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巴林左旗:“小笤帚”进京记

2018-05-15 22:49:5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王鹏飞 郝天星 | 责任编辑:苏文彦
摘要:“咱们生产的笤帚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了!”刚参加完展会的王清森迫不及待地在电话里将这一喜讯“汇报”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县)。这个消息仿佛长了翅膀似的很快传遍了整个巴林左旗

图片1.png

“咱们生产的笤帚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了!”刚参加完展会的王清森迫不及待地在电话里将这一喜讯“汇报”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县)。这个消息仿佛长了翅膀似的很快传遍了整个巴林左旗,最激动的还是十三敖包镇房身村的村民,因为这把被收藏的笤帚就出自这里。

在人们的记忆里,笤帚仅仅是被用来打扫家里院外、扫扫炕,偶尔也会用于“教育”一下不听话的孩子。然而,巴林左旗的村民却把平常的小笤帚做成了大产业,不仅卖到了北京,还走向了全国,走出了国门。

内蒙古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园区办公室主任王清森说起那段往事,仍是感叹不已。巴林左旗是国家级贫困县,“扎笤帚”在这里已经有七十多年年的历史了,而这项“技艺”其实是被贫穷“逼”出来的。“十年九旱”的自然气候导致农民生活极度贫困,干旱少雨常使农业欠收,秋收过后,村民用高粱梢子扎上一捆笤帚背到集市上换点钱补贴家用。后来扎笤帚的人多了,集市上卖不出价钱,于是有人开始扎制几把漂亮些的扫炕笤帚,没想到集市上价钱高出不少还十分抢手,于是大伙又都比着扎制各种更好看的笤帚。渐渐地,十三敖包的笤帚成了小有名气的特色产品,周边旗县谁家要是有一把出自十三敖包的扫炕笤帚,总是挂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炫耀一下。

到了二十一世纪,笤帚似乎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楼房、地砖走进大众的生活,传统的笤帚被塑料笤帚、拖把和扫地机器人取代,就连城市的街道也用上了环卫清扫车。眼看传统手工扎制的笤帚就要退出百姓家庭,2010年6月,王清森突然接到旗(县)里的电话,要他准备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去北京参加“中国农民艺术节”。

扎笤帚的工艺就可以代表巴林左旗的特色啊!王清森走村串户收上来500把大小不一的笤帚,和镇里的另一名干部背着去了北京。令王清森没想到的是,在北京农展馆巴林左旗的展位前,各路客商围了个水泄不通,很多人拿着各式笤帚惊叹不已,爱不释手,都说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如此精致的笤帚。不到两天功夫,500把笤帚几乎售磬。主办方的工作人员及时找到王清森,告诉他笤帚不能再卖了,“七天的农民艺术节,你把笤帚都卖完了,展位不就空了吗!”

从草原走出来的王清森就像他们手里的笤帚一样朴实,笤帚不卖了,可展位前依旧人头攒动,许多人拉住王清森打听这些笤帚怎么做的这么漂亮,王清森就从笤帚的材质、产地、制作工艺详细介绍,愣是“客串”了几天的讲解员。嗓子哑了喝口水继续讲,一把笤帚进了北京能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王清森心里暗自琢磨,十三敖包的笤帚看来是“熬”出头了。

那几天,王清森总能看见几个熟悉的面孔,每次到展位前也不说话,只是拿着自己喜欢的笤帚左看右看,就像怕被人抢走一样。等到展会结束的那一天,那几个熟悉的面孔早早来到展位买走了已经相中的笤帚。最后仅剩下一把两米多长的大笤帚时,过来一名顾客拿起这把笤帚像欣赏艺术品一样,仔细检查笤帚的每一个细节,给出了“民间最大、工艺最漂亮笤帚”的评价,面对3000元的价格眉头没皱就要买走,王清森与他交流得知,此人是中国农业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要将这把笤帚带回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淳朴的王清森认为能被国家的博物馆收藏是对十三敖包农民笤帚工艺的肯定,也是对民间传统技艺的鼓励,说什么也不肯收钱,推搡间向征性收了300元。“小笤帚”第一次“进京”就被中国农业博物馆“相中”收藏,还捧回了中国农民艺术节组委会“优秀项目”的证书。

图片3.png

回忆起北京的经历,王清森仍就难掩那份激动

是展会给了十三敖包笤帚展示的舞台,随后在北京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十三敖包镇的工艺笤帚成为代表自治区特色产品,再次站上了北京的舞台。小小工艺笤帚登上了大雅之堂,精美的工艺笤帚“火”遍了国际农交会,也吸引了中央电视台的编导,《每日农经》栏目对十三敖包工艺笤帚进行了特别报道,央视《乡村大世界》也即将走进十三敖包,走进笤帚制作背后的工匠故事。

如今,脚步踏入十三敖包的土地,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笤帚苗产业发展模式在巴林左旗悄然兴起,产业支撑、富民强镇、生态协调的科学发展画卷徐徐铺开。这片涌动着梦想、张扬着绿色、孕育着希望的土地,引来了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15万亩的笤帚苗种植面积,9个村半数以上的村民在从事笤帚的加工制作,从种植到加工、销售,十三敖包走出了一条“笤帚全产业”的绿色发展之路。

房身村的徐红艳在笤帚园区的车间里每天能加工10把工艺笤帚,每把有10元的加工费,这样每天都有百元的收入。“只要干,年入万元很轻松,还不影响家里种地。”在十三敖包,与徐红艳一样人均加工笤帚收入过万的村民超过总人口半数以上。在巴林左旗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直接指导下,十三敖包镇建立了笤帚产业园,8家生产加工笤帚的企业入驻。巴林左旗官方数字显示,仅2017年,十三敖包镇销售笤帚3000万把,销售额达到5.2亿元。如今,十三敖包镇已经建成了全国最大、品种最全的笤帚交易市场,并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笤帚苗种植基地,独享“笤帚苗之乡”的美誉。在这里一把长约5厘米的工艺小笤帚出口到日本售价卖到了128元人民币。十三敖包笤帚不仅走出了草原、走向了全国、走出了国门,甚至已经远销到韩国、日本、欧洲、澳大利亚。

小笤帚做成了大产业,勤劳聪慧的巴林左旗人民把几近落寞的笤帚做成了脱贫攻坚的富民产业。砥砺奋进,华彩蝶变,站在新的起点,十三敖包镇把发展的目光投向远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