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草北牧”的林周样本:利用低产田发展订单草业

发布时间:2018-05-19 19:52:17丨来源:西藏新闻网丨作者: 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而在当雄高寒草原南侧,100余公里外的农业大县林周,青饲玉米、紫花苜蓿、燕麦等优质牧草如今已遍布澎波河谷,曾经的澎波农场现今利用低产田,大力发展订单草业,为探索“南草北牧”路子提供了示范。

“过去我们一直想的是‘牛’,却没有想到‘草’先成了问题。”

辽阔的当雄草原平均海拔4200米,饲草种植面积少之又少,近年来,规模养殖、短期育肥促进了当地牦牛产业的发展,不料却面临着饲草短缺的发展难题。

“要实现短期育肥,每头牦牛每天要补饲3—4公斤饲草,连续补饲3个月才能出栏。我们统计了一下,当雄县一年短期育肥的饲草需求在500吨以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委常委、副县长文林在县里主抓畜牧业,他告诉记者,按照当雄县牦牛产业规划,提升牦牛出栏率至20%,饲草缺口将达上万吨。

不只是在当雄,如今饲草短缺已开始成为制约西藏畜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

“就全区来说,草畜矛盾比较突出,据测算,全区饲草缺口在28万吨上下。”西藏自治区农牧厅草原处处长曹仲华说。

而在当雄高寒草原南侧,100余公里外的农业大县林周,青饲玉米、紫花苜蓿、燕麦等优质牧草如今已遍布澎波河谷,曾经的澎波农场现今利用低产田,大力发展订单草业,为西藏探索“南草北牧”路子提供了示范。

“林周县作为农业大县,发展饲草业是有优势的。”拉萨市林周县副县长陈实表示,近年来林周加大低产田、新开垦耕地改造力度,大力发展人工种草。在保证19.02万亩基本农田外,剩余的耕地、新开垦耕地均以种草为主。

“到了饲草销售旺季,通过公司搭建的销售平台,我们优先对合作社、村集体、农牧民的饲草进行销售。”林周县净土公司项目部负责人黄义奎介绍,2017年全县种植饲草9.01万亩,比去年增加45%,全年饲草总产量达4.34万吨,销售总额近1000万元。

据了解,目前林周县已经形成区域性饲草供应基地,成为当雄县饲草主要供应方。陈实说:“守住中间、前后发展,在稳定饲草面积的同时,加强优势草种繁育,延伸草产品加工链,拓展销售平台,加强草牧链接,是草牧业发展的方向。”投资1.9亿元,占地630亩的格桑塘现代牧业示范园区项目已完成规划,明年上半年将开工建设,届时将形成年加工能力10万吨的饲草加工基地,辐射带动藏东北和藏东南草牧业一体化发展。

以林周、当雄为代表的“南草北牧、区域联动”草牧业发展模式,在补足区域短板、破解区域草畜不平衡矛盾、解决不平衡发展问题上进行了探索。

据了解,林周县与当雄县建立饲草供销联营关系,签订了饲草保障框架协议,市县还出台了扶持政策:拉萨市出台净土健康产业奶业发展扶持补贴,对规模饲草种植给予补贴,鼓励饲草种植;当雄县出台政策对牧民购置饲草给予补助,草牧业呈现出种养共赢、协调发展的局面。

林周县通过“企业+基地+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模式,打造林周草业品牌,又解决了饲草贮存、销售难题。黄义奎说:“除了供应当雄牦牛育肥基地,我们还与林芝市、那曲地区、墨竹工卡县等签订了饲草购销协议。”

“2017年我们村卖了300吨饲草,不仅增加了农牧民现金收入,村集体资产也从2013年的1万多元,发展到现在的500多万元。”林周县强嘎乡曲嘎强村村委会主任索朗平措进一步举例说:“联户长丹增曲珍带着10户贫困户,来找我们主动要求种草,大概种了200多亩,收入有20多万元。”

草牧业在补足区域短板、有效破解区域草畜不平衡发展矛盾、解决不平衡发展问题上已初见成效。当雄牦牛短期育肥有了饲草供给,提高了牦牛出栏率,育肥牦牛平均增重70多斤,平均每头增收1200多元,饲草过腹增值近4倍。

当雄县宁中乡堆灵村经营家庭牧场的曲嘎告诉记者:“牦牛冬天也能吃饱了,本来明年才能出栏的牦牛,今年就能出栏,每头能增收近2000多元。”同时,这也转变了传统牲畜养殖方式,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在加大饲草种植过程中,林周县坚持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做到群众不离家、不离土就能融入产业发展,真正让饲草种植带动一方发展、富裕一方群众。在饲草种植环节,各类经营主体带动当地群众2.4万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000人次、人均增收300元。另一方面,通过土地流转促增收,全县饲草种植土地流转金达1159.44万元,既提升了规模化经营程度,又促进了农牧民群众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