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委员、呼伦贝尔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孟松林今年向大会提交了一篇题为《关于进一步加强弘扬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工作的想法》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呼伦贝尔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孟松林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
针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困境,创作者少、创作面窄、审批严等问题,作为连续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蒙古族源与元代帝陵研究》首席专家,孟松林在今年的政协提案中继续关注少数民族文化弘扬和发展的问题。他在提案中建议:建立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弘扬传承的配套政策体系,设立相对简单的审查程序,让优秀的少数民族文艺作品能够顺利通过,建设和放宽媒体平台,加大加强依法管理文化及文化产业化保护宣传的力度,创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少数民族文艺作品生长和繁荣的土壤。
孟松林对记者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重申文化建设对一个国家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的战略意义。全国56个民族对繁荣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均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近些年,在国家和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逐年增加着对文化艺术创作和非物质文化保护支持的力度,各地文化部门也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鼓励、推动和发展着文化艺术和非物质文化的活态传承工作。但是,全国少数民族由于人口较少,文化传播面窄,与国家主流文化相比,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创作和传承、弘扬与发展处于天然劣势。而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创作者少而又少,加之,有关部门审查审批程序复杂,阻止和减少了部分作品的诞生和出台,出现了当今国家影视、艺术舞台,和新媒体网络平台上,反应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艺术作品越来越少,创作、弘扬、保护与传承的热情低迷,形势不容乐观。
为此,孟松林委员建议:
一、建立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弘扬传承的配套政策体系,设立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基金,支持民族文化艺术创作者有实力安心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二、设立和确定一个原则,设置较为宽松的底线,简易的审批程序,反映正能量的、正确反映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的艺术作品应该让它很容易通过审批。
三、建设和放宽媒体与网络平台,对弘扬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艺术作品给予放映的平台,简化审查审批的程序和手续,创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祥和文艺环境,使更多的人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互相尊重、互相认知,把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各族人民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统一到党和国家的大旗之下,弘扬正气,释放正能量。具备条件的优秀作品和科研成果成为对外展示的优秀民族文化,宣传我国民族政策,弘扬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的文化品牌,讲好中国的故事。
四、进一步加大加强依法管理文化及文化产业化保护宣传的力度,普及文化创作和传承保护的知识,提高全社会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激发艺术家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不竭的艺术作品。
【委员简介】
孟松林,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社科院蒙古族源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呼伦贝尔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呼伦贝尔市《蒙古秘史》研究会会长。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学习、研究蒙古语言和蒙古族历史文化,先后用蒙汉两种文字和新蒙古文出版了《走进蒙古国》、《成吉思汗与蒙古高原》等著作。
全国政协委员、呼伦贝尔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孟松林
孟松林,一个出生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草原的鄂伦春人。大学毕业后从医10年,曾任鄂伦春自治旗旗长,呼伦贝尔市宣传部部长、政协副主席。数年间,他怀揣着《蒙古秘史》,不辞辛苦,30多次行走蒙古高原,几乎走遍了这里的每一处草原、山冈、河流、森林。
孟松林在媒体上发表过《感受蒙古国》、《聚集蒙古马》、《阔亦田古战场考证》、《祖孙三代情系蒙古秘史》等多篇涉及蒙古民族历史文化、中蒙文化交流和研究《蒙古秘史》的文章,以及反映北方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的摄影作品,《蒙古国还有个驯鹿部落—查腾》文章。孟松林先后策划拍摄了《呼伦贝尔交响诗》音乐风光片和《寻找铁木真》(4集)、《长生天下的蒙古国》(7集)、《蒙古高原的记忆》(7集)、《蒙古之源—呼伦贝尔历史遗迹考证》(8集)等电视纪录片,为繁荣发展蒙古族文化做出了贡献。
《蒙古秘史》是一部用汉字注音独特方式保存下来的蒙古民族史诗,其中大量有关成吉思汗及其家族的历史谜团,至今仍吸引着全世界蒙古史学者前赴后继、皓首穷经去寻求真相。