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为呼伦贝尔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明方向

发布时间:2018-05-26 23:32:09丨来源:呼伦贝尔日报丨作者:彭亚男丨责任编辑:许浩成

      沧海横流,尽显英雄本色。久久为功,更显绿色情怀。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新要求,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新制度。

生态建设尽显呼伦贝尔本色 

  编者按:

沧海横流,尽显英雄本色。久久为功,更显绿色情怀。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新要求,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新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观、“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发展”的生态发展观、“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观等系列重要论断,为呼伦贝尔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无论是造林、禁伐,还是治沙、治湖,都是我市以“绿”为发展要义为生态建设作出的重要努力。

湖光山色与人亲,道不尽,无穷美

呼伦湖,又名达赉湖、呼伦池,当地牧人称它为达赉诺尔,是内蒙古第一大湖、中国第五大淡水湖、东北地区第一大湖。由于受持续暖干气候影响,2012年湖面一度缩减至1760.4平方公里,大面积芦苇湿地丧失,湖水水质下降,相继出现的一系列生态问题引起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领导的关注。但近期呼伦贝尔市气象局利用卫星资料对呼伦湖水体进行面积监测结果却显示,呼伦湖水面面积约2061.9平方公里,这与2012年以来我市多措并举对呼伦湖进行综合治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近年来,为治理呼伦湖生态环境,呼伦贝尔市在完善机制体制建设、法治体系建设、规划编制申报、项目实施、资源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科研监测工作主要以保护区主要鸟类、草原和湿地植被监测为主,经多年监测完成了湿地、动植物资源的综合考察,并编制出版了《内蒙古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在宣传教育工作体系方面,保护区制作高质量的宣传资料,设立警示牌、宣传牌,充分利用广大媒体、网络,宣传和报道自然保护区的重大事件和发展情况;在对外合作方面,中蒙俄CMR—达乌尔国际自然保护区的成立,开创了世界上3个国家共同建立国际自然保护区的先河,并为自然保护事业的多国合作树立了典范;在法治体系建设方面,《内蒙古自治区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立法工作自2014年1月正式启动,内蒙古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并于2016年10月1日起正式颁布施行。

经过呼伦贝尔市多方面治理与保护,到今年上半年,呼伦湖水位由2012年的539.9米提高至543.49米,湖面面积由1760.4平方公里增加至2061.9平方公里,水量也由42.56亿立方米增长至112.39亿立方米,增长了69.83亿立方米。

风沙尽去容色丽,说不尽,无穷好

按照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每年治理沙地100万亩的奋斗目标,自2009年以来,全市共投资11.85亿元,完成沙区综合治理任务750余万亩,98%的流动沙地得到了有效治理。呼伦贝尔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双减少”,封育区植被盖度达到60%以上。而新左旗地处呼伦贝尔市草原腹地,境内分布3条沙带,是呼伦贝尔沙地的源头,防沙治沙任务极为繁重。2009-2015年,仅新左旗累计完成沙地治理329.95万亩,有效改善了草原生态和沙区牧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牧民群众的广泛认可、旗委政府的充分肯定。

近年来,新左旗紧紧围绕“生态立旗”发展战略,以呼伦贝尔沙区综合治理工程为依托,整合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造林补贴、植被恢复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重点对风沙危害严重的村屯区周边、道路两侧、河湖沿岸等区域开展了集中治理,成效显著。新左旗为有效缓解沙地治理过程中林苗木短缺的问题,大力开展育苗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已经建设育苗基地10个,占地面积1963亩,每年可培育造林绿化苗木750余万株。

2016年,新左旗沙区综合治理任务31.48万亩,其中林业部门完成治沙任务30.28万亩。4月下旬该旗成立了林木种苗质量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对年度造林苗木来源、质量、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抽查。针对今年严重旱情,各生产单位适当调整造林任务,累计完成造林24.82万亩,其中,完成封沙育林5万亩、防护林与农开灌木造林1.75万亩、植苗造林0.85万亩、植被恢复植苗造林0.69万亩,封禁保护15万亩,铺设沙障0.73万亩,补植历年植苗造林项目0.8万亩。

斧斤以时入山林,取不尽,无穷材

按照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要求,呼伦贝尔市林区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肩负起10.67万平方公里生态安全的光荣任务,克服收入水平、公共服务与周边地区的巨大差距,顾全大局保生态,停止了长达63年的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于2015年4月1日迎来了“挂锯停斧”的历史时刻。喧嚣了63年的林海恢复了宁静,开启了休养生息时间表,标志着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从开发利用转入全面保护发展的新阶段,翻开了林区生态文明建设崭新的一页,务林人放下了斧锯,由“砍树人”彻底转变为了“看树人”。

停伐后,为确保停得下、稳得住、不反弹,各林业局分别细化了各级森林资源管理人员工作责任书和考核办法,把林地保有量、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增长、无重大资源林政案件等指标纳入责任书考核体系,签订三级责任书。通过建立一整套森林资源林政管理责任目标体系和考核体系,把森林资源管理责任全部落实到位,形成管理责任网络全覆盖、无死角,责任落实率达100%。

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显示,“天保工程”实施13年间,林区人以崇高的绿色情怀创造出丰硕的生态成果,活立木蓄积增长1.8亿立方米,达到9.5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净增9.49万公顷,达到826.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开发初期的54.6%提高到目前的77.44%,森林数量明显增加,森林质量显著提高,森林生态功能持续增强,森林资源得到恢复性增长。2015年,内蒙古大兴安岭绰尔林业局河谷线旅游风景区正式确定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命名为“内蒙古绰尔火山峡谷国家级森林公园”。目前,林区已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8处,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8处,国家湿地公园和湿地类型保护区10处。此外,北部原始林区国家公园试点建设获得批准,现已启动公园建设的规划编制,林区生态保护建设层次一再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