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科尔沁牛业杯”第三届内蒙古餐饮企业家高峰论坛
近日,改革开放以来在内蒙古自治区举办的规格最高、水平最高、人气最旺的餐饮行业论坛——2018“科尔沁牛业杯”第三届内蒙古餐饮企业家高峰论坛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举办来自餐饮界的企业家及供应链等相关产业的业内人士就食材与餐饮、食材与蒙餐等关系交流了自己的看法。论坛上,科尔沁牛业董事长李和同与会嘉宾分享了21年来科尔沁牛业品牌成长的经历。
科尔沁牛业股份公司董事长李和
成立于1996年的内蒙古科尔沁牛业股份有限公司经过21年的奋斗,成长为中国牛产业排行第一的企业,并实现了在全国大卖场销售量和生鲜行业电子商务领域的两项全国第一,2017年销售额突破28亿。
探索中国农业发展之路
21年来,科尔沁牛业付出了许多艰辛,这些艰辛的背后是对中国农业的探索。
李和表示,目前国内的规模化肉牛养殖企业绝大多数都处于亏损状态,这种亏损导致国内绝大多数屠宰企业放弃了肉牛养殖,选择了“公司+农户”的合作方式。但由于市场行情的波动,企业与农户双方都可能出现违约,许多企业的“公司+农户”模式基本沦为摆设,只有少数有实力的大企业才能屹立在市场中,继续坚持着自己的道路。
究竟中国农业怎样发展才能更高效地让农民脱贫,让企业更好?作为现代农业的践行者,科尔沁牛业一直在探索中国农业的发展之路。
李和介绍,现在的科尔沁牛业有54000亩耕地,有通辽最大的农业种植合作社,也有通辽最大的养牛基地,基地中有50000头牛,从种植、养殖再到加工、销售,形成了自己的产业链。
李和介绍说,做全产业链的建设非常艰辛,从第一步一直到最后,需要大的资金推动,比如科尔沁牛业现在圈里的50000头牛就是7.5亿元,虽然拥有好的饲料、先进的屠宰技术,却要和私屠滥宰的牛肉、走私牛肉去拼杀,因为成本高于小企业,在竞争时只能卖出非常低的价格,这是企业急需突破的窘境。
从价值链最低端向高端转型
李和表示,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牛肉进口国,也是全球牛肉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但科尔沁牛业作为行业龙头、2008年奥运会食材供应商,各种荣誉的加持没有改变企业依然处于产业链底端的现状。面对现状,科尔沁牛业开始思考,现在的市场环境中究竟应该如何做?中国冷鲜肉这面大旗能扛多久?
李和介绍,冷鲜肉制品虽然可以在不冷冻的情况下保持90天不变质,但目前购买冷鲜肉的人群以“50后”至“85前”这一年龄段为主,“85后”尤其是“00后”的人群基本不会购买,因为他们缺少制作技能,不会烹饪。因此冷鲜肉要向深加工转型,利用全自动生产线,搭配不同的配料,把冷鲜肉制成半成品,降低烹饪的难度,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消费者选购冷鲜肉
为崇尚便捷、喜爱新鲜的“85后”改变
李和认为,“85后”其实是现在消费市场的主力军,他们崇尚便捷,喜爱新鲜,这些年轻人群更青睐用微波炉或烤箱简单加热就可以食用的产品。针对这些需求,科尔沁新建了园区,所有的产品都是针对这部分客流,手机下订单后一个小时之内就可以送达。
在口味方面,科尔沁牛业针对“80后”“90后”“00后”的生活习惯开发了不同口味的微波产品,既有牛米花等休闲零食,也有牛腩饭等主食系列产品,还针对家庭就餐特点推出了方便烹饪、便于料理的主厨牛排系列产品。
2017年,在生鲜市场耕耘20余年的科尔沁牛业与希悦尔合作,应用快尔卫® (Cryovac®) Darfresh® on Tray真空贴体托盒包装的牛肉系列产品在京东生鲜平台受到消费者的热烈追捧。
同时,科尔沁牛业还把呼和浩特的特色面食白焙子(一种面饼)进行工业化生产,配上科尔沁自产的牛肉饼,生产出了深受国人欢迎的中式汉堡。全部生产线实现自动化,流水线上没有员工操作,全部机械化生产,效率上来了,食品安全也得到了保障。
李和表示,2018年将是科尔沁牛业的转型年——从价值链最低端向高端转型,推出新零售模式。在这个共享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可能是“创客”,只有大家都投身新零售,才会迸发出更大能量,包括科尔沁牛业在内的中国农业才会走得更远。
科尔沁牛业简介:
内蒙古科尔沁牛业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的科尔沁草原腹地,拥有通辽屠宰加工厂、南阳屠宰加工厂、通辽肉制品分公司及育肥牛基地、草牧场等下属企业,建立了以肉食品加工为主体、以绿色饲料加工、畜牧产品研制开发、草原生态建设为基础的肉牛集约化和规模化的产业链条,曾作为牛肉供应商为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等重量级赛事提供优质食材。
“科尔沁牛业自1996年创立以来,就秉持‘食品工业,道德工业’的企业理念,打造了一条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生态产业链。”李和说,“科尔沁人明白,要想人吃得安全,首先得牛吃得安全,科尔沁牛业在全国拥有34万亩种植基地,作业模式也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大农业体系转变,灌溉机、播种机等美德先进农机一应俱全,在养殖上,十大万头牛养殖基地配置专业人才和先进机械,不断向现代化繁育养殖转型。”
(来源:牛羊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