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儿女>高端访谈>

戴泊生:提升防震减灾能力 服务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

2018-05-14 08:59:11 | 来源:人民网 | 作者:富丽娟 贺茂杰 李睿 齐浩男 | 责任编辑:阿艺思
摘要:戴泊生:关于自治区的地震活动水平,我们曾经做过统计,我国有一半省份没有发生过7级以上强震,但是咱们自治区境内发生过3次7级以上强震,因此与其他省份相比,自治区的地震活动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是我国地震多发省区之一。

资料图

在外界看来,地震局比较“神秘”——地震发生后,地震局都做了哪些工作?如何进一步提升地震监测预测能力?防震减灾工作怎样进一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近日,在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之际,人民网记者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就内蒙古防震减灾工作等问题专访了党组书记、局长戴泊生。

记者:汶川地震十年来,我国包括内蒙古的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飞速发展和进步,那么内蒙古在防震减灾工作哪个方面取得的进展最为显著?

戴泊生:近年以来,全区地震系统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系列讲话精神,努力拓展防震减灾工作服务经济社会新领域,全区综合防震减灾能力显著提升。其中地震监测能力和水平最为显著。自治区地震局精心组织重大项目实施,科学规划台网布局,努力建成覆盖全区的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网络,不断提高服务社会能力。通过中国地震背景场探测、中国地震科学台阵、大陆构造环境网络监测项目、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重点台站条件优化改造等重大项目的实施,有力推动了自治区地震监测预测能力提升。目前自治区地震监测系统共有94个测点,200余台套仪器设备,基本消除了地震监测盲区,GNSS、InSar、热红外、重力、流磁等一批新的技术和观测方法得到广泛应用。待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459个站点建成后,将在全区重点地区形成预警能力,在全区范围形成地震烈度速报能力,为政府应急决策、公众逃生避险、重大工程地震紧急处置提供依据。

内蒙古测震台网由1个台网中心、14个国家测震台站和34个区域测震台站组成,同时从国家台网中心接入8个邻省60个测震台站的实时数据,共有108个台站的监测数据用于地震速报、地震目录编辑分析预报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能在M2.0级以上,重点地区可达到M1.0级以上,定位误差(经纬度位置)在5公里范围之内,台网可以在10 分钟内完成地震的速报任务并同时上报自治区党委、政府。

记者:大家平时都感觉地震局比较“神秘”,请问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地震发生后,地震局都做了哪些工作?

戴泊生:我说明一下,地震发生后的抗震救灾工作绝不是地震局一家的事情。而是根据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等因素,按照预案及时启动相应的响应级别,自治区党委、政府发挥统筹指导和支持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分级负责,各级党政领导就近指挥、强化协调并在救灾中发挥主体作用、承担主体责任。

比如2013年以来内蒙古相继发生通辽市5.3级、呼伦贝尔市5.0级、阿拉善盟5.8级、阿拉善盟5.0级,共4次5级以上中强地震,造成部分群众受伤和财产损失。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同志亲临抗震救灾一线,慰问受灾群众,指导抗震救灾、伤员救治、群众安置等工作。我局在10分钟内,将地震基础信息和收集到的灾情信息报自治区党委政府,为抗震救灾决策提供重要依据,迅速发挥自治区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启动快速评估系统对灾情进行预评估,为自治区和地震发生地党委政府抗震救灾提出建议。同时进行滚动会商,与中国地震局台网中心和震区周边省区进行联合会商,研判震情发展趋势。第一时间派出地震现场工作队,赶赴震区架设流动台阵,开展地震现场监测,并进行震害调查、现场科学考察、烈度区划等工作,为党委政府指挥震后救灾和恢复重建提供决策参考依据。民政、住建、交通、通信等自治区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调遣专业抗震救灾队伍,调拨救灾物资和资金,全力协助震区各级政府开展抢险救援、次生灾害防范、舆论引导等各项工作。震区各级政府切实担当主体责任,各有关部门积极应对,应急工作成效显著。震后,自治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向中央有关部门争取救灾资金,从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自治区在救灾、保障房建设、扶贫资金等方面给予了政策倾斜支持,帮助灾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记者:与其他省份相比,自治区的地震活动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地震活动有什么特点?

戴泊生:关于自治区的地震活动水平,我们曾经做过统计,我国有一半省份没有发生过7级以上强震,但是咱们自治区境内发生过3次7级以上强震,因此与其他省份相比,自治区的地震活动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是我国地震多发省区之一。

从地质构造上讲,内蒙古自治区地处蒙古高原的东南部,区内地质构造比较多,断裂遍布全区,从西到东主要分布有三个大型的地震活动构造体系,即阿拉善块体、河套断陷带和大兴安岭隆起,受上述三大构造体系控制,自治区境内的地震活动整体表现出4个特点,即地震多、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针对这几个特点,我再稍微详细的做一下补充介绍。

首先,自治区的中强地震发生频次较高、震级较大,空间分布比较有规律。

自治区境内最早的正式地震记载是公元849年的包头西7.0级地震。从公元849年到现在,自治区境内共发生了54次5.0级以上地震,其中5.0-5.9级地震41次,6-6.9级地震10次,7.0-7.9级地震3次,最大地震是1954年2月11日发生在阿拉善右旗的7 级地震。

上述中强地震活动在空间上分布也比较有特点,分别在自治区西部的乌海至呼和浩特一线形成集中分布,我们行业内部称作河套地震带;另外一个集中区域在呼伦贝尔至赤峰一线,我们称之为大兴安岭地震带;相对来讲,河套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水平要高于大兴安岭地震带,是自治区中强地震活动的主体区域,特别是1996年5月3日发生在包头的6.4级地震曾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2003年以来,自治区的中强地震依然保持较高的活动水平,共计发生5级以上地震8次,最大地震是2003年巴林左旗5.9级地震和2004年东乌珠穆沁旗5.9级地震,次大地震是2015年4月15日阿拉善左旗5.8级地震,最近发生的一次地震是2017年6月3日阿拉善左旗5.0级地震。

其次、自治区的地震分布较为广泛。

根据我们的统计,1970年到现在,自治区境内累计发生ML4.0级以上地震330次,分布遍及自治区十二个盟市。特别是,除兴安盟外,其余十一个盟市均发生过5级以上中强地震,地震活动分布较为广泛。

除了刚才讲到的地震活动频繁、震级较高、分布广泛的显著特征外,自治区的地震活动还表现出震源深度都比较浅,西部的地震活动水平比东部高等特征。

记者:近年来防震减灾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能力,请问我们自治区地震局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戴泊生:多年来,内蒙古防震减灾工作,强化责任意识,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做了大量卓有成效工作。比如:提高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全力做好“十九大”和“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地震安全保障工作。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党的十九大、自治区70周年庆祝活动安全稳定和地震安全保障工作。在震安全保障期间,进入特别工作状态,按照“滴水不漏、万无一失”的原则,明确工作职责、加强协调配合、严格落实中国地震局各项工作部署,切实做好震情跟踪、值班值守、应急准备、新闻宣传、舆情监视、异常核实等各项地震安全保障工作,通过自治区、盟市、旗县各级地震职工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十九大”、自治区70周年庆祝活动地震安全保障工作。

2013年12月建成的内蒙古自治区数字地震科普馆是全国第二个开展数字地震科普馆建设的省区,在西部地区是第一个。该平台应用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整合了自治区地震局及全区盟市地震局资源和地震台站等实景,采用360度全景技术,结合视频、音频和图文等方式,将实体的地震科普馆虚拟数字化,融入地震科普知识,建立虚拟仿真的地震科普展馆,并通过互联网和光盘形式向民众提供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服务,在扩大防震减灾宣传面、提升群众防灾意识、加大防震减灾执政为民的力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内蒙古近年来开展比较好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示范社区、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内蒙古已建成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6个,其中位于乌素图呼和浩特基准台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为国家级;已创建自治区级的示范社区48个,其中国家级18个;自治区级示范学校94个,国家级4个。通过示范创建,为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有效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能力的开辟了最佳场所和阵地。

此外,比如地震安全性评价、活断层探测、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推广运用等等,都为自治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地震安全保障做出了贡献。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