村的“改造”着手,教育引导村民不吸烟,劝说村里商户不要售烟,最终把雄巴村打造成了“无烟村”。

白玛加布做的远不止这些。现任普兰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扎西次仁回忆,2015年,白玛加布还牵头在普兰县带头搞起了拆除村里私搭乱建行动,“我当时担任普兰县副县长,他还为此事到县里找过我,后来推动形成了对雄巴村的规划”,扎西次仁觉得,这些一点一滴都切实保护了玛旁雍措湿地。

玛旁雍措湿地的守护者还有很多,他们为生态保护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就像普兰县巴嘎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益西说的那样,“保护玛旁雍措,我们这里讲,叫‘没有局外人’”。

从2015年开始,白玛加布就在玛旁雍措湖边搞绿化,种植了数万棵红柳(摄影:康宇)

湿地保护逐年加码

对玛旁雍措湿地“没有局外人”的保护,已经从一种态度变成一种行动。

普兰县林业局副局长才旺丹加去年11月接受人民网采访时曾说,现在对玛旁雍措湿地的保护是一种较为全面的保护,对于所出现的人为破坏湿地等现象,将会按照法律法规进行管理与规范。

才旺丹加还透露,近年来,中央和西藏自治区对玛旁雍措湿地的关注和保护也逐年加码。

2015年,财政部下达了以玛旁雍措国际重要湿地范围为核心,包括湿地周边一公里范围内的草地和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资金。

玛旁雍措国际重要湿地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项目的建设期限预计为3年,即2016年至2018年。

而据才旺丹加在上述人民网采访中透露,仅2016年,这笔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资金就下发了2500万元,用于禁牧补偿、人工种草、植被恢复等。

据了解,这笔资金一部分被用来设立生态补偿脱贫岗位,给予在岗人员每人每年补助3000元。作为玛旁雍措湿地专职管护员的白玛旺杰就是其中一名在岗人员,通过吃上“生态饭”,实现了脱贫。

而据西藏自治区环保厅副厅长张天华5月7日向澎湃新闻介绍,2018年生态补偿脱贫岗位补助标准由原来的每人每年3000元提高至每人每年3500元。

对玛旁雍措湿地的保护升级,某种程度上说,也折射出西藏对湿地资源、乃至对整个生态环境保护的愈加重视。

早在2010年,《西藏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就于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获得通过,并于2011年3月1日起实施。这意味着西藏自治区内的湿地资源获得依法保护。

此后,西藏自治区范围内的湿地保护体系被逐步完善。

据张天华5月7日向“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媒体团透露,近年来,为更好地保护、建设和恢复湿地资源,西藏自治区建立了湿地保护法律体系,并于2016年开始试点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澎湃新闻了解到,在2016年之前,西藏自治区通过资金补偿方式,陆续建立起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补助、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等机制,保护高原生态。

2016年年初,西藏自治区又决定利用三年时间,投入4800多万元经费,在山南的浪卡子县、日喀则的定结县等地,试点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此举也填补了西藏自治区生态保护领域的又一个空白。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