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要闻>

内蒙古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纪实

2016-12-15 08:41:55 | 来源:中国财经报 | 作者:张瑶瑶 | 责任编辑:许浩成
摘要:在神舟飞船返回的地方———内蒙古四子王旗,查干补力格苏木巴音嘎查今年每亩草场获得草畜平衡奖励2.5元,比往年涨了1元。

雪花飘,冬草黄。

在神舟飞船返回的地方———内蒙古四子王旗,查干补力格苏木巴音嘎查今年每亩草场获得草畜平衡奖励2.5元,比往年涨了1元。

嘎查党支部书记布和朝鲁说,全嘎查有草场74.6万亩,草畜平衡奖励一共100多万元。嘎查总人口619人,平均每人3000元左右。

在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从2011年实施以来,全区每年发放相关奖励、补贴近50亿元,146万户、534万农牧民受益。政策性补贴收入占到全区牧民人均纯收入的35%左右,成为牧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同时,草原生态总体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可利用天然草原的生态保护功能得以恢复;牧区畜牧业生产方式实现转变,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增强;草原生态安全屏障初步建立,牧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

脆弱的草原不堪重负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这句歌词耳熟能详,壮美的内蒙古草原令人迷醉。

位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内蒙古草原面积13.2亿亩,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2%,占全区国土面积的74%,是全区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牧区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

然而,草原本身就是生态环境脆弱的产物,它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土壤层薄或降水量少,主要分布在气候恶劣、立地条件较差的干旱半干旱地带。

由于降水少,一般在300毫米以下,年际间和时空分布不均匀,草原有“十年九旱”之称;受气温低、无霜期短、土层薄、土壤贫瘠等因素影响,再加上人为不合理干扰,草原植被群落一旦遭到破坏,发生逆向演替,恢复难,周期长。

本世纪初草原普查显示,内蒙古草原“三化”(沙化、退化、盐渍化)面积7.02亿亩,占总面积的62%。就连一碧千里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也遭受退化、沙化侵袭,全国第四大沙地竟然横亘草原腹地。

“草场严重退化,载畜量减少,平均下来是30亩草场养一只羊。”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办副主任韩建刚说,牧区的产业结构太单一,扶贫难度太大。

超载过牧,草原不堪重负;靠天养畜,收入增长缓慢;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一系列问题困扰着草原,困扰着牧区。

从2011年开始,国家开始在内蒙古等8个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后来又扩大到全部牧区半牧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草原生态保护方面安排资金量最大、覆盖面最广、补贴内容最多的一项政策。

让补奖机制“扎根”

内蒙古有10.13亿亩天然草原纳入补奖机制范围,其中禁牧5.48亿亩,草畜平衡4.65亿亩。

2011—2016年,全区共投入资金361.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下达263.3亿元,自治区本级安排98.2亿元。

自治区财政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与其他省区相比,内蒙古在实施中有以下特点:

———政策落实彻底。内蒙古是最早落实承包到户的省区,截至2015年底落实草原权属面积11亿亩,草原承包面积10.4亿亩,凡是纳入补奖政策范围内的草原全部承包到户(联户)。

———措施得当。采取了六项创新措施,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测算“标准亩”计发资金。兼顾草原植被类型及生产能力,按系数核算每个盟市草原“标准亩”面积,计发各盟市补奖资金,实现了区域间平衡,同时为各盟市进一步分解资金提供了依据。

采取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盟市”。

实行封顶和保底措施,解决到户资金过多或过少的问题,兼顾和保障绝大多数牧户利益。

实行分期减畜制度,按照4∶3∶3的比例分3年完成减畜任务,有效缓解畜产品市场的供需波动,避免牧民收入大起大落。

设立村级牧民草原管护员公益岗位,加强草原生态保护监管力度。

实施转移安置试点工程,将“转人”与“减畜”相结合,合力解决人—草—畜矛盾,减轻草原承载压力。

———政策成效明显。严格的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使草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恶化趋势得到整体遏制,草原自我更新修复能力明显提升,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

———绩效考核成绩好,连续5年位列前茅。

———受益农牧民人口最多。享受补奖政策的农牧户达146万户、534万人。

焕发生机

巴音嘎查成立了专业合作社,35户牧民加入,有5000多只羊、15万亩草场。

布和朝鲁说,合作社给入社牧民每亩草场5元租金,每只羊100元的保底收入,挣了钱再分红。雇5—10户社员养羊,每户如果两口子都干活一年工钱5万元,饲草料由合作社出。

四子王旗财政局长孙义介绍,全旗加入合作社的牧民有3000多户,在草畜平衡地区基本实现全覆盖。

在内蒙古,各类草原畜牧业合作社已有1.3万家,比2010年增加8049家,入社牧民124万户,比2010年增加8万户,为发展集约化、标准化的高效畜牧业,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提供了保障。

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推动下,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加快转变。原有的粗放型草地畜牧业正逐步向建设型、生态型的现代化草地畜牧业转型,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牧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2014年,全区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5324万亩,连续3年保持在4500万亩以上;补奖区贮草棚和牲畜棚圈面积分别达到824万平方米和5507万平方米,分别比政策实施前增加66.8%和52.8%;牲畜舍饲比例达到65%,比政策实施前提高22%。

草原生态恢复速度明显加快。草原监测数据显示,草原“三化”面积比2010年减少671.29万亩。2015年,全区草原植被平均盖度43.8%,比2010年提高7个百分点。天然草原多年生植物种类由政策实施前的每平方米7种增加到12种,优良牧草所占比重由79.8%提高到81.1%,草原地上生物量达到每亩68公斤,比2010年增加13公斤;野鸡、狐狸、狼、草原鹰等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草原生态链的完整性得以修复。

草原保护意识显著提升。农牧民依法维权意识明显提高,主动参与推进草原承包确权工作,草牧场流转也逐步从无序向规范化转变。从“要我保护”向“我要保护”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思路从“多养羊”向“多挣钱”转变,从“多养”向“精养”转变,牧民真正成为保护草原的主体。草原牧区生产生活正在发生可喜变化。

和草原新的约定

从今年开始,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为期5年。

新的补奖政策将原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和牧草良种补贴并入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政策目标更加明确,即保护生态,增加农牧民收入,同时便于基层组织落实。

调整后,共实施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和绩效评价奖励3项,禁牧补助标准由每亩6元调整为7.5元,草畜平衡奖励由每亩1.5元调整为2.5元。坚持“应补尽补”的原则,凡是承包到户的草原均可以享受补奖政策。

新的补奖政策落实与牧区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并写入基本原则中,将更多地惠及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的政策目标。

这些努力为着一个和草原的新的约定: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全区草原平均植被盖度稳定在46%左右,草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战略地位进一步突出,稳步提高牧民收入水平,促进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