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要闻>

青年歌手阿云嘎讲述蒙古族的春节习俗

2018-02-22 14:12:47 | 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 | 作者:子欣 | 责任编辑:苏文彦
摘要:古代蒙古人把农历春节叫“希恩吉尔”,即新年,也有称“白节”或“白月”的,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

今天就是上班日,话说你有没有觉得假期一晃而过,配上春节团聚就更是过得快。那么,蒙古族的春节习俗和汉族有哪些不同?蒙古族的宝宝们春节时候也吃饺子吗?阿云嘎化身草原小百科,为您解析蒙古族的春节习俗。

古代蒙古人把农历春节叫“希恩吉尔”,即新年,也有称“白节”或“白月”的,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蒙古族把正月称为“查干萨日”,除夕之夜要举行祭祖仪式。蒙古族春节虽与汉族大体一致,并吸收了一些汉族习俗,如吃饺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了许多蒙古族的传统习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除此之外,蒙古族是活跃在我国北方的古老游牧民族,牧民称牛、马、山羊、绵羊、骆驼为“五畜”,蒙古族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五畜”。草原和牲畜是蒙古人生命的源泉,早在蒙古汗国建立的时期,这片土地就享有“游牧民之国”的声誉,其驯养牲畜的种类已相当完备,“五畜过年”等一些礼仪习俗形式也通过漫长的产生发展,传承至今。

蒙古族很早就以祭火的习俗迎接春节,因为燃旺的火焰象征着一年里一切幸运吉祥。祭火在过去比较盛行,每家祭火的日期和方式也不同。

“哈日楚户”(贫民)一般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火,而“台吉”(贵族)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火,有的牧户把系有五色彩绸的五小捆芦苇插在门外树上,将劈成细条的柞树放在燃旺的火撑子上方的四条腿上,户主穿好礼服跪在正门处的垫子上,把用油网包好的羊胸骨奉献给圣火。妇女们则将美酒、黄油洒进圣火,并按顺序站立、叩头。富裕的牧户则搞大型祭火,祭祀时用整羊,并将左邻右舍请来喝茶吃酒。有的将圣火点燃后三天不熄,三天中不许迁场,不许在圣火上烤脚。

草原上春节最隆重的活动——拜年从正月初一晨曦微露的时候开始,牧民们先祭敖包,然后开始家庭内部拜年,远途的都要骑马或赶车来。全家人都要穿上节日服装,聚于一堂,叩贺新年。先是晚辈向长者问安跪拜,依次进行,晚辈叩头,平辈请安,并装烟、敬酒、献哈达。长者受礼之后,要向弟、侄、儿、孙们表示祝福。祝福完毕,要给孩子们一些礼物和“压岁钱”。

家庭拜年后,牧民们相互拜年。互拜时,先到年长者的家里,随着互拜的进行,人们自动结伴而行。每到一家,要以同行者的年龄大小依次而入。拜年时,牧民们一般要献上一两首颂辞或颂歌。对出色的歌手,户主会捧起放有哈达的奶食盘颂祝辞。蒙古族善歌善舞,节庆都离不开歌舞。礼节和尊长也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和继承。草原上的春节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牧民们辛勤劳动一年后欢歌笑语的时刻。叩节、拜年一般到正月十五前就结束。

牧民把自己看成是自然之子,人和自然有着天然的亲和情感。对于生存在茫茫草原的游民来说,生态环境赋予了他们以畜牧业为生计的主要手段,他们为之倾注了全部心血、情感、技术、期望,从而获得感情上的满足、精神上的享受、经济上的收获。

蒙古族过白月表面上是人和牲畜共度,实际上是从精神上达到了一个高度。直到今天,蒙古族对于天地的感恩,仍然让这个民族充满传奇色彩。

(来源:阿云嘎官方微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