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格尔咏《敕勒歌》经典 望生态理念代代流传丨植树节特辑

2018-05-19 19:53:14 | 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 | 作者:阿艺思 | 责任编辑:苏文彦
摘要:腾格尔来到《经典咏流传》的舞台,全新演绎人们耳熟能详的《敕勒歌》;舞台下,他也一直是草原最忠实的守护者。

3月10日晚,央视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第五期。腾格尔为古老诗词《敕勒歌》谱上新曲,一改往日温润“草原风”,颠覆众人想象;杨培安带来张雨生遗作,与千年盛唐古韵交织出大气磅礴,直击人心。

腾格尔为古词谱新曲高歌生命本色

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艺术家腾格尔本周来到《经典咏流传》的舞台,全新演绎人们耳熟能详的《敕勒歌》。当开场的小姑娘用清澈的嗓音将大家带入清新草原时,腾格尔一开嗓,粗犷狂野的演唱方式犹如狂风骤雨般震慑全场。刚柔并济的演绎让众人耳目一新,庾澄庆都十分吃惊:“我们以为腾格尔老师要来蒙古的长调。”

无论是《天堂》还是《敕勒歌》,人们总能从腾格尔的歌声中感受到生命的跃动。正如庾澄庆所说,腾格尔老师的歌声,取之于大自然,也用之于大自然。舞台上激情万丈的他,舞台下,是草原最忠实的守护者。多年以来,他在母亲的影响下,在两千亩的沙漠地带种植树木,为家乡增添绿色。

腾格尔在节目中说他的家里有5000亩草场,其中2000亩都是沙漠。为此腾格尔2013建立了腾格林,第一年就种了1000棵树苗。可是种树容易养树难,1000棵树苗全都干死了。腾格尔说:“当看到树苗没有成活时特别难受,我站在树苗旁,听见它们被风吹的沙沙的响声时,如同它们在对我诉说着什么,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我抚摸着这些树苗,我知道它们都有生命,它们一定也很想活下来,我暗暗发誓一定要找到更好的培育方式,养活树苗。”就这样腾格尔又踏上了新一轮的树苗种植,通过各方的协助,当他再一次看到眼前的景色逐渐绿意盎然时,腾格尔说:“内心十分的骄傲与激动!”

腾格尔为"腾格尔林"添绿 保护草原生态贵在坚持


腾格尔亲自挥锹培土

腾格尔接受中国网记者的采访时称每年回乡种树都轻车简从,没有招呼更多人参与,“只想安心地为这片草原的绿化做点儿实实在在的事情”。在采访中腾格尔透露,今年计划植树20棵,不想浩浩荡荡搞一些“面子工程”“形式植树”,因为在这样的一片土地上,种上去容易,成活难。因此要亲自挥锹培土,细心研究规划,选种一些适合这片土地生长的树种,保证新植的树后期有人照应,确保它们“必须成活”。

“要种成活的20棵,比种表面的200棵、2000棵重要得多。

“腾格尔林”始建于2013年4月,是腾格尔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建设之情,在故乡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苏米图苏木苏里格嘎查建立的防沙治沙造林绿化基地,规划面积2800亩,是鄂托克旗四大义务植树基地之一。至今已累计造林300余亩,栽植各类苗木3万余株,包括旱柳、沙地柏、樟子松等树种。

腾格尔亲自挥锹培土

植树节,他们在行动

如同腾格尔所说,草原生态保护,需要我们每一个草原儿女,以及社会大众,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在内蒙古有很多普普通通的民众以及非政府公益组织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开展着沙漠还林的工作。

张福金,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小永安昌村人。他曾经是全村公认的文化青年,手捧教师的“铁饭碗”,一度让人羡慕不已。可之后他却“疯”了。

张福金的“疯”最初源于一场肆虐的沙尘暴。1982年春天,一场狂风用尘土笼罩了整个县城,空气里都是一股子泥土味儿。看着窗外逐渐变成黄色的天空,坐在办公室里的张福金思绪万千。碧水蓝天、绿野辽阔,这是张福金记忆中的家乡,也是他理想中的家乡。如何让家乡从漫天黄沙中走出,张福金所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种树造林。

“一开始买树苗的钱都是靠种地、养猪牛羊的收入来支撑,后来收成不好,只能贷款。向农村信用社贷了30万元的款,到现在也没还清。”张福金的妻子杨翠莲告诉记者。然而,缺乏资金对于当时的张福金来说,还不是最大的困难。雨水也决定着他的战斗成果——种下的树苗能否成活。

随后的几年,国家鼓励开发利用荒山荒坡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张福金顺势承包下村里的三万六千亩荒地,带着他的梦想继续征程。一切并不顺利,种植费用要靠自己筹集,加之树苗成活率低,种树的高成本让张福金举步维艰。绝大部分时候,张福金没钱去雇人,全靠自己扛着铁锹上山挖坑、浇水、种树。

“再苦再难都扛过来了,我不后悔!”抬头望向远方一片绿海,张福金一脸满足。“现在我已经种了两千多亩树苗,15万棵,南山上,松树、杨树、山杏、柠条这些品种都有,如果这几年收成再好些,我就多雇些人,大面积的种。到那时候,漫山遍野都是树,满眼望去都是绿色,不光好看,这里的生态环境也会越变越好。”张福金说着,大声地笑了起来,笑声中活力与干劲十足。

这位上海妈妈名叫易解放,为了完成儿子的遗愿,从2004年起变卖房产,带头在内蒙古沙漠种下了200多万棵树。她发起的“亿万个人、亿万棵树”公益活动在完成了库伦旗科尔沁沙漠1万亩沙地上种植110万棵树的计划后,目前她正计划在阿拉善沙漠再造出1.3万亩树林。

2003年,易解放花了十几天时间踏访了内蒙古沙漠地区,沙尘飞扬,沙丘连绵的景象震动了她。回到家里,她和丈夫毅然投入所有积蓄,变卖财产,以用儿子生命换来的“生命保险金和事故赔偿金”作为启动资金,成立名为“绿色生命”的公益性组织。

易解放与当地政府签下协议,用10年时间在科尔沁1万亩沙地上种植110万棵树,20年后,将无偿捐给当地政府和农牧民。在协议上,易解放签下了自己、丈夫和杨睿哲3个人的名字。

2007年,库伦旗的百姓为杨睿哲建立了一个纪念碑,碑上镌刻着易解放夫妇纪念儿子的一段话:“活着,为阻挡风沙而挺立;倒下,点燃自己给他人以光亮”。

易解放的丈夫杨安泰也全身心投入到了这个公益行动中

在易解放看来,3月12日植树节不是搞搞形式主义,作作秀,植树一定要保证存活率,讲究科学性。从2007年开始,她开始按棵算钱,雇佣当地的专业植树人员来种树。过去几年,每年约有300人次志愿者随易解放赴内蒙古种树。

为什么要带志愿者去现场?易解放表示,只有去了那里,目睹沙漠的干燥,感受风沙刺脸的疼痛,才能体会绿色对那里意味着什么,而这是隔着电视屏幕和网络不可能体会到的。“一棵树就可以解决4平方米的荒漠化问题。”她说,只有当自己的脚踩上沙子时,才能有最真切的体会。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SEE)成立于2004年6月5日,是由中国近百名知名企业家出资成立的环境保护组织。协会是会员制的非政府组织(NGO),同时也是公益性质的环保机构,奉行非营利性原则。

善缘起于善因。2001年,中国企业家宋军先生在内蒙古阿拉善盟斥资五千万元建成月亮湖生态旅游景区。之后3年多,这座沙漠生态景区吸引很多企业家陆续到访,茫茫沙漠中的亲身体验,使企业家们深深感到中国西北的严重沙化,尤其是阿拉善作为近年威胁北京的沙尘暴发源地,每年以沙漠面积1000平方公里的速度逼近华北。正是沙尘暴的严峻挑战,唤起了百位中国企业家共同的社会责任感,并将其汇集为一个事业——改善和恢复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的生态环境,减缓或遏制沙尘暴的发生,并推动中国企业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2004年6月5日,百位中国企业家在广袤的腾格里沙漠里排成一道历史性的风景——中国首家以社会(Society)责任为己任,以企业家(Entrepreneur)为主体,以保护地球生态(Ecology)为实践目标的NGO(非政府组织)公益机构——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正式诞生。作为发起人的80位企业家们承诺:连续十年,每年投资10万元人民币,以减缓阿拉善的沙尘暴为起点,致力于保护中国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人与人的和谐。

关注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社交平台的朋友可以了解到,协会正在努力履行着自己的承诺,并通过社交媒体的快速传播方式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植树造林的行业中。

种植成果

捐赠书

当然除了真金实银的捐赠方法,近几年“云端植树”也颇为流行。例如阿里巴巴公司与阿拉善SEE合作的支付宝端“蚂蚁森林”受到网友广泛欢迎。网友可以通过步行、地铁出行、在线缴纳水电煤气费、网上缴交通罚单、网络挂号、网络购票等行为来减少碳排放量。当环保行为达成将得到相应的“绿色能量”,“绿色能量”可以用来养你这棵虚拟的树。当树苗长大到一定程度,阿里巴巴承诺在阿拉善种植一棵真的树苗。


支付宝端“蚂蚁森林”截图

(综合:人民网、中国网、央视网等)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