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18-05-19 20:09:30丨来源:内蒙古新闻网丨作者:丨责任编辑:许浩成

从而提高农畜产品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求,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畜产品有效供给。

内蒙古农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按照“调结构、补短板、去库存、降成本、保质量、建品牌、立诚信”的发展思路,切实完善农畜产品生产基础设施、补短板,调整农牧业结构、粮经饲协调发展,创新经营方式、降成本,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牧民、解决农牧业后继乏人问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农牧业生态系统,大力扶持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去库存,创新农畜产品销售模式、扩大影响力和降低交易成本,建立健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诚信生产经营体系,加快注册培育原产地标志的品牌、差别化供给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从而提高农畜产品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求,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畜产品有效供给。

一、完善农牧业生产的基础设施短板

当前水利设施、道路硬化、电力设施是农牧业稳定生产的突出短板,要尽快补齐短板。切实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善灌区配套设施,改善农村牧区小微型水利设施,搞好防灾减灾水源工程建设,解决农牧民生产生活用水困难问题,保障农牧业发展用水需求;整合资源整合资金,加快建设村村通沥青水泥路及联网路项目,降低农牧民生产生活的交易成本;建立健全“区域明确、联络简单、供电可靠、容量充足”的分区供电网络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网安全运行水平,有效保障农牧业生产用电需求;大力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和打贮草与畜牧饲养机械化水平。

二、加快调整种植业结构,种植多元化农作物

农产品结构性失衡。2014年度,全区粮食产量2753万吨,同比下降0.7%。在粮食结构中,玉米2186.1万吨、同比增产116.8万吨、占粮食产量的79.4%,小麦153.9万吨、同比减产26.5万吨、占粮食产量的5.6%,稻谷52.4万吨、同比减产3.6万吨、占粮食产量的1.9%,谷子产量33.1万吨、同比增产4.2万吨、占粮食产量的1.2%,薯类161.4万吨、同比减产39.7万吨、占粮食产量的5.9%,豆类98.5万吨、同比减产39.8万吨、占粮食产量的3.6%。可见,玉米占粮食产量的主体。为此,加快引导农民调整粮食种植结构,注重粮食作物、高收益的经济作物和饲草业协调发展,发挥农牧结合的传统优势,大力推动种植业和畜牧业协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经济,减少单一化的连年种植方式,激励农民多元化的换茬种植,精细化生产,确保收入稳定增长。

三、大力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业,创建地区品牌,去库存

我区畜产品供给同质化、类同化严重。畜产品来源地应分为纯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城郊型等四个区域,按照饲养方式分为放牧饲养、半放牧半设施、设施圈养、育肥等四种。可是,根据呼和浩特市大型超市调查,牛羊肉销售基本未详细分来源地和饲养方式,大部分统称为“锡盟”牛羊肉、“科尔沁牛肉”,原产地地理商标的牛羊肉并不多见,就是说,混合销售着绿色有机牛羊肉和纯圈养或育肥牛羊肉,产生着利润分配不公的“柠檬市场”。

为此,加强畜产品原产地商标注册和品牌建设,差别化供给绿色有机畜产品。建设以锡林浩特市为中心的肉羊加工企业集群,做大做强“乌珠穆沁”“苏尼特”等国家驰名商标和“锡林郭勒羊肉”品牌;加大扶持赤峰市“草原兴发”、“敖汉旗小米”等品牌和通辽市“科尔沁肉牛”品牌建设;以兴安盟的科右前旗为中心大力发展大型羊肉加工企业,创建自己的“兴安肉羊”、“乌兰毛都”品牌,突出乌兰毛都原生态大草原产地商标注册和品牌建设;在呼伦贝尔市以海拉尔为中心地带加快培育大型肉牛羊肉加工企业,要严防贴牌羊肉损害品牌产品。从而形成以锡林郭勒盟、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蒙东五盟市肉牛肉羊饲养和精深加工基地,形成产业集群,加快改变牛羊肉产品由单一向多品种发展,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大包装向小包装方向发展,并努力开发牛羊内脏、骨、血的综合利用,延长肉牛肉羊产业链条,形成利益紧密的价值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去库存。

四、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牧民和创新农牧业经营方式,降成本

根据相关资料,我区农畜产品生产成本呈现上升趋势,农牧民经营性收入持续增长难度加大。2013年,农业中间消耗为463.23万元,同比增长13.71%;牧业中间消耗为582.97万元,同比增长7.94%。2014年度,从平均每亩中间消耗看,稻谷599.42元、同比增长87.23%,小麦298.78元、同比增长16.32%,玉米331.00元、同比增长0.64%,谷子175.48元、同比增长23.35%,马铃薯426.5元、同比下降8.23%,大豆164.75元、同比增长12.19%,向日葵390.07元、同比增长38.44%;从每头(只)中间消耗看,2014年生猪为994.63元、牛为2995.27元、羊为365.82元,同比分别增长-5.47%、21.32%、7.62%。

为此,加快建立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体系。重点培养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解决“谁来种植,谁来养殖”问题。大力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发展集体经营、合作经营和企业经营,构建现代农牧业经营体系。同时,积极探索尝试其它土地流转模式,包括整村整屯大面积流转、大型龙头企业直接流转、托管和半托管,甚至建立土地银行,规范土地有序流转,不改变土地用途,保障农牧民保底产量,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效益,降低生产销售成本。

五、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目前农业生产的资源环境约束显著增强。以粮食生产用水量为例,2014年,农业用水量137.5亿立方米,同比增加5.0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75.6%。其中,粮食生产用水量105.63亿立方米,同比增加2.48亿立方米,占农业用水量的76.8%,占全区用水总量的58.0%。可见,我区为粮食生产付出着巨大水资源投入,不符合内蒙古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的实际,更不利于祖国北部生态屏障建设。加之,农业内源性污染问题不可忽视。2014年,全区化肥使用量223万吨,同比增长10.0%,每公顷农作物化肥使用量达到303.1公斤,超出发达国家认定的225公斤/公顷的安全线;农田白色污染加重,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8.94万吨,同比增长10.6%,由于农用塑料薄膜回收使用率低,所以不但污染耕地还增加农民清理的成本支出。

为此,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大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首先,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根据各旗县区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统筹规划土地资源,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集中在河流两岸或土地平整地区建设旱涝保守高产基本农田,并通过法律手段永久保护基本农田,夯实粮食生产根基。在山区和丘陵地区的耕地产量低的人口较少的村庄进行合并重建新村庄,整合耕地资源,发展饲草产业,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其次,切实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在生活领域,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必须改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用水意识,全社会形成节水意识;在农业领域,采取膜下滴灌、全膜覆盖、喷灌、集雨窖、湿润灌溉、深松整地、管道输水等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建立水权转换制度,节水者获得收入,调动用水户节水积极性;在工业领域,可通过财税、水价等手段降低工业购置循环利用水资源设备的成本和后期运行成本,各地区依据水资源可利用条件调整优化工业结构,严厉打击企业污染水资源行为,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净化大自然。再次,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田生态系统。建立健全乡镇农业技术人员服务队伍,在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逐步提高有机肥料的使用,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提高耕地有机质,有效遏制土地板结和水土流失问题;提高秸秆回收利用率,减少农业对生态环境的负外部效应;治理农田白色污染,净化土地。根据气候特点和地形及效益适量使用地膜,增加清理地膜补贴费用纳入农田环境治理项目预算,减轻农民清理地膜负担。在每个乡镇设置1个旧膜回收点,废旧地膜回收形成农民—商贩—回收点—加工厂链条,形成良性循环。

六、农畜产品生产必须走专业化、特色化发展路子

国际农畜产品价格普遍低于国内价格,对我国农牧业的影响越来越深,一方面国际农畜产品大量进国内市场利润流出明显,另一方面我区活畜养殖成本上升的同时活畜销售价格明显下跌,对农牧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巨大。相关资料显示,国际大豆、玉米、小麦、稻谷价格分别比国内价格每吨低1175元、923元、626元、1143元;2015年6月,欧盟国家每公斤原料奶2.04元,而我国每公斤原料奶3.42元,国际价格比国内便宜1.38元。由此,国内农畜产品进口量不断刷新,中国海关统计数字显示,2015年前9个月进口谷物及谷物粉进口量累计为2608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81.2%。2015年6月份,全国牛肉及其副产品进口实际到港29933.67吨、羊肉及其副产品实际到港8778.37吨。这是我区活畜价格连续两年下跌和三大主粮收购价格下跌的主因。

由此,为了应对国际农畜产品的冲击,我区农畜产品生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专业化、多元化生产,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发挥比较优势。一是,综合考虑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市场条件,加强分类研究,科学制定规划,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主动适应市场变化、满足市场需求;二是进一步优化农牧业区域布局和种养业结构,开发农牧业多种功能,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三是在销售渠道上多下功夫,旗县级政府建立专门机构,深入研究需求特点、市场走势,善于利用市场信息引导农牧业生产,善于通过市场流通链条带动农牧业生产,善于运用市场的办法指导和组织农牧业生产,防止因盲目生产、避免发生滞销问题。

七、推进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总结锡林郭勒盟羊肉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模式经验,建立适合内蒙古实际的农畜产品安全监管模式。在全区各乡镇分别建设优势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站、饲料质检站,逐步健全农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召回等制度,保障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工程,稳定和加强基层防疫队伍,提高动物卫生监管执法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周边旗县区之间的监测预警网络,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始终处于稳定控制状态。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严格监督管理种子、化肥、饲料等的销售,严厉惩治坑农害农行为,保障农牧业生产资料的安全供应。在“十三五”期间,建立健全初级农畜产品无公害化和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为做大做强农牧业保驾护航。

八、建立诚信经营体系

通过法律手段和建立严格行业标准及建立诚信档案,监督管理各生产商和经营销售商,督促生产经营者诚信经营。如果哪家违反法律或行业标准、失去诚信者,不但严惩生产经营销售者,还制定永不从事该行业,同时进入个人档案,并向社会公布。从而较大提高农畜产品生产经营和销售者的诚信经营意识,促进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九、用信息化改进农牧业生产销售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在各旗(县、区)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农牧业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全面协调促进农牧业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促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农牧业信息化覆盖工程,推进宽带进村、信息入户。加快培育信息技术人才,促进物联网技术在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应用。加快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业发展,使实体经济与互联网产生叠加效应。从而改变传统的生产营销管理模式,打造运市场,提高农牧业产业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实现各旗县农牧业信息化与农牧业现代化融合发展,培育更多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