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要闻>

北京沙尘减少的十几年间,内蒙古做了什么?

2018-03-29 10:44:13 | 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 | 作者:苏文彦 | 责任编辑:苏文彦
摘要:曾经是北京三大风沙源之一的内蒙古库布其沙漠地区治沙成绩突出,对减少北京沙尘天气日数以及减轻沙尘影响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中国网3月28日讯(记者 苏文彦)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通报,自3月28日凌晨开始陆续过境京津冀北部城市的沙尘来自蒙古国中东部地区。通报称,受北部强低压过境及随后高压系统配合影响,这轮沙尘自3月27日夜间入境后开始影响我国内蒙古东部及东北大部地区,并进一步南压。另据中央气象台此前发布的沙尘暴蓝色预警,受本轮沙尘天气影响的内蒙古东南部局地已达到沙尘暴级别。

沙尘天气中,行人带着口罩走在北京街头(摄影:中国网记者 阿艺思)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北京几乎每天都是蓝天白云的好天气,此次沙尘再度引发了人们对于曾经漫天席卷而来的黄色沙尘的记忆。

曾任职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沙尘暴研究组的狄一安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中写道:“2002年3月20日,一股来自内蒙古中部的强沙尘暴上午9:30从北京北部进入市区,那天,北京的PM10值曾经达到7000多微克每立方米,总悬浮颗粒物达到一万多。”

而就在这短短的十几年间,在人为治理和气候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沙源地局部环境改善明显,其中距离北京最近的沙漠、曾经是北京三大风沙源之一的内蒙古库布其沙漠地区治沙成绩突出,对减少北京沙尘天气日数以及减轻沙尘规模和影响,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经过治理的库布其沙漠(资料图)

三十年铸造“绿色利剑”,全球视线聚焦内蒙古库布其沙漠

地处鄂尔多斯高原的库布其沙漠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60%以上为流动沙丘,“开门就是沙海,出不去进不来”的困境困扰着居住在沙区的农牧民。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水平,当地采取打井取水、植树种草、草原禁牧等多重手段综合治理,并以治沙为目的积极发展种草、药材、畜禽、光伏、生态修复等产业。经过近三十年的综合治理,如今的库布其已有1.1万多平方公里的沙漠得到治理控制,沙尘天气次数减少95%,生物种类由十几种增至100多种,300多亿元的沙漠生态经济产业充满生机,10万农牧民通过生态环境改善创业就业,增收致富。

第六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开幕式现场(摄影:中国网记者 郑亮)

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面临着防治荒漠化这一严峻挑战的今天,库布其地区治沙近三十年取得的成效与经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兴趣,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更将国际沙漠论坛落户这里。2017年7月29日,以“绿色一带一路,共享沙漠经济”为主题的第六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召开。

据了解,近年来多次影响中国的沙尘暴源头之一蒙古国已经成为世界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超过75%的国土面积面临着沙漠的威胁,而像蒙古国这样受到土地荒漠化威胁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还有60多个。

内蒙古大力发展生态工程,“绿色长城”守护蓝天白云

从库布其到巴丹吉林,从乌兰布和到科尔沁,近年来内蒙古在治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方面不懈努力。官方数据显示,内蒙古在“十二五”时期累计投入546亿元实施“生态工程”和“区域性绿化工程”,将10.1亿亩可利用草原全部纳入保护范围。森林面积由3.6亿亩增加到3.8亿亩,草原植被盖度由37%提高到44%。

近年来,“三北”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工程先后在内蒙古强力推进,成绩骄人。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经过多年治理,荒漠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10年保持“双缩减”,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盖度持续保持“双提高”,重点治理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部分地区呈现“荒漠变绿洲”的可喜景象。

恢复后的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生态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原主席任亚平在政协联组会上就“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问题”发言中提到,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把生态保护与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了力量。全区70%的面积划入重点生态功能区。完成了林业生态“四条红线”(林地和森林、湿地、沙区植被、物种红线)、8.8亿亩基本草原和9330万亩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水资源“三条红线”控制指标(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覆盖全区。率先出台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生态保护绩效评价、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等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目前,生态整体恶化趋势缓解,局部地区(治理区)明显好转。

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两会上,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布小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继续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实施浑善达克和科尔沁沙地等重点区域专项治理,加大呼伦贝尔等重点生态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力度。“既要保护好现有的绿水青山,还要努力修复生态,恢复往日风光,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鄂托克草原

防沙治沙,每一个人都是“英雄”

从沙漠到绿洲,洒下的不只是种子,更是无数防沙斗士们的汗水、泪水。

今年以来,曾经创作了脍炙人口草原歌曲《天堂》的“草原雄鹰”腾格尔在《我是歌手》《经典咏流传》等栏目中多次为观众带来了浓郁的草原风情。而在舞台下,他也是草原最忠实的守护者。多年以来,他在母亲的影响下,在两千亩的沙漠地带种植树木,为家乡增添绿色。

腾格尔在“腾格尔林”中挥锹培土

腾格尔在节目中说,他的家里有5000亩草场,其中2000亩都是沙漠。为此,腾格尔于2013年4月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建设之情,在故乡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苏米图苏木苏里格嘎查建立的防沙治沙造林绿化基地建立了“腾格尔林”,规划面积2800亩,是鄂托克旗四大义务植树基地之一。然而,第一年种下的1000棵树苗由于养护困难全都干死了。腾格尔说:“当看到树苗没有成活时特别难受,我站在树苗旁,听见它们被风吹得沙沙的响声,如同在对我诉说着什么,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我抚摸着这些树苗,暗暗发誓一定要找到更好的培育方式,养活树苗。”多年来,腾格尔林已累计造林300余亩,栽植各类苗木3万余株,包括旱柳、沙地柏、樟子松等树种,眼前的景色逐渐绿意盎然起来。

殷玉珍(资料图)

在内蒙古毛乌素沙漠,与沙漠拼搏的斗士殷玉珍誓将一生献给治沙事业。这里曾经是一片荒无人烟的茫茫大漠,风一起,殷玉珍的小屋随时有被沙漠吞没的危险。在孤独的大漠中,她曾经40天才见到一个行人,以至于要用盆扣住路人的脚印,每天来看上一次以排遣寂寞。就是在这样的地方,殷玉珍和丈夫毅然拉开了旷日持久的人沙战斗的序幕。经过整整20年,殷玉珍当初用来插眼撒树籽的钢钎被磨掉了一尺多,换来的是近200万株柳树、杨树、侧柏、云杉、樟子松等,以及不计其数的沙柳和草。多年来,殷玉珍在毛乌素沙漠中筑防风沙屏障50000多亩,在沙漠里种植樟子松2万多亩、50万株,还建了120亩樟子松育苗基地,养了400多只羊、30多头牛,7万多亩荒凉的沙漠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绿洲。在她的带动下,周边农牧民掀起了造林治沙的热潮,涌现30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240户,全旗森林覆盖率达32.5%,周边近10万亩荒沙彻底披上了绿装。

易解放(资料图)

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等多个沙漠化地带,一位失独妈妈易解放为了完成爱子生前“为阻止中国沙尘暴,毕业后去沙漠植树”的心愿,坚持荒漠植树15年。她说:“荒漠植树刻不容缓,亿万个中国人行动起来,有一个人种一棵树,让我们的荒漠提早变成绿洲。”如今,易解放创立的NPO绿色生命公益组织共计植树500万棵,将27000亩黄沙滚滚的沙漠变成郁郁葱葱的绿洲。她发起的“亿万个人、亿万棵树”公益活动在完成了库伦旗科尔沁沙漠1万亩沙地上种植110万棵树的计划后,又准备在阿拉善沙漠再造出1.3万亩树林。从一个人植树发展到带领千万个人投身于荒漠化治理,易解放也被人亲切地称为“易妈妈”。2007年,库伦旗的百姓为易解放的儿子杨睿哲建立了一个纪念碑,碑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活着,为阻挡风沙而挺立;倒下,点燃自己给他人以光亮”。

10多年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沙地防沙治沙的志愿者们开始种植防沙作物(来源:视觉中国)

在中国四大沙地中面积最大的科尔沁沙地东部边缘,万晓白和父亲已经与这片沙化草原打交道近二十年。万晓白的父亲万平是科尔沁沙地生态示范区的民间治沙第一人,2005年,万晓白也追随着父亲的足迹,放弃了工作、带着丈夫和女儿从宁波来到吉林省通榆县同发乡新合屯,一心投入到科尔沁的生态修复工作中。万晓白和志愿者们根据“生态修复要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方针,为新生的原生植被修建围栏、勘测改良沙地、检测土质,记录各种植物数据。2010年,沙地草原的原生植被覆盖达到了95%,回归的野生动植物达到310余种。如今生态修复示范区已经扩展到5块,面积达300多万平方米。近万名志愿者在万晓白和父亲的带动下,先后参与到科尔沁生态修复工作当中。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种植成果

现在,网络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代,网上植树、认捐树苗等新兴环保形式也受到都市人的热捧,成为一种新的生态休闲方式。除了亲身前往,普通网友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支持生态公益项目。例如:通过阿里巴巴公司与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合作的支付宝端“蚂蚁森林”等应用,网友可以用自己的环保行为来兑换“绿色能量”、在线种植虚拟树苗,当树苗长大到一定程度,生态协会将在阿拉善种植一棵真的树苗。

防沙治沙,你也可以是“英雄”。

梁地草原景观

(综合:人民网、光明网、环球网、中新网、北京青年报、内蒙古新闻网等)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